研究生: |
黃怡樺 Huang Yi-hua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國民小學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個案研 A case study on learning adjustment of four high achievement students of immigrant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
指導教授: |
鄭世仁教授
Jheng Shih R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高學業成就 、新移民子女 、學習適應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 、學習態度 、學習環境 、身心適應 |
外文關鍵詞: |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new immigrant children, learning adjustments,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habits, learning attitudes, learning environment, physical and mental adjustm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苗栗縣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學生、家長及老師為對象,透過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方式,主要目的為探討苗栗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之成功因素。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四位新移民子女家庭社經地位較低,但父母的良好教養態度,是子女很好的學習鷹架
二、四位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方法上,準備課業都相當有效率、考試時也很有技巧
三、四位新移民子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四位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佳
五、四位新移民子女和家庭及學校的互動十分密切且融洽
六、四位新移民子女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本研究依據結論,於學校、家庭、教育當局,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一、對家庭教育建議方面
(一)對物質環境不要過分在乎,應加強提供孩子的精神糧食
(二)實現積極配合的學習參與,以發揮親師合作的教育功效
(三)提昇中文程度,發揮親職教育功能,以提高子女學習成效
(四)重視學前教育,提早奠定孩子的語文基礎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建議方面
(一)推廣識字班課程,加強新移民語言能力
(二)提供學前教育優惠方案,協助新移民家庭發揮教育功能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擴充至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前一年段級任老師,以擴大研究的廣度。
(二)在研究範圍方面:本研究之取樣,僅限於苗栗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中高年級高學業成就之個案,建議未來可推廣至其他地區。
(四)在研究方法方面:建議未來研究再增加量的研究法,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s to figure out the key factors of success of learning adjustments from fou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ith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aoli County. Through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1) Although the social economics status of the four children’s family is low, their parents’ good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provide a good learning scaffold for the children.
(2) In terms of learning methods, the four children are efficient on preparing for their homework. They are also skillful in the examination.
(3) All the four children have good learning habits.
(4) All the four children have excellent learning attitudes.
(5) All the four children have good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family and school.
(6)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djustments of the four children are good.
According to thes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authorities are made as below:
(1) Suggestions for family education:
a. Do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material environment. Enhance the provision of spiritual food.
b.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hild’s learning in order to have the effect fro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c. Increase parent’s Chinese proficiency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function of parents’ education so that the child’s learning achievement will be improved.
d. Pay attention to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child's language.
e. Show positive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build a suppor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2) Suggestions for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a. Enhance the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new immigrants’ language abilities.
b. Provide preschool education with discounts to help the households with new immigra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a. On the subjects: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cover the first- and second-grad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 well.
b. On the research scop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ly pays attention t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ith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aoli County,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cover other areas .
c. On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combine the quantitive method and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 as well.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統計通報(2007)。9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九十六年第二週。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5):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週報九十五年第三週。民國95年1月19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6):臺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內政部戶口統計月報。民國95年9月,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3.html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王振宇(199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大率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甘夢龍(1990)。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江坤誌(2005)。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輔導策略。南投文教。23,12-15頁。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後續研究。台南師範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巫美珠、賈樂安、邱麒忠、劉明芬(1985)。國中部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的關係之調查研究。輔導月刊,12(2),12-21。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3),8-20。
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20。
李詠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1992)。修訂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淑玲(1981)。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年 05 月 10 日 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19
邱汝娜、林維言 (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105,6-19。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侯靖男(2005)。由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及因應之道。南投文教,23,16-18。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胡全威(2004)。「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國政分析。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4.htm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新仁(1982)。國中學習行為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06年5月修訂。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open
許靜芳(2004)。淺談外籍新娘子女的班級輔導。網路社會學通訊,43期。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19.htm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蘭(1987)。國小高低成就學生自我觀念與學校態度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75-84。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0。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祈、黃秉聖、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國立嘉義大學。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教育問題之探討。國教世紀。216,77-79頁。
黃以敬(2005,9月22日)。新台灣之子學業表現並不差。自由時報,第A8版。
黃正鵠、戴嘉南(1976)。高雄市國中課業負擔調查研究。輔導月刊,12,6-12。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黃光雄主譯(民90)。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46-182。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12。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8 ( 1 ),7-28。
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惠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溫清欽(2006)。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詹怡宜、劉文彬(2006.07.02)。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台北:TVBS-N。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美秀(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談學校對外籍配偶與子女的教育策略。菁莪,18(1),61-71。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鄭英耀(1984)。偏遠地區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3(3),111-125。
鄭翠娟(1997)。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耀男(2002)。建構取向教學、指導教學對學小學童數學成績及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585-613。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1982)。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態度困擾之調查分析。教與學,4(5),23-27。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92年冬,236-238。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20。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貳、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 Y.: McGraw-Hill.
Bond, G.C (1981).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 achievement: A review article.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2(4), 227-257.
Clark, R. (1983). Family life and school achieve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lner, R. D., Brand, S., Dubois, D. L., Adan, A. M., Mulhall, P. F., & Evans, E. G.(1995).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proximal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and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Envestigation of a mediated effect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66(3), 774-792.
Field, T. (1981). Early peer relations. In P.S. Strain(Ed.). The Utilization of Classroom Peers as Behavior Change Ag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Gill,s., & Reynolds, A.J.(1999). Education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403-424.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 (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odel of pre experience and self-system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91(1), 105-115.
Hurrelmann, K., & Engle, U.1992). Delinquency as a system of adolescence’s orientation toward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1(1),119-138.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NY: Springer.
Parker, J.G., & Asher, S. R. (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3), 357-389.
Stevenson, D.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 (6), 1639-1657.
Vandell, D. L., & Hambree, S. E. (1994). Peer social status and friendship: 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0(4), 461-477.
Van den Berghe, P. (1980). A review of 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 the American behavior.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41), 137-157.
Wright, R. (1989).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8(1), 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