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紹海 |
---|---|
論文名稱: |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科學史內容的分析研究 A study of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Elementa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xtbooks |
指導教授: | 巫俊明 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5 |
中文關鍵詞: | 內容分析法 、自然與生活科技 、科學史 、教科書 |
外文關鍵詞: | content-analysis meth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textbook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目前國內四個主要版本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的科學史內容。除針對歷史資訊的版面面積及個數以尺及Leite(2002)所發展的檢核表進行量化分析外,亦針對科學史的內容輔以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的歷史資訊之版面面積明顯偏低,且大都是簡略的科學家傳記資料,對科學的動態發展過程很少描述。多數歷史資訊是以科學及技學為背景,以宗教為背景的歷史資訊很少,以社會與政治為背景的歷史資訊則完全沒有。歷史資訊的定位屬於必讀或補充教材均有,但大都沒有提供任何相關的學習活動。而編者用以呈現歷史資訊的素材以科學家的照片、畫像、機器、實驗設備的圖片及教科書作者(們)所寫的文本為主。至於歷史資訊的內部一致性大都屬於異質性的「某些章節包含一些歷史的參考資料」,所提供的參考資料都是「有歷史資訊的科學書籍」及網頁資料,完全沒有科學史書籍。科學史內容所呈現的科學方法、科學家幼年、人格特質及工作態度,大致都屬於一般常見的刻板意像。對於觀察是理論蘊含、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創意成份、外在社會與文化對科學的影響等均很少描述。此外,大部分提到的人物都是歐美科學家,中國或台灣的科學家相對較少,女性科學家則很少被提及。最後針對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教科書作者、教育行政機關及教師們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elemen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xtbooks through the content-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involve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ul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rea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checklist developed by Leite (2002) was used to count the numb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items in the textbook.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rea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xtbooks is apparently insufficient; (2) most of the historical contents included in the textbooks analyzed are short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 moreover, they seldom present the dynamic nature of science; (3) the scientific or technological contexts are used in all the textbooks whil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is never used; (4) the textbooks analyzed tend to give fundamental or complementary role to the historical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include very few activie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5) pictures of scientists, pictures from machines, lab equipment, and texts by the textbook author(s) are mainly the materials used by most textbook authors to presen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6) all the textbooks analyzed include historical references in some of the chapters (i.e.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textbook can be seen as heterogeneous); moreover, all the four textbooks include only references to science books that contain som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website information; (7) the scientists’ childhoo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ttitude toward working,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presented in all the textbooks analyzed are mainly the typical stereotypes about scientists; (8)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invention element in scientists’ investig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society, and culture are seldom presented in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extbooks analyzed; (9) most scientists mentioned in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extbooks analyzed are Western, scientists from Taiwan or China, and female scientists are relatively less mentioned.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will be discussed.
中文部份
牛頓教科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第1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2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第3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第4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5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6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第7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8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1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2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3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4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5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6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7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探索手冊第8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1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2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3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4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5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6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7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牛頓教科書(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8冊。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 幼獅文化。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錫龍(1990)︰我國國中理化教書物理部份之分析評鑑。高雄︰冠一書局。
江啟昱、陳茜茹、楊龍立(2000)︰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屬性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刊,18-46。
余 霖(1990) ︰「內容分析法與教育研究」,師友月刊,第16-18 頁。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政(1999)︰教科書在學校政治社會化中的功能。國教世紀,185,35-41。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中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俊明(1997):科學史事例對學生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理學科成績之影響,載於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559-565 頁)。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巫俊明 (2002) : 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了解。 國教世紀, 199期, 61-68頁。
林顯輝 (1990)︰我國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之層次分析。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2,85-102。
林顯輝(1991)︰我國國中地球科學及國小自然科學教學書科學本質文字敘述含量之分析。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集(中冊)數理教育。233-255。
林顯輝(1992)︰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我國高中基地球科學教科書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NSC80-0111-S-153-01。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美蓉(2000)︰自然科教科書之評鑑研究。教師之友,41(2),49-56。
邱曉貞(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年級教材內容之研究—以因素分析方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1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2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3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4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5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6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7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8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1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2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3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4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5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6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7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8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1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2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3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4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5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6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7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8冊。南一書局。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洪振方 (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教學教育,7,2-10
姜蓓蒂(1988)︰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翁秀玉 (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1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2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3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4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5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6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第7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第8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1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2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3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4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5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6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7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第8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1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2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3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4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5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6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7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8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球(1989)︰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93-103)。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5)︰教科書的正用與誤用。載於多元文化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琇屏(民84)︰國民中學公民科法律科書內涵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碩士碩文。未出版。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國忠(1997)︰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評鑑參照標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德(2001)︰台中縣市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教科書選用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87)︰教育問題研究。台北︰空大。
陳和玉(1998)︰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勇志、洪木利、林財庫(1998)︰現行國中理化教科書的科學史內容之分析。科與教育學報,2,118-204。
陳素玲(2002)︰國小自然課本的數學概念與科學推理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意升(2004)︰以互動式科學小故事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際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玉 (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育面面觀, 165 -193頁。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
傅麗玉 (2000)︰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中科史材料之呈現︰以七個地區的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為例,第五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傅麗玉 (2001)︰兒童科技史︰台灣兒童讀物中科技史材料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第四期,417-434
曾郁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玉林(2004)︰現行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芬(1992)︰科學史與科學教學。科學月刊,23(7),539-545。
楊慧文(1998)︰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定霖(1989)︰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碩文。未出版。
劉廣定(1997)︰科學史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03,16-20。
廖花秀(2004)︰以歷史對話幫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的概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英雅(2002)︰國民小自然科教科書STS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子欣(2002)︰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分析—以概念改變為架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光文(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天文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頁1-7。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3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3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4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4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5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5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3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3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4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4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5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5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6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6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3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3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4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4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5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5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6上。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6下。翰林出版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博士碩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盧曉慧(2004)︰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促進國小學生科學本質了解及科學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Debus, A. G. (1999).科學與歷史—一個化學論者的評價(任定成、朱傳方、周雁翎和劉鶴玲等人譯)。台北︰桂冠書局。(原作出版於1984年)
英文部份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 C. : Author.
Armstrong, J.&Bray, J. (1986). How can we improve textbook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2208).
Brackenridge, J. B. (1989). Education in science, history od science, and the textbook-necessary vs. Sufficient conditions. Interchange, 20(2),71-80.
Brush, S. G. (1989). History of Science & Science Education. Interchange, 20(2),60-70.
Brush, S. (2000). ’Thomas Kuhn as a historian of science’, Science & Education, 9,39-58.
Carey, S. (1985).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The MIT press.
Clement, J. (1983). A conceptual model discussed by Galileo and used intuitivelyby physics students.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325-340.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Conant, J. B. (1951).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Haven.
Driver, R., & Easley, J. (1978). Pupils and paradig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related to concept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science students.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5, 61-84.
Duschl, R. A. (1990). Restructuring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Garrison, J. W., & Lawwill, R. S. (1993). Democratic science teaching: A rol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terchange, 24(1 & 2). 29-39.
Jones, R. (1989).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retrospect and future challenge. In M. Shortland & A. Warwick (eds.),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p.80-99. Basil Blackwell: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Kauffman, G. B. (1989). History in the chemistry curriculum. Interchange, 20(2),81-94.
Klein, M. (1972). Use and abuse of historical teaching in teaching physics. In Brush, S. & King, A. (Eds.). History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Hanover.
Klopfer, L. E. & Watson, F. (1957).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e Science Teacher, 24, 264-265.
Klopfer, L. E. & Cooley, W. W. (1963) .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ses for high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 report on the HOSC Instruction Projec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6, 87-95.
Leite, L. (2002).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Science & Education 11︰333-359
Lind, G.. ( 1980). 'Models in Physics:Some Pedagogical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 15-23.
Lodge, o. (1905). School Teaching and School Reform, Williams and Norgate, London.
Matthews, M.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rapproachment. Science & Education, 1(1), 11-47.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 Routedge, 1994.
McCloskey, M. (1983). Naive theories of motion.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299-32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cDonald, D. (1989).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Implications ofspontaneous concepts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RIC: ED314251.
Mckeachie, W. J. (1978). Teaching tips (7th ed.). lexington, WA:D.C.Heath.
Memory, D. N., & Uhlhorn, K.W.(1991). Multiple textbooks at different readability levels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 91(2),64-72.
Neuman, W. Lawrence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ed, Ally & Bacon, MA, pp. 272-281.
Nussbaum, J. (1983).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The lesson to be learned 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H. Hlem & J. D. Novak (eds.), Misconceptionsin Science & Mathematics, 272-281. Cornel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ldroyd, D. R. (1977).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New South Wales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3(2), 9-22.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3). Short Story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as a Teaching Tool. Science Teacher, 60(6), 18-21.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5). Putting people back to science :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7), 365-370.
Rutherford, F. J., Holton, G., & Watson, F. G. (1970). The Project Physics Course :Tex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anchez, L. (1989). On the implicit use of his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D. E. Herget (ed.),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06-312. 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checker, H. P. (1992). 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 Implication of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1(1),71-76.
Sherratt, w. (1982).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 I’, School Science Review, 64(227), 225-236.
Shortland, M. & Warwick, A. (1989)(eds. ).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p.1-16). Basile Blackwell :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 McCarthy, S.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409-421.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1994). Pupils’images of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361-373.
Souque, J.P.(1987).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xtbook science. Can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2(1), 74-86.
Steiner, R.(1976). Humanizing chemistry through its history. School Seience and Mathematics, 76(1), 33-40.
Stray, c. (1994). Paradigms regained: Toward a historical socilogy of Textbook.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r, 26(1), 1-29
Tamir, P.(1985). The role of evaluator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lp science educatorsanticip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Teaching, 23(7), 581-597.
Weber, K. and Roehl, W. S. (1999). Profiling People Searching for and Purchasing Travel Produc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37, February 1999, 291-298.
Wimmer, R. & Dominick, J.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1991.
Wittaker, M. (1979). ‘History and Quasi-history in Physics Education – Part 1’, Physics Education, 14(2), 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