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怡萱 Chuang, I-Hsuan |
---|---|
論文名稱: |
同志詩中的女同志現聲—— 葉青、騷夏現代詩比較研究 The Voice of Lesbians in Gay Poet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rn Poetry of Ye Qing and Sao Xia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Ting, Wei-Jen |
口試委員: |
李癸雲
Lee, Kuei-Yun 楊宗翰 Yang, Tsung-H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葉青 、騷夏 、女同志詩人 、台灣同志詩 、現代詩比較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Yeh Ching, Sao Sia, lesbian poet(s), Taiwanese gay poetry,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poet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台灣同志文學的研究,大都以小說為主要對象,現代詩語言藉由意象而產生的可解讀空間,讓同志得以隱身其中,同時也造成同志詩的辨識不易。隨著同性婚姻合法化,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理解與接受程度都有所提升,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同志詩人的創作相較於過去的被迫隱藏,有了更多現聲的可能,未來關於同志詩的研究可以預期將更加豐富多元,因此,以「同志詩」為框架的研究成果,能夠成為未來相關論述的基石。在台灣文學範疇裡,同志詩還屬於很新的文學類別,無論作品數量或是相關的學術研究都還正在發展中。而在同志詩這個框架之下,女同志詩人的作品數量又少於男同志詩人。葉青(1979-2011)、騷夏(1978-)兩位詩人被認為是台灣女同志詩的先鋒,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文從葉青已出版的《下輩子更加決定》、《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與騷夏已出版之《騷夏》、《瀕危動物》、《橘書》等詩集為研究文本,並以「身體」、「性/別」、「詩中『我』的主體性」為切入視角,在共同創作主題的比較分析之下,兩位詩人的作品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也得以藉由這樣的差異,整理並分析、比較女同志詩的書寫特色如何在同志詩這個脈絡下呈現。藉由比較後的結果,再歸納出屬於女同志詩的意象,並反思關於詩的詮釋方式,是否會因為作者的同志身份而有所不同,以及除了作者的身份之外,詩中的特定意象是否也能夠成為同志詩的辨識線索,最終以此成果,回推同志詩該如何被定義的問題。以兩位具代表性的女同志詩人作品進行比較研究,除了在同志詩的架構中標舉出數量相對較少的女同志詩以外,也將詩作與女性、同志的背景結合,讓女同志詩人得以現聲於台灣同志詩的研究之中。
The study of Taiwanese gay literatur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novels, while modern poetry, through its use of imagery, creates a space that allows gay individuals to remain hidden within it. This, in turn, makes gay poetry more challenging to identify. With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Taiwanese society has see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gay individuals. In this more open environment, gay poets now have greater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compared to the past when they were often forced to remain hidden. As a result, future research on gay poetry is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diverse and enriched. Research framed around "gay poetry" could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discourse. Within the contex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gay poetry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genre, with both the number of works and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still in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ay poetry, the number of works by lesbian poets is fewer than those by gay male poets. Poets such as Yeh Ching (1979-2011) and Sao Sia (1978-) are considered pioneers of Taiwanese lesbian poetry, underscoring their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ublished poetry collections of Yeh Ching, including In the Next Life, More Decisive and Rainwater Hits Directly into the Eyes, as well as those of Sao Sia, including Sao Sia, Endangered Animals, and The Orange Book.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body," "gender/sexual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 in the poem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on creative themes, the works of these two poets exhibit distinc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difference allows for the organiz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unique writing styles of lesbian poetry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gay poetry.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imagery specific to lesbian poetry and reflect on wheth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might differ due to the poet's gay identity. Additionally, it considers whether specific imagery in the poetry itself could serve as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gay poetry, beyond just the poet's identi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consider how gay poetry should be defin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s of two representative lesbian poet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relatively smaller body of lesbian poet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ay poetry but also integrates the background of women and gay identities into the poetry, allowing lesbian poets to have a voice in the study of Taiwanese gay poetry.
專書
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出版社,2021年)。
朱宥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臺北:大塊文化,2023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聞翊均、廖珮杏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臺北:時報文化,2023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2023年)。
利文祺、神神、黃岡,《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臺北:黑眼睛文化,2019年)。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2008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研社,1995年)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1997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新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陳克華,《善男子》,(臺北:九歌,2006年)。
楊佳嫻,《以脆弱冶金》,(臺北:遠流,2023年)。
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臺北:黑眼睛文化,2011年)。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臺北:黑眼睛文化,2011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劉開鈴、游素玲主編,《Judith Butler的性別操演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台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騷夏,《上不了的諾亞方舟》,(臺北:時報出版,2019年)。
騷夏,《橘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7年)。
騷夏,《瀕危動物》,(臺北:女書文化,2009年)。
騷夏,《騷夏》,(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貓頭鷹出版,2019年)。
喀飛,《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新北:一葦文思,2021年)
期刊論文
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年12月),頁103-152。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第三十六期(2007年3月),頁67-107。
何思瑩,〈分類無上限,越多越正確?——談臉書新增性別選項〉,《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七十一期(2015年6月),頁112-115。
何春蕤,〈T婆的跨性別藍調詩〉,《破週報》復刊一一三期(2000年6月),頁2-3。
何春蕤,〈T婆的跨性別藍調詩〉,《破週報》復刊第一一三期(2000年6月),頁2-3。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詩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8月),頁121-140。
李癸雲,〈參差對照的愛情變奏-析論夏宇的互文情詩〉,《國文學誌》23期(2011年12月),頁65-99。
李癸雲、陳秀玲,〈愛與憂鬱,或者顛覆——台灣女詩人葉青與旅美女作家柴的同志書寫比較研究〉,《台灣詩學學刊》29期(2017年5月),頁7-34。
林佩苓,〈隱/現於詩句中的同志意象——以鯨向海為觀察對象〉,《當代詩學》第五期(2009年12月),頁5-30。
馬嘉蘭、紀大偉,〈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二十六期(1998年5月),頁130-149。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26卷3期(1997年8月),頁31-47。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1996年6月),頁6-25。
陸怡臻,〈騷夏《瀕危動物》的女同志書寫〉,《南開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2018年12月),頁11-18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二十六期(1997年8月),頁8-30。
劉韋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台灣詩學學刊》第十三期,(2009年8月),頁209-238。
賴亭秀,〈可以坦白嗎?——鯨向海《大雄》之同志意象〉,《有鳳初鳴年刊》第十六期,(2020年7月),頁255-277。
謝靜國,〈同志詩遐想〉,《台灣詩學學刊》第十三期(2009年8月),頁243-247。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1998年6月),頁63-115。
鯨向海,〈他將有壯美的形貌——同志詩初探〉,《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二號》「領土浮出:同志・詩專題」,臺北: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6年3月),頁9-20。
鯨向海,〈我有不被發現的快樂?再談同志詩〉,《台灣詩學學刊》第十三期(2009年8月),頁239-242。
學位論文
江昇:《,《酷兒化抒情傳統:《,《孽子》與同志文學的方法論問題》(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吳昱君:《,《葉青詩的焦慮表現及其效應》(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鄢伊:《,《鯨向海現代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沈俊翔:《,《九〇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文柔:《,《葉青詩中疾病與死亡意象的感覺結構》(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陳芷羚:《,《詩化目光——陳克華詩中的觀視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6年)。
曾立昂:《,《臺灣同志詩感官書寫的脈絡研究——以陳克華、孫梓評、騷夏詩作為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碩士論文,2021年)。
黃仁富:《,《八〇年代以降台灣現代詩的男體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雋雯:《,《葉青現代詩中的創傷、情愛與療癒書寫》(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其他
紀大偉,〈善男子陳克華〉,《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博客來專欄: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84。
曾泰元,〈ze還是they,去性別化成為英文趨勢〉,《英語島English Island》(2019年6月)。網址:https://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iJR4vOR(點閱日期:2024年2月16日)。
楊佳嫻,〈從騷夏的詩讀到一種對不準的人生〉,《閱讀讀者(詩人篇)》(Openbook閱讀誌,2017年),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07
鴻鴻,〈文明的野蠻人〉,(臺北:聯合報,2011年11月)。
鴻鴻,〈酷兒的身體與家族圖像〉,《生活給我的詩》(中央廣播電台),播出時間2023年7月6日。網址: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142959。
騷夏,〈非典型詩人〉,《字花》第三十八期(香港:水煮魚文化出版)。https://zihua.org.hk/magazine/issue-38/article/atypical-po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