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育菁 |
---|---|
論文名稱: |
注意力訓練營隊對提升國小中年級注意力問題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謝協君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注意力訓練 、營隊活動 、注意力問題學生 |
外文關鍵詞: |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the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problem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對注意力問題學生在注意力方面的教學成效,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組、控制組之準實驗設計,以新竹市34位注意力問題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二十四位)、控制組(十位)兩組。二十四位實驗組成員接受為期四天,每天七小時,共二十八小時的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十位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教學活動。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及「電腦化持續性測驗(CPTⅡ)」,所得的量化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檢定,並以實驗組學生和家長填寫的營隊回饋單作為了解教學效果的質性輔助資料。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注意力方面,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對提升注意力問題學生在國小注意力量表的五個分量表和總量表,以及「電腦化持續性測驗(CPTⅡ)」的分心和衝動向度上皆有教學成效。
二、從實驗組學生回饋單中得知,在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後,實驗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感到滿意。
三、從實驗組家長回饋單中得知,在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後,實驗組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效給予正向回應,肯定本注意力訓練營隊活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on the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problem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adopted unequivalent pre-post quasi-experiment design. Participants were invited an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n=24) or control group (n=10).
The experiment group undertook 4 days of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intervention, 7 hours per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The control group participated unrelated to attention training. All groups took the Attention Scal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the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Ⅱ(CPTⅡ) for pre-test and post-test. The quan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the paired samples t-tes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
1.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focused attention , sustained attention, selective attention, alternating attention, divided attention & overall attention scores of the Attention Scal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Omissions & commissions attention scores of the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Ⅱ(CPTⅡ).
2.Accordiong to the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s ' feedback, there wer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mself and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of experimental group.
3.Accordiong to the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s' feedback, there were positive effects on self and Attention Training Camp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parent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implication of counseling, practical teachers and futurestudy.
一、中文部分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市:合記,1998。
王乙婷、何美慧(2004)。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伍秀蓉(2001)。以長期自然觀察法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之行為特性。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吉田章(2004)。日本營隊經營管理之現狀。運動與休閒營隊經營與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手冊(頁101-10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蕙雯(2013)。注意力與感覺處理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男童日常生活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呂明協(2006)。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南縣。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正中。
李弦青(2007)。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李青松(2002)。青少年選擇夏令營的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17-30。
李素卿(譯)(2004)。(原作者:W. M. Eysenck & T. M. Keana)。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臺北市:五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1998)。教育部。臺(八七)特教字第八七一一五六六九號函。
周台傑 (1996)。談我國學習障礙教育之改進與發展,特教新知通訊,3(5),1-3。
孟瑛如(2006):讓孩子專心的方法。園區生活,101,70-72。
林玉華(199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彰化縣。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曾志朗、洪蘭、阮啟弘(2011)。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517-541。
林淑夏(2004)。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林鋐宇(2011)。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林鋐宇、張文典、洪福源(2011)。國小學童注意力發展趨勢之探究。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7(1), 39-50。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新竹市。
邱麗芬(2007)。自我管理訓練對減少自閉症兒童干擾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臺北市。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施顯烇(2002)。情緒與行為問題: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界定。臺北市:五南。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的介入。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丘彥南、張郁雯、孟瑛如、蔡明富(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安置與輔導工作第三年期末報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孫慶國(2005)。最愛夏令營。幼獅少年,70-71。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宏亮(1997)。集中注意力的外在因素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1(2),22-28。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嘉芳、林耀豐(2009)。運動介入對反應時間的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2,204-216。
莊惠婷(2007)。自我管理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荒業行為及注意力處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許芳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海闊天空十週年-關鍵能力,23-27。
許雅婷(2007)。臺北市不同社經背景國小家長對兒童夏令營規劃要素之重要性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郭旭鍾(2006)。實施兒童讀經教學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君如(2003)。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沁婕(2012)。臺灣中部地區寒假運動育樂營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亭君、潘倩玉(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動作發展相關能力與改善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4(4),93-102。
黃力貞(2008)。自我教導策略在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學科作業完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子峻(2013)。兒童科普活動營隊師資專業能力內涵與分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臺中市。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尚怡(2004)。中文化與電腦化的聽覺注意與反應分測驗: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與一般兒童的表現。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3)。兒童注意力訓練手冊。臺北:張老師。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臺北,天下。
楊坤堂(2000)。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詹元碩、何金山、吳湘涵(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心理生理機轉與運動訓練效益。大專體育,114,69-75。
廖新春(1986)。注意力訓練電腦輔助方案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力行為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劉惠美(2006)。靜坐對國小高年級班級經營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雲林縣。
蔡明富(2003)。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臺北市。
蔣雅淳(201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衝動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麗月(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謝智勇(2006)。關於發展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110-111。
謝藝綾(2009)。五分鐘不同強度運動對國小學童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及簡單反應時間測驗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系,彰化縣。
簡吟文(2008)。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新竹市。
簡吟文、孟瑛如、邱佳寧(2008)。資源班注意力訓練教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新竹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Text rev.). Washington, DC:Author.
Alaatin Erkanli, Adrian Angold, C. Keith Conners, Hohn Klaric, Jane Costello &Jeffery N Epstein(2003).Relations between contionuous performance test performance measure and ADHD behavior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31(5),543-554
Barkley, R. A. (1997). ADHD and the nature of self-control. NewYork:Guildford.
Barkley, R. A. (200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and treatment (3rd ed.). NewYork: Guilford
Christopher, A. T., Marge, M. S., Leslie, S., & Karla, A. H. (2007). Youth development outcomes of the camp experience: Evidence for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Youth Adolescence, 36, 241-254.
DuPaul, G. J. & Stoner, G. (2003). ADHD in the schools: Assessment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Hallahan, D. P., Kauffman, J. M., & Llyod, J. W. (1985). Introducation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2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ffner, J., Roos, J., Goldstein, N., Parzer, P., Resch, F. (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body-oriented methods of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results of a controlled pilot study , Z Kinder Jugendpsychiatr Psychother , 34(1), 37-47.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 A guide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McDougall, D. (1998). Research on self-management techniques used b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5), 310-320.
McKenzie (2000). How are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 outcomes achieved?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Outdoor Education. 5(1), 19-28.
McKenzie (2003). Beyond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rethinking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6(1), 8-23.
Schloss, P. J., & Smith, M. A. (1998).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in the classroom.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 117-130.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b). Improving attention and managing attentional problems: Adapting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o adults with ADD.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1, 359-375.
T. Egner, J.H. Gruzelier(2004).EEG Biofeedback of low beta band components: frequency-specific effects on variables of attention and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5,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