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永漢
Yung-Han Chiu
論文名稱: 利用綠能生態教材園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
The Effect of Using Green Energy Eco-garden to Promote Sixth Grade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生態教材園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
外文關鍵詞: Eco-garde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綠能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六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影響。
    本研究採量的研究方法,研究設計屬於準實驗研究法,以新竹縣竹東鎮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68人及控制組68人,實驗組以「戶外教學模式」進行融入式教學,控制組學童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融入式教學。研究工具為自編的環境素養量表,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於實驗教學前進行前測,教學後進行後測,根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組學童的表現情形,並輔以「教學回饋量表」瞭解學童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國小六年級學童具備不錯的環境素養,在「環境知識」面向的表現普通,但在「環
    境態度」、「環境行為」面向則的表現積極正向。
    二、 生態教材園融入戶外教學模式與融入傳統教學模式皆能提升學童在環境知識、環境
    態度及環境行為方面的表現;在提升環境知識方面戶外教學模式優於傳統教學模式;在提升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方面,二種教學策略之間則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就「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而言,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童的回饋都是正面的,然
    戶外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引起學童的興趣。

    根據研究發現,六年級學童具備不錯的環境素養,而透過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領域教學能提升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因此建議老師們可以多利用既有的生態教材園進行戶外教學活動。

    關鍵字:生態教材園、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using Green Energy Eco-Garden in science class to promote sixth grade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e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adopts a Quasi-experiment desig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136 six-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t Chutung in Hsinchu County.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is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received the science course integrated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co-Garden.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received the science course indoors.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cale” which include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Scal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cale. The subjects take pre-and post-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develops “The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interest after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 The sixth graders are well performed i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which includes well performed i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but ordinary performed i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2. Both outdoor and indoor models for using eco-garden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sixth grade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Besides, the outdoor group performed much better than indoor group in scor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Scale”. However,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e result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cale”.
    3. Bot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rovide positive feedback in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interest. But the data also shows that the outdoor teaching model is more efficiently in attrac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an indoor mode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ntegrating the eco-garden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efficiently enhance sixth grade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this reason, the researcher recommends teacher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eco-garden into outdoors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Eco-garde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目次 摘要 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 15 第三節 環境素養、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 26 第四節 生態教材園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7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9 第六節 教學活動設計 55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8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環境素養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綠能生態教材園融入教學對學童環境知識的影響 68 第三節 綠能生態教材園融入教學對學童環境態度的影響 72 第四節 綠能生態教材園融入教學對學童環境行為的影響 76 第五節 學童對綠能生態教材園融入教學的回饋意見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附錄 101 附錄一 環境素養量表 101 附錄二 學生教學回饋意見表 105 附錄三 教學活動設計 106 附錄四 九年一貫課程之環境教育內涵 122 附錄五 九年一貫課程之環境教育能力指標 123 附件六 綠能生態教材園的內容 125 附件七 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綱的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重點整理 128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 (1990)。 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譯)(1911)。Hergenhahn, B. R. &Olson, M. H.著。學習心理學—
    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2008)。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美芬譯(1996)。Shawn M. Glynn, Russell H. Yeany, Bruce K.著。建構論的科學學習
    觀。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佩蓮(1999)。國小環境教育檢核表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19-346。
    王佩蓮(2000)。校園教材化-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21-37。
    王順美(1993)。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在環境中教學的方法。台北市:教育部。
    王素蘭(2005)。校園內實施戶外環境教育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耀德(2007)。台南縣國小推行環境教育之措施對六年級學童環境素養的影響。國
    立台南教育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鑫(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研究報告。
    王鑫(1989)。環境教育及戶外教育活動設計舉例。環境教育季刊,2,63-68。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方偉達(1998)。規劃校園生態教材園。 研習資訊,15, 27-30。
    甘漢銧、熊召弟、鐘聖校(1991)。國小自然科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素娟(2010) 。國小學童社團利用學校蝴蝶園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行政院環保署(199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環保署(1998)。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實施計劃。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崑山(1995)。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3-63。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環境教育,589,40-45。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蕙宇(2001)。生態教育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聯經。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呂建政(1998):戶外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戶外教學手冊系列6。中華民國環境教育
    學會。
    汪靜明(1995)。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3,5-7。
    林生傳(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明瑞(1997)。 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204,24-31。
    林明瑞、范德媛(2000)。學校推行辦公室及教室做環保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44,
    65-72。
    林政仁(2002)。生態教材園模組發展及教學實務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婉玲(2008)。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課程融入社會與自然領域教學模組研究---以都
    會國小利用「校園環境變遷」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劃。臺北市:詹氏。
    周儒(1993) 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5。
    周儒、呂建正譯(1999)。戶外教學。(原作者:Hammerman, D.R.等)。台北市:五南。
    周鳳文(1995)。談國民小學植物教材園的設置與管理。屏師科學教育, 2,47-52.。
    卓明賢(2009)。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領域課程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探究 ~以水生
    植物池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文德(2002)。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溪山國
    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文德、周儒(2003)。發現與應用校園棲息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探究-以台北市溪
    山國小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19-50。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原作者:Margaret E. Gredler)。台北市:
    心理。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五南。
    施惠(1998)。自然科師資培育教材教法研究---天文篇。台北市:五南。
    洪煥仁(2010)。拯救未來哥本哈根會議觀察(上)。核能簡訊,123,1-9 。
    范明鐸(1998)。從戶外教學談環境教育。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柳中明(2010)。台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台北市:日月文化。
    高廣孚(1993)。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
    高翠霞、高慧芬(1991)。環境教育你我他。台北市:幼獅文化。
    教育部(1997)。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設置計劃。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台北市:教育部。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陳心穎(2004)。蕨類植物在造園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陳東漢(1994)。中部地區國小校園環境學習步道 的規劃與應用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
    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陳芬蘭(2010)。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太麻里地區國
    小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順福(2009)。環境教育結合校園環境設施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之研究─
    以南陽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正陽(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河川生態保育素養之探討-以隘寮溪鄰近地區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莊宗益(1995)。簡介岡山國小教材園。國教天地,109,50-55。
    莊明峰(2007)。推動永續校園提升環境素養之研究 —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大葉
    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世璋(2001)。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53-75。
    梁啟源(2006)。京都議定書對臺灣之影響及其因應政策。中央研究院週報,1057,
    9-12 。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俊彥(2000)。以塊區形狀進行公園綠地評估之應用研究,造園學報,6,117-131。
    張清鴻(1999)。國民小學校園生態的觀察與教學。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
    教育中心印行。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心理。
    游恆山(1990)。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彭昱融(2010)。環境教育.扎根校園。天下雜誌2010環境教育專刊,特刊46,158-170。
    黃光雄(1990)。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
    黃光雄(2000)。教學理論。高雄市:復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瑋寧(2003)。生態教材園設置理論與實務之探究。台北市: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紫屏(2006)。與民間合作的國小蝴蝶生態教材園之調查與經營管理-以心源教育
    基金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世頌(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1。
    楊平世(1997)。與自然為伍淺談生態教材園。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發行。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遊自然: 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出版。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禎家(2007)。都會區國小師生營造校園生物棲地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大元國小為
    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詹見平(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
    鄭傳榮(2003)。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環境教育法第6925號(2010)。總統府公報。台北市。
    羅清吉(1987)。談中小學教材園之規劃與設計。造園季刊,7 ,17-21。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臺中師
    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羅聖心(2007)。「垃圾處理與綠色消費」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環境素養影響之
    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志峰(2001)。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盧秀琴(2000)。落實情意教育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12,195~225。
    蕭斯文(2006)。國小生態教材園經營管理及教學使用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富元 (2010)。台灣的暖化危機。天下雜誌2010環境教育專刊,特刊46,24-53。
    蘇盛雄(1993)。利用校園現有環境進行校內戶外教學。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
    境教育中心出版。

    二、英文部分
    Danks, S. G. (2001). Schoolyard ponds: Safety and liability. Green Teacher,
    64(64), 29-30.
    Ford, P. M. (1986).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Gambro, J. S., &Switzky, H. N. (1996). A national surve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The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3), 28-33.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nt, T., &Littlejohn, G.(2001). Greening school grounds:Creating habitats
    for learning. Gabriela Island,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
    Greg, W. G.(1995).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survey of student
    attitude.UNC Charlotte,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86447)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Hammerman, E. L. (1985).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Danville, IL: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
    Hungerford, H. R.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land, me. : J. Weston Walch.
    Hungerford, H. R.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3),
    195-220.
    Lee, C. L. (1984).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60873)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Dubuque.
    IA: Kendall & Hunt.
    Lucas, A. (1972).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ual issues
    and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rcinkowski, T. J.,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Gertzog, W. A.(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11-227
    Rauch, F. (2000). Schools: a place of eco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45-257.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io: ERIC/ CSMEE.
    Simmons, D. A.(1998).Using natural 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23-31.

    三、網站部分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2011年9月1
    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_new.php。
    2010綠能花園競賽計畫(2011)。2011年5月22日。取自
    http://www.amt-earthday.com.tw/。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