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昱翔 Yu Hsiang YOU |
---|---|
論文名稱: |
以行動學習平台輔助國小學童科學探究之影響 A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to Support Inquiry-Based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秋斌
Chiu Pin LI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and e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探究式教學 、互動教學平台 、iPad行動載具 |
外文關鍵詞: | Inquiry-based Learning, Interactive Platform, iPad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探究式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電與磁的奇妙世界」單元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竹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共 57 位學生,實驗架構採前測、後測設計,實驗組的教學活動是以 HiTeach互動教學平台搭配iPad行動載具進行探究式教學;控制組的教學活動則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搭配iPad行動載具融入探究式教學。
經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兩組教學法皆能有效的提升學習成效;實驗組學習成效亦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另外,以HiTeach平台融入探究式教學對電與磁的奇妙世界單元「記憶」、「分析」題型成績的提升有顯著成效;以HiTeach平台融入探究式教學對於高成就學生的成效優於低成就學生。在學習態度部分,透過學習態度量表問卷評量中得知,以HiTeach平台輔助行動載具進行5E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在同儕之間的互動性較高,並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現場觀察的發現,提出以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探究式學習之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quiry-based science learning. We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ith two sixth-grade class consisted of 57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performed the HiTeach platform for inquiry-based learning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ith inquiry-based learn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both of the groups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effectively.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dition,the HiTeach Platform in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 of the change of three states of water “memory”and“analysis” questions.The influence of the HiTeach Platform in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n high-achiving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low-achiving students.With respect to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from questionnaire feedback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HiTeach Platform in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have in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enhanced thei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sult and findings from on-site observation, the study proposed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the instruction of summary writing with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quiry-based science Learning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es.
一、中文部分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於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 461- 497。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 − 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2),169-196。
趙憲麟(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藥品概念認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俊庚(2001)。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48-570。
黃台珠(18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1。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概念。台北市:五南書局。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作者:S.M.Glynn,R.H.Yeany&B.K.Britto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瑞麟(2000)。科學概念的指稱與投射(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9-2411-H-031-012),未出版。
陳淑筑(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4):發展和應用二段式診斷工具來偵測國中一年級學生之遺傳學另有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2(1),107-131。
王靜如(1997):現代的學習認知研究與建構論賦與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屏師科學教育,5,2-13。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3(2),89-110。
林士峰(2005)。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榮富 (1991):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合作計畫芻議。科學發展月刊,18(2),8-15。
王美芬和賴阿福 (1993):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生「生物構造配合功能」的概念發展研究(Ⅰ)。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NSC-81-01110S-133-5001-N)。台北市:國科會科教處。
王靜如(2008)。教學與學習。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7,35-49。
林振霖(1992)。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的理解與解題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407-478。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9。
楊志強(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電磁鐵」單元教學之概念改變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顏君叡(2008)。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志芳(2003)。教學迷思手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案例。99年度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方案2-1「師培運作革新方案」。2014年10月01日,取自http://210.240.193.239/TMMVF06/files/archive/38_187536a6.pdf
彭懋琳(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電與磁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聖校(1994)。不同教學法對錯誤概念修正的影響。台北師院學報,7期,169-204。
林明轃(1994)。國小學童磁鐵與磁力性質迷思概念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15期,223-250。
楊龍立(1993)。國小電動機教學的問題與解答。國教世紀,29,32~36。
謝秀月(1993)。教材影響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初探–以電動機單元為例。台南師院學報,26期,239-254。
楊志強、洪文東(2002)。教學對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電磁鐵」單元為例。屏師科學教育,15,54~67。
劉志宏(2003)。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電學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嘉德(2004)。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電與磁」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楊進忠(2005)。以融入動態評量的實作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麟偉(2005)。結合科學寫作與POE 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小學生電磁鐵概念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劉俊宏(2006)。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電路學相關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天平(2007)。動手操作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電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雪蓉(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電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芳(2007)。中國磁學科技史料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高泰(2008)。透過5E 學習環教學設計探究四年級學生在電學概念改變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怡芳(201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電磁學概念」單元活動之內容分析~以5E學習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黃正(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法融入國小自然領域之研究--以「生活中的電與磁」教學網站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誌鑑(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電磁鐵概念分析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鼎富(2002)。國小學生靜磁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汪麗花(2011)。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探究與溝通能力之教學研究~以電磁作用單元為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慶楠(2014)。iPod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彩鳳(2012)。5E探究教學策略下教師提問類型對促進學生科學推理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均伊(2010)。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一個國中自然教師探究教學觀點的轉變。科學教育研究期刊,55(2),233-264。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5,641-662。
黃仕棋(2003)。設計並建置一個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實驗課程之行動學習環境。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四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賴慧玲(譯)(2002)。教學模式(原作者:Gunter, M. A. & Estes, T. H.)。臺北市:五南。
楊錦昌(2014)。以電子互動式平台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水的三態變化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松源、王美芬 (2001)。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實務。中華民國第17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935—98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吳穎沺、蔡今中 (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
曾燕玲(2006)。5E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佳典(2008)。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對國二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佳儀(2008)。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一學生學習演化單元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淑靜(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開放式探究教學之研究-以「磁與電流」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欣玲(2008)。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莊豐州(2013)。探討運用不同表徵順序融入5E探究式學習環對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簡諧運動」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君(2013)。科學寫作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八年級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建彰(2006)。發展資訊融入之5E探究教學教材做國中光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賀振坤(2013)。基於5E教學策略的電子行動學習單對國小自然科學教室環境的影響:以水中生物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永盛(2010)。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郭俐君(2014)。應用5E 學習環教學以提升國小學童學習成就之研究 -以「月相」概念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伯超(2012)。以5E學習環結合WebQuest利用校園棲地對高年級學童進行生態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俊賢(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5E探究教學對學生探究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玟萱 (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志銘 (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初版)。台北市:文華圖書。
許智陽 (2010)。建構悅趣式之鄉土教學行動學習系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3,62-76。
黃國禎、曾曉馨、張薰方、朱蕙君 (2008)。數位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活動設計模式-以國小鄉土課程數位典藏網站之建置為例。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2),41-56。
林秋斌(2011)。一對一的行動學習教室。國家文學學院T & D飛訊第120期,2011年6月1日。
沈佳萍(2006)。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秋斌、陳佩庭、周錦昱、陳旻萃、蔡義昌、古詩璇、馮天韵(2013)。 台灣中小學電子書包應用現況調查及推動障礙探討。GCCCE 2013:148-155。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台大教與學,第9期,2007年6月24日。
黃友玲(2010)。數位閱讀浪潮之探究---以iPad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柏瑜、陳淑麗、曾世杰(2013)。永齡電子書包應用於語文補救教學方案的前驅性研究。2013年永齡希望小學執行成果暨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05日,取自http://www.yonglin.org.tw/act130628/left3.html。
林勝賢(2009)。探討擴增實境融入行動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筠菱(2013)。應用Moblog導入網路協同的行動學習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高嘉蔆 (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 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臻昀(2013)。行動學習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素養之成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書瑜(2014)。行動學習應用於探索教育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念穎(2014)。虛擬校園生態池於自然科教學之建置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旻諺(2014)。擴增實境月相觀測系統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3,62-76。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bd-El-Khalick, F., Duschl, R., Lederman, N.G., Mamlok, R., Hofstein, A., BouJaoude, S., Niaz, M., & Tuan, H. (2004). Inqui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cience Education, 88(3), 397-419.
Chase, C., & Gibson, H. L. (2002). Longitudinalimpact of inquiry-based science program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86(5), 693-705.
Tamir, P., Stavy, R., & Ratner, N. (1998). Teachingscience by inquiry: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33(1), 27-32.
Reif, F. (1987).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or mathematical concepts: Cognitive issues and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Cognitive Science, 11, 395-416.
Vosniadou,S.(1994).Capturing and modeling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special issu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4,45-69.
Herron (1996).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Formula for Student Teaching.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ress.
Chu, H. E., & Treagust, D. F. (2006). Naïve studen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7th Annual ASERA Conference, July5-8, Canberra, Australia.
Wiggins, G ., & McTighe, J. (1998). Understanding by design.Alexandria,VA:ASCD.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ines, A. L., & West, L. H. T. (1986).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science learn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within a sources of knowledge framework . Science Education , 70(5),583-604.
Howe, A. C. (1996).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ncepts within a Vygotskian Framework.Science Education , 80(1),35-51.
Anderson, R. D. (2002). Reforming science teaching: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 1-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oon, C. L., Lee, Y. J., Tan, A. L., & Lim, S. S. L. (2012). Knowing inquiry as practice and theory: Developing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with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42, 303-327.
Hackling, M. W., & Garnett, P. J.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Science Investigation Skills.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1, 80-85.
Looi, C. K. (1998).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romoting inquiry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7(1), 3-22.
Wells, G. (2001). Action, Talk, and Text: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Inquir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llis, A.K. (2002).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Karplus, R., & Their, H. D. (1967).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L: Rand McNally.
Lawson, M. A., & Renner, J.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
White, R., & Gunstone, R. F.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F. Probing understanding, 44-64.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harples, M., Milrad, M. Sanchez, I. A., & Vavoula, G. (2009). Mobile learning: Small devices, big issues.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products, ed. N.Balacheff, S. Ludvigsen, T. de Jong, A. Lazonder, S. Barnes,and L. Montandon, 233–49.Berlin: Springer.
Lehner, F., & Nosekabel, H. (2002).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Sweden.
Huang, Y. M., Huang, T. C., & Hsieh, M. Y. (2008). Using annotation services in a ubiquitous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2), 3-15.
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 and Ludgate, H. (2013). “NMC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Austin, Texas.
Chang, C.Y., Sheu, J.P., & Chan, T.W. (2003) .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6-346
Naismith L., Lonsdale P., Vavoula G., and Sharples, M. (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Jan, W. (2012). The iPad as a tool for education : A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iPads at Longfield Academy, Kent. Paul Heinrich & CoLtd (Education Consultants).
Trowbridge, L. W., & Bybee, R. W. (1990). Becoming a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5th ed.). New York: Merrill.
NRC.( 2000) .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This report is also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nap.edu.
三、相關網站
林恬瑩、吳矞雲、何淑鈴(2005)。國小學童磁力概念之研究--以臺北市劍潭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為例。94學年度行動研究論文發表類,劍潭國小教師行動研究發表。2014年09月29日,取自http://web.jtes.tp.edu.tw/teachweb/action/intro94.html
數位科技(2010/04/16)。〈iPad是一個數位新時代的標竿〉。2014年10月13日,取自
http://stupid77.com/internet/ipad%E6%98%AF%E4%B8%80%E5%80%8B%E6%95%B8%E4%BD%8D%E6%96%B0%E6%99%82%E4%BB%A3%E7%9A%84%E6%A8%99%E7%AB%BF%E2%80%A6.html
經濟部工業局(2010)數位學習產業白皮書。2014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images/20130605024932image_6.pdf
Harris, P. Goin' Mobile, 2001。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astd.org/LC/2001/0701_harris.htm.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4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nmc.org/publications/2013-horizon-report-higher-ed
Hockly, N. (2013). “Mobile learning.” ELT Journal, 67 (1), 80-84. Retrieved from: http://eltj.oxfordjournals.org/content/67/1/80.abstract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Report 11, Future lab Series。 2014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futurelab.org.uk/research/reviews/reviews_11_and12/1101.htm
HiTeach互動教學系統(2015),HiTeach使用手冊。2015年03月26日,取自
http://ectle.fy.edu.tw/ezfiles/18/1018/img/952/HiTeach-1101.pdf
網奕資訊-HiLearning(2015),HiTeach Pro與HiLearning電子書包學習系統,2015年03月27日,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products.aspx?BookNo=HiLearning_01
新一代電子書包整合解決方案(2015),iWonder Pack。2015年03月28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epark_seminar/downloads/020406.pdf
宏鼎資訊(2015),ITS雲互動教學平臺整合方案。2015年03月29日,取自http://www.hdtedu.com/introduction_01.php
緯創行動學習解決方案(2015),WiLearning is SMART(隨身學平台)。2015年03月30日,取自http://blog.hhjh.tp.edu.tw/gallery/1/1-9000.pdf
SMART School (2015),行動教育解決方案。2015年03月31日,取自http://www.smart-school.com.tw/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