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瑞珍 HSIEH,Jui-Chen |
---|---|
論文名稱: |
客語動物固定語式的譬喻形象色彩與文化意涵 The metaphorical image coloring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Hakka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
指導教授: |
葉瑞娟
YEH,Jui-Chu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1 |
中文關鍵詞: | 客語 、動物 、固定語式 、譬喻 、形象色彩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Animal, Fixed expression, Metaphor, Image color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認知語言的角度出發,以動物鳥、獸、蟲、魚為例,蒐集了大約700則客語動物固定語式的形象色彩詞,先分為四大類:動物喻人、動物喻動物、動物喻植物、動物喻事物,運用Lakoff(1980)的概念隱喻,將具體的、熟悉的事物指稱抽象的、陌生的概念或事物,將來源域向目標域作跨概念的映射(mapping),其中所展現概念形成的認知過程,並以此解釋且比較之間的異同處。
本文所收錄的動物固定語式之中,動物喻人的詞語大多以概念隱喻的意象為主,具有貶義的負面色彩;反觀動物喻動物、動物喻植物及動物喻事物的形象色彩較趨向中立性,無褒無貶,大多具有鮮明的視覺形象色彩。以動物的鳥、獸、蟲、魚為喻的類型中,以獸類詞語最為豐富,而魚類的詞語最少,顯示客家人是山居的族群;動物為喻的詞彙之中,又以狗的形象詞最多,其次為牛、猴、雞、豬。除了猴以外,狗、牛、雞、豬在農村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也凸顯客家人偏好以馴養的動物為喻。「牛」、「猴」、「蟲」用來譬喻頑皮的小孩最多,也最為鮮明。另外,帶有詞尾「嫲」的語詞,顯示出對女性的貶義,充分表現出客家文化的意涵。
「X形」的詞語之中,以動物喻人的詞語居多,從認知觀點而言,具有該動物最具代表性的特徵;「X面」為身體器官喻人的習性或動作行為特徵;「X卵」的詞語以動物喻植物的名稱居多,具有明顯的視覺形象色彩;「X屎」的詞語為典型的詈罵語,而「屎」本身具有詞義擴大的現象。
從客家的動物譬喻詞來看客家文化,我們發現客家人是山居的族群,具有勤勞、務實的天性,動物喻的詞語具有性別及年齡的意涵。
In this thesis, we aim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image coloring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Hakka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in term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 collect approximately 700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Such animals as birds, beasts, insects, and fish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se expressions, 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subcategories, viz. PEOPLE ARE ANIMALS, ANIMALS ARE ANIMALS, PLANTS ARE ANIMALS, and THINGS ARE ANIMAL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etaphor, we use concrete, familiar things to describe abstract concepts or thing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explains why a given expression has a metaphorical meaning. Attention is also paid to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concept formation and similarities/differences of the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The connotations the four subcategories have differ, with the PEOPLE ARE ANIMALS fixed expressions acquiring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 others gaining neither good nor bad connotations. Visual image and color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ANIMAL ARE ANIMALS, PLANTS ARE ANIMALS, and THINGS ARE ANIMALS expressions. Among the four animals, i.e., birds, beasts, insects, and fish, beasts and fish are the most and least frequently used animals in the fixed expressions. This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fact that Hakka is a people liv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Within the animal metaphors, dogs outnumber other animals, including oxen, monkeys, chickens, pigs, and cats, which are expressed in descending order. All these animals but monkey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Oxen, monkeys, and insect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to naughty kids. The preference of using these animals in the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also indicates that Hakka people like to use tamed animals as sources of metaphors. Many of the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under investigation are composed of the suffix ma, a derogatory term of females.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reflections of the Hakka cultures.
The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can also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Y element in the X-Y construction. They are X-hin (形), X-mien (面), X-lon (卵), and X-shi (屎). Hin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representative feature of a given animals and the X-hin expressions are most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PEOPLE ARE ANIMALS metaphors. In the X-mien expressions, the organ mien ‘fac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s habits, actions, or behaviors. The X-lon expressions are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PLANTS ARE ANIMALS expressions. X-shi is typically used as swear words, a result of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the word shi ‘fec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ome aspects of Hakka cultures are implicitly shown in the animal fixed expressions. These expressions are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Hakka is a diligent and practical people liv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一、專書、單篇期刊、碩博論文
MacIver D.,1926,1992影印,A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R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 ,臺北:南天書局。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著.周世箴譯注,2012,《我們賴以為生的譬喻》 譯自: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出版社。
Lakoff George & Mark Turner.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pir,Edward., 1921,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rut,Brace,薩丕爾著,陸卓元譯, 1985,語言論:言語研究 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德春,1996,《新慣用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方偉宏,2008,《台灣鳥類全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古國順,2002,〈客語的詞彙特色〉刊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6 期,臺北市: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頁1-34。
古國順,2007,《臺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古國順等編,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暨中高級》上下冊海陸腔, 臺北: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編印。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收錄於國科會專題計畫語文著作成果蘇以文《語言 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頁55-81。
江淑娟,2010,《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石松 劉醇鑫,2007,《現代客語詞彙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吳漢江,2008,《漢語物象詞語研究》,上海: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吳昭亮,2010,《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論。
李子瑄‧曹逢甫,2010,《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
林孟美,2005,《中文動植物譬喻衍生詞初探》,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論。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帶「嫲」詞語析論〉,《客家研究》創刊號。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邱湘雲,2007,〈華語與方言的三音節比較-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比較對象〉,《2007 海峽兩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邱湘雲,2009,〈華語、閩語及客家話三字慣用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
邱湘雲,2009-1,〈隱喻和轉喻在漢語方言中的類型探討-以客家話三字熟語為 例〉,吉林.長春「第6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
邱湘雲,2011,〈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表現〉,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二十二期,頁241-272。
邱紹傑 彭宏源,2008,《臺灣客家民族植物圖鑑篇》,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林務局。
邱紹傑 彭宏源,2008,《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林務局。
邵軍航,2008,〈大鏈條隱喻:理解與反思〉,上海:上海金融學院學報第2期, 頁75-80。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
南兆旭主編,2006,《文字故事一本通》,臺北:幼福文化事業。
姜義鎮,2010,《嫁娶》,財團法人新竹生活美學基金會出版。
徐運德等,1992,《客話辭典》,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徐汎平,2008,〈客語「動物喻人」形象化慣用語的文化反映〉,國立中央大學第 八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8年11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
徐兆泉,2009,《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孫桂里,2009,《國台語動物固定語式:語義歧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 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琳,2003,〈試論漢語詞語的形象色彩及其表達功能〉,南昌大學學報,第34卷第 2期,頁1-6。
連金發,2009,《固定語式探索》,收錄於國科會專題計畫語文著作成果蘇以文《語 言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頁229-262。
曹煒,2004,《現代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張曉青,2001,〈從動物詞彙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異〉,河南鄭州:鄭州大學。
張慧晶,2003,〈試論漢語詞語的文化附加義〉,天津:南開大學漢語言學文化學院。
常敬宇,2004,《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范明煥,2003,《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客家委員會補助。
范靜玉,2004,《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樹木名稱之客語詞彙--以新竹縣竹東地區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智盈,2011,《日本殖民對客家的影響—以客語中的日語借詞為例》,國立聯
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欽清,1995,《心懷客家》,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彭美賢,2003,《客語動物名稱詞彙初探—以蟲仔、蛇、蛙為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釗,1882,《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伯榮 廖序東, 2002 ,《現代漢語》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瑞蓮,2006,《台灣海陸客話禁忌語的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淳琬,2012,《華語固定語式動物詞的文化分析—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屏東 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程榮,1995,〈形象詞語及其釋義〉,《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彙 學術討論選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馮勝利,2009,《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湯琬君,2010,〈認知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客家疾病命名〉,聯合大學第八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單鵬程,2009,《現代漢語喻人詞語的文化觀照》,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論。
曾燕春,2011,《客家話詈罵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
楊兆禎,1994,《客家老古人言─歇後語(師父話)‧諺語》,文化圖書公司出版。
楊政男 徐清明 龔萬灶 宋聰正編撰,1998,《客語客音字典》,苗栗:臺灣書店。
楊師昇,2006,《新竹縣常見植物海陸客家語名稱》(1)(2),新竹:新竹縣 海陸客家語文協會。
楊鏡汀,1990,《客家俗諺選集》第一輯,新竹:新竹縣客家文化研究叢書。
楊鏡汀‧范明煥,2009,《北埔聚落文化語言小百科》,臺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溫端政,2004,《中國諺語大全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莊萬貴,2006,《客家老古人言—海陸腔詞彙篇》,新竹縣海陸客家語文協會。
詹益雲,2003,《海陸客語辭典》,臺北:行政院客委會補助。
廖德添,2003,《客家師傅話》,台北:南天書局。
廖文豪,2013,《漢字樹》,台北:遠流出版社。
葛本儀,2005,《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董忠司、范文芳、高崇賜,1996,《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年至八十年卷三住民 誌語言篇》
董秀芳,2001,《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2002,〈論句法結構的詞彙化語言研究〉,第3 期,頁56-65。
劉俊,2002,〈從動物詞的比喻形象看詞語與文化〉,《湖北農學院學報》第4期 第22卷,頁362-365。
劉玉屏,2002,〈詞的形象色彩論析〉,《襄樊學院學報》第3 期第23 卷,頁40-44。
劉春芬,2007,《台灣四縣客語的褒貶詞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 語文敎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瑩,2007,〈禁忌的漂白─初探「死」的語法化過程與極性補語的用法〉。 歐洲漢語語言學叢書-漢語語言學在布達佩斯,頁33-50。
劉明宗,2011,〈「猴」在客家俚諺語中的意涵與意象〉,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類第36期,頁57-82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語 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英順,2007,《現代漢語語彙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賴惠玲,2007,〈客語「死」形態句法及語意的改變:多層次的分析〉,頁553-574。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娜,2007,《詞的形象色彩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戴德泉,2006,《南庄植物誌》上卷,桃園:華夏書坊。
羅常培,2011,《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2007,〈客家話「嫲」(ma)的語法化過程〉,收於《第八屆國際客方言 研討會會前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編印,頁415-416。
龔萬灶,2007,《客話實用手冊》,苗栗:客委會贊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