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愷荷 |
---|---|
論文名稱: |
龍應台親情散文之角色轉換探究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龍應台 、親情散文 、親愛的安德烈 、目送 、角色轉換 |
外文關鍵詞: | Lung Ying-Tai, parental affection prose, “Dear Andreas”, “Watching You Leave”, role convers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公領域的龍應台以犀利自信的鮮明形象,啟蒙讀者,議論時事;然而在歲月淘洗與生命經歷深積之後,龍應台的創作轉向對個體生命的回顧。低首斂眉返身關照生命本質,龍應台逐漸展現私領域溫暖脆弱卻更真實的一面。本論文以龍應台親情主題的散文——《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目送》進行探討,觀察龍應台身處不同角色,以相對的視角開展對人生的省思。全文共分為六章,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義界、研究現況、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龍應台親情散文的創作背景與生命經歷」:以龍應台的生命經歷與人生階段為經緯,對照其寫作主題與風格的轉變。
第三章 「身為女兒的成長體悟」:從血緣親情的生命緣會、無常世間的生死課題、有限人生的存在哲學三面向,論述作品中「女兒」龍應台歷經至親離世後的深刻體悟。
第四章 「身為人母的教養體悟」:歸納作品中「母親」龍應台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感悟與行動,以「慢的哲學」、「平等性的傾聽與對話」、「雜揉中西文化培養開闊視野的教育典型」分述之,探究龍應台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中,逐步摸索蛻變中的母子相處之道。
第五章 「角色轉換下的自我定位」:析論龍應台在角色轉換間自我定位與思辨體察。身為女性,龍應台寫「先做人,再做女人」的女性自覺意識;身為母親,龍應台寫母愛的喜悅與放手的艱難;身為女兒,龍應台寫澄徹練達的生死體悟。
第六章 「龍應台親情散文的整體觀照與獨特風格」:總括全文研究成果,探討龍應台作品觀察視野、自我形象、藝術技巧的表現;縱橫並觀龍應台記錄時代以外的人生書寫與情愛關照,建構龍應台之完整創作形象。
第七章 結 論
Abstract
In public domain, Lung Ying-Tai is sharp and confident to inspire her readers and discuss current events. However, time has winnowed out as wisdo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has resulted in the transform of topic in creations, that is the review of life. To concern the essence of life, Lung has gradually shown her fragile and truthful characteristics in private. By her proses related to parental affection, “Children Take Your Time”, “Dear Andreas”, and “Watching You Leave”, it is explored that her different roles have the relative perspectives on life reflection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study, and they are as the following: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The motivation, goal, research domain, method, and procedure are included.
Chapter two focuses on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of Lung Ying-Tai’s family relationships proses. Her experience and stages of life are as warp and weft to contrast the transform of topics and styles in her creation.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alization of being a daughter. As a role of daughter in creations, the experience and realization of losing immediate relative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consanguinity, impermanence life issues, and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Chapter four proposes education realization of being a mother. The role of mother has distinct realization and actions at children’s growth stages. In her creations, it is explored how she can gradually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multiple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discussions are separately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tardiness, listen and dialog equal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anded education module by merg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Chapter five tries to discuss the self-positioning of role conversion. As a woman, Lung’s consciousness of feminine realization is ‘Being a person, and then being a woman.’ Being a mother, she realized the joy of maternal love and difficulties of letting go. As for being a daughter, she presented the impressive realization of life and death.
Chapter six the overall view and unique style of the study of role conversion in Lung Ying-Tai. including the observation visions of Lung’s creation, self-image, and the change as well as promotion of her performance. It is also found that Lung’ writing her own life and concerns of affection are observed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to complete the image of creation.
Chapter seven concludes the research results
壹、書籍
一、龍應台作品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85年6月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85年12月
龍應台《野火集外集》,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87年2月
龍應台《人在歐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6月
龍應台《寫給台灣的信》,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2年1月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台北市:皇冠文學出版社,1994年3月
龍應台《看世紀末向你走來》,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3月
龍應台《美麗的權利》,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4年4月
龍應台《在海德堡墜入情網》,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4月
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4月
龍應台《女子與小人》(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龍應台《我的不安》,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
龍應台《人在歐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龍應台《銀色仙人掌》,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
龍應台《野火集—二十週年紀念版》,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龍應台《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台北市:天地圖書出版社,2006年11月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2007年10月
龍應台《目送》,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7月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2009年8月
二、傳統古籍
陳鐵凡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著,龍應台、朱維錚編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 北市:台灣商務,1998年11月
《禮記‧禮運》,《四書五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2011年1月
三、現代文論、選本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1999年
何容《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1993年2月
鄭石岩《父母之愛:化愛為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王德威〈重塑偉人血肉〉,收錄於平路《行道天涯》,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3月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臺北:麥田,1996年10月
子敏《豐富人生》,臺北:麥田,1998年1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周逸芬主編《名人談教養》,臺北:和英出版,1998年9月
陳芳明〈後現代與後殖民〉,收錄於周英雄、劉紀慧所編《書寫台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馬騋譯《先知與先知的花園》,臺北,格林文化,2000年
尉遲淦《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3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浩威、平路、陳幸蕙《今夜,我們來談文學》,臺北:天下文化,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二版五刷
蔡惠萍《龍應台當官—一位記者的三年採訪實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城邦出版社,2002年12月
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 Fourteen lessons of living with death》,臺北:心靈工坊,2003年1月
劉明德、王心慈《生死教育—生命總會找到出路》,臺北:楊智,2003年8月
余德慧《生死無盡=Living towards death》,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1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An Eternal Pursuit: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臺北:聯合文學,2004年9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 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4月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散文的流變〉,《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潛《談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
蔡穎卿《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臺北:天下文化,2007年1月
林明德《親近台灣文學:作家現身》,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3月
余秋雨《人生風景》,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4月
楊茂秀《重要書在這裡》,臺北:遠流出版,2007年7月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 : 華文文學論評》,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12月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6月
廖玉蕙編選,林芳妃賞析:《最好的時光—親情,愛在四季》,臺北:正中出版社, 2010年11月
王浩威《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臺北:心靈工坊,2012年2月
趙麗榮《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臺北:野人文化,2012年3月
胡山林《文學與人生》,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中華活用大辭典》,臺北:世一書局,2012年8月
王鼎鈞《度有涯日記》,臺北,爾雅出版社,2012年9月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臺北:2013年3月
四、外國譯著
佛洛姆(譯者孟祥森)《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9月
泰迪.曼坦(Ted Menten)著 李淑君譯《道別之後After Goodbye》,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
Carl Honore著、薛絢譯《慢的教育》,臺北:大塊文化,2009年1月
Hellmuth Benesch著、江雯娟 羅珮菁 林敏雅譯《心理學百科》,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湯瑪斯.科爾/ 瑪麗.溫克爾Cole, Thomas R./ Winkler, Mary G,(譯者梁永安)《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臺北:立緒文化,2011年8月
五、學位論文
陳俊輝《海德格的存在分析與死亡》,台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佳珍《1990年以降臺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台北: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0年
廖昭明《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職生活經驗》,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年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唐冰炎《論龍應台的思想世界》,廣東汕頭:汕頭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萬孟昆《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存有論的死亡觀及其生死教育意涵之研究》,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毛林《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下的龍應台創作》,湖南湘潭:湘潭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婉如《龍應台《目送》的生死意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繆黃佳《「人生三書」:呼應與成長—龍應台親情散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
孫文洁《論龍應台作品中的人文關懷》,福建廈門:華僑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世靜《從龍應台的創作動機看她對生命的思考》,吉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陸蘊雯《龍應台散文研究(1985-2009)》,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璦寧《在批判與思索中前行—龍應台創作論》,山東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黃又慧《龍應台《目送》散文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偉君《家庭實施幼兒性教育之研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秀瑤《龍應台散文中之親情主題與生活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英華《廖玉蕙、龍應台社會關懷散文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論文,2012年
陳怡萍《龍應台《野火集》之批評意識及準則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碩士論文,2012年
貳、期刊論文、報紙與電子資源
一、期刊論文
邱秀年記錄〈會談龍應台〉,《文學家》第5期,1986年3月
符芝瑛〈龍應台離台前夕的批評與辯護-期待一個健康蓬勃的批評社會〉,《中國論壇》第261期,1986年8月
鄭明娳〈台灣的現代散文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1992年
黃碧端〈銳利的觀察者—評龍應台的《寫給臺灣的信》〉,《聯合文學》8卷7期總號91,1992年5月
王德威〈海德威之死:評龍應台《在海德堡墜入情網》〉,《聯合文學》第10卷第11期,1994年9月
劉瑞芳採訪整理〈從「野火」的辛辣到母性的包容──闊別十年的龍應台〉,《光華雜誌》,1994年5月
亞洲週刊編輯〈專訪龍應台;為何只有一種聲音?〉,《亞洲週刊》第8卷第44期,1994年11月
胡梓〈打破禁忌的「野火現象」〉,《書香月刊》第57期,1996年3月
鹿憶鹿〈野火以後的春風—讀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文訊》91期總號129,1996年7月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現代文學》,1997年6月
鄭一清〈龍應台打破忍不住的沈默〉,《天下雜誌》第200期,1998年1月
徐福生〈龍應台挑戰大陸文壇〉,《亞洲週刊》,1999年3月15日~3月21日
方美芬〈點燃批評野火的鬥士—龍應台〉,《全國新書月刊》,1999年12月
朱嘉雯〈龍應台《百年思索》〉,《文訊》第180期,2000年10月
江慧真〈龍應台官場掙扎一千天—我像松鼠爬籠子,疲憊不堪〉,《商業週刊》,2002年12月30日
王澄霞:〈女權主義與女性中心主義──評龍應台《美麗的權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
童清峰〈作家重塑台北文化景觀〉,《亞洲週刊》,2003年2月23日
藍鯨眼〈另一種龍應台〉,《聯合文學》第230期,2003年12月
陳彥廷整理〈龍應台VS.殷允芃──從無夢到勇敢做大夢〉,《天下雜誌》第304期,2004年8月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臺灣散文現象〉,《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
孟波:〈從”羊”變”狼”的經歷-訪臺灣作家龍應台〉,《統一論壇》第4期,2004年
駱以軍〈滿山遍野的茶樹開花—駱以軍六問龍應台〉,《印刻文學》第一卷第五期,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瘂弦〈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文訊》第233期,2005年3月
張美足〈論龍應台知性散文的書寫策略〉,《華岡文科學報》第27期,2005年5月
謝曉陽:〈龍應台:追尋跨越疆界的盛宴〉,《亞洲週刊》第19卷第32期,2000年8月
陳建仲〈文學心鏡:龍應台〉,《聯合文學》第22卷第5期,2006年3月
劉宇〈臺灣女批評家風采一瞥—以鄭明娳、龍應台為例〉,《常州工學院學報》24卷第3期,2006年6月
唐冰炎〈「胡美麗」的心路歷程—以《美麗的權利》和《孩子你慢慢來》看龍應台的女性觀〉,《時代文學》雙月版3期,2007年
唐冰炎〈知識份子的靈魂交響曲-從龍應台現象解讀龍應台知識份子的角色〉,《華文文學》第83期,2007年6月
聖嚴法師、龍應台對談〈每個人都要上的一堂課—龍應台向聖嚴法師問生命之
法〉,《人生雜誌》第290期,2007年10月
張瑞芬〈青春的暴烈與溫柔—評龍應台、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
36封家書》〉,《文訊》第268期,2008年2月
黃廣明、申鑫〈我的獨立任何人侵犯不得—對話龍應台〉,《SOUTHERN PEOPLE WEEKLY》,2008年4月
馬岳琳〈龍應台的深情手記──凝視生死大問〉,《天下雜誌》,2008年7月第401期
柴子文〈她壯懷激烈但也柔性省思〉,《亞洲週刊》第22卷第29期,2008年7
月27日
郝雲鋒〈"龍應台"與"女性批評"-龍應台女性觀淺議〉,《文教資料》中旬刊
,2008年8 月
小康雜誌編輯部採訪〈龍應台:我沒有一個出色的角色〉,《小康》第12期,2009年1月12日
荊墨〈龍應台溫情的"目送"〉,《社會觀察》第11期,2009年
蘇育琪〈龍應台:向「失敗者」致敬〉,《天下雜誌》,2009年7月29日
蘇育琪〈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創作歷程—龍應台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天下雜誌》,2009年8月第429期
馬岳琳〈龍應台掀開記憶的盒子〉,《天下雜誌》,2009年9月9日
高華〈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劄記〉,《思想》,2010年2月
柯品文〈關於一九四九年,那個時代臺灣人與中國人的傷痕:《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35期,2010年3月
李欣慈、林青蓉、胡文郁〈角色轉換概念分析〉,《志為護理》第十卷第二期,2011年4月
李嘉慧〈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之另類「解讀鑰匙」以後殖民理論為分析角度〉,《文訊》第310期,2011年8月
鍾希明〈流散寫作與文化身份認同—龍應台《人在歐洲》的詩學研究〉,《東華學術》,2012年第二期
侯作珍〈冷眼之愛:論龍應台知性散文中的三種觀看角度〉,《東吳中文學報》,2012年11月 第24期
二、報紙
陳幸蕙〈鮮花與粗磚—龍應台文學批評活動的省思〉,《中華日報》11版,1986年3月25日
李芳蓓〈女人美麗的權利-讀龍應台作品《美麗的權利》〉,《青年日報》卷第15期,1997年5月26日
楊照〈率直與憨膽—閱讀龍應台〉,《中國時報》卷期37,1999年9月27日
楊照採訪,王妙如記錄:〈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台〉,《中國時報》,1999年9月28-30日
邱天助〈我們怎麼帶領兒童閱讀 兒童就怎麼成長〉,《國語日報》,2000年10月29日
陳一珊〈2006書市回顧台灣篇—年度焦點人物龍應台〉,《中國時報》,2007年1月7日
黃麗群專訪〈龍應台、夏瑞紅兩個母親與兒子的修練之旅〉,《中國時報》卷期E4,2007年11月11日
陳宛茜專訪〈書寫生死—龍應台深情「目送」人生〉,《聯合新聞網》,2008年7月9日
龍應台〈深情目送人生〉,《聯合報》,2008年7月9日
李維菁〈龍應台:評論與文學 兩者都是我〉,《中時電子報》,2008年7月9日
李維菁〈龍應台的《目送》領悟時間的流轉〉,《中國時報》,2008年7月9日
王鼎鈞〈再回首一九四九—一九四九三稜鏡〉,《聯合報》,2009年12月28日
平路〈暮年者的尊嚴〉,《聯合報》,2013年4月21日
蔣勳〈美學的失智〉,《聯合報》,2013年8月2日
洪蘭〈大人放不了手 孩子何來創意〉,《聯合報》2014年3月15日
三、電子資源
吳維寧〈老大情結〉,(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http://enews.url.com.tw/education/53312 2014年2月5日查閱
大貓紀錄〈獻給出生地高雄—全台唯一場目送新書會〉,時報悅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AK0911/epaper3.htm 2014年4月20 日查閱
于國華、蔡惠萍:〈臺灣人物:兒子眼裡,龍應台是小紅帽〉,《聯合新聞網》,2004年9月21日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531 2014/6/25查閱
國立清華大學計算機與通訊中心學習科技組製作〈只應天上有 返台清華逢—如果我是台灣的大學生 演講記者會〉
TVBS專訪〈101高峰會再燃思想野火:李四端專訪龍應台,談談其新書《親愛
的安德烈》〉,2007年12月23日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網站:ttp://www.civictaipei.org/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