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雅馨 Cheng, Ya-Hsin |
---|---|
論文名稱: |
金門地區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教學信念與歷程 The Teaching Beliefs and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the Preschool Teachers in Kinmen County |
指導教授: |
王為國
Wang, Wei-Kuo |
口試委員: |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陳國龍 Chen, Kuo-L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 、融合教育 、教學信念 |
外文關鍵詞: | preschool teachers, inclusive education, teaching belief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金門地區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教學信念、以及實施融合教育於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親師互動、與專業團隊合作方面的情形與歷程、教師的教學省思和挑戰。研究者以質性研究的方法,透過訪談四位幼兒園普通班教師,蒐集、統整資料並加以分析與探討。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教學信念
(一) 融合教育教師的教學信念形成因素包含多元面向。教師的成長背景、實習經驗、工作經驗、個人特質等因素的交織形成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價值。
(二) 融合教育教師的教學信念以教師與學生的角度分析,包含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定位與詮釋、欲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與理念。
二、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情形與歷程
(一)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肯定融合教育的價值,認為對普特生、對教師皆具正面意義,同時認為適性安置的重要性。
(二)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在課程設計與調整的雙管齊下,使經營的融合班級能達到更好的融合。
(三) 教師透過物理環境安排及心理環境的氣氛營造,據此通盤考量以利融合班級順利運作。
(四) 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納入普通生及特殊生的家長參與,良好的溝通與關係形成正向互動和循環。融合教育中家長兩極的教養態度造成學生學習的不同結果。
(五) 融合教育的實施加入與特教教師、與治療師的跨專業合作使得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而與專業團隊的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三、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省思與挑戰
(一) 師生比問題使得普通班教師面臨滿班的情境下、班級中又有特殊生,需兼顧一般生與特殊生而萌生心有餘力不足之感。
(二) 離島進修的資源有限及赴台進修交通的不便使得教師增能受到阻礙。
(三) 課程與教學上考驗教師發揮專業知能將普特統整以助學生融入課程、增加互動。
(四) 部分家長消極被動的教養態度與難溝通使得教師在親師互動上感到挫敗。
(五) 與專業團隊合作,專業間各行其是、合作模式未有共識以至效益有待提升。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Kinmen County. Inclu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lass management,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and Disciplinary team Cooper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explored the integrated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The qualitative data is collected by interviewing with four teachers. The findings are as below:
1.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pre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1) Multiple aspects are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preschool teachers, such as teachers’ background of growth, working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ies they owned.
(2)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he teaching belief includes teachers' positio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role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the teaching belief includes the value and philosophy are transferred.
2. The process of pre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1) Most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affirm the valu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Having a positive meaning for teachers, norm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They also men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ve placement.
(2) Curriculum design and adjustment will let all the members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3) Physically environment and mentally environments’ arrangement contribute to integrated classes.
(4) Regarding parents of norm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s a member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buil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xtreme parenting attitudes make different results.
(5) Cooperating with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disciplinary team will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but the cooperation model should be improved.
3. The integrated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1) The problem of teacher-student ratio makes teachers feel exhausted manage the integrated classes.
(2) Teacher empowerment will be blocked because of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inconvenient traffic in Kinmen County.
(3) Teachers have great trials on curriculum designing and teaching for norm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4) Teachers feel frustrated in communicating with parents who have negative and passive parenting attitude.
(5) The mod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disciplinary team should be on the same page, and it will maximize the benefit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一、 中文文獻
于承平(2016)。臺灣融合教育教師師資供需現況及問題探究。學校行政,102,140-160。
于承平、林俞均(2013)。探討芬蘭教育制度對我國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借鏡。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3-63。
于承平、羅清水、林俞君、王菊生(2013)。我國實施融合教育政策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6(2),115-146。
王大延、蔡昆瀛(2002)。臺北市幼兒園所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NT5284019)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與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57,18-21。
曲邦婷、李庭瑜、曾聖潔(2014)。幼教師於融合教育中之專業覺知與需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311-324。
朱家如、洪儷瑜、梁淑坤、簡良平、張景媛、余采玲⋯林天祐(2012)。教育研究月刊,221,121-126。
李玉馨、潘麗珠、王秀玲、康瀚文、許力仁、連育仁(2004)。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編譯館刊,32(3),26-43。
吳武典(1995)。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系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市:桂冠。
李宜學(2006)。「融合教育」融什麼?合什麼?融合班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心理調適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NT5579001)
吳淑美(1996)。探討「竹師實小特教實驗班第二年實施中重度殘障學生完全包含課程模式成效」實驗報告。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特教系。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1)。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主辦,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頁1-10)。
吳淑美(2003)。融合教育相關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2003年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4-50)。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2011)。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沈連魁、劉從國(2007)。教師教學信念意涵之探討。中正體育學刊,1,1-11。
何華國(2015)。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李翠玲(2016)。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之融合教育議題與案例探討。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2,15-22。
汪慧玲、沈佳生(2011)。施學前融合教育之托兒所教師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1-19。
汪慧玲、沈佳生(2012)。幼兒園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產生的困擾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9(1),37-66。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PTT5096010)
吳樎椒、張宇樑、廖又儀(2008)。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6,93-123。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與學校再造。載於陳政見主編:融合教育論文集,1-20。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進財(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鈺涵(2004)。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HLT128400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柯秋雪(2018)。歐美學前融合教育之課程與教學的發展及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21(1),1-26。
宣崇慧、曹純瓊(2019)。特殊幼兒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401,55-68。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郭又方、林坤燦、曾米嵐(2016)。臺灣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展望。東華特教,56,1-9。
張世彗(2017)。特殊教育導論:探究特殊需求學習者。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7)。教保服務人員條例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檢索日期:2019年12月04日。網址: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740
教育部(2017)。教幼兒教育與照顧法。臺北市:教育部。檢索日期:2019年11月10日。網址: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542&KeyWord=%e5%b9%bc%e5%85%92%e6%95%99%e8%82%b2%e8%88%87%e7%85%a7%e9%a1%a7%e6%b3%95
教育部(2018)。特殊教育通報網。檢索日期:2019年1月10日。網址:http://www.set.edu.tw/
郭美滿(2015)。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及發展。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45-56。
張英鵬(2001)。融合幼教單位之幼兒家長及幼教老師對融合式特殊幼兒教育之態度。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融合教育學術論文輯(頁113-116)。
許素彬(2006)。從生態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報,23,85-104。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15-33。
許碧勳(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現況研究-以台北市立師院實小附設幼稚園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133-006)。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爲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1),27-51。
鈕文英(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邱上真、任懷鳴(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黃世鈺(2002)。認識學前融合教育。載於黃世鈺(主編),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23-31頁)。臺北市:五南。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
黃怡萍(2006)。合作教學在融合班級之運用。特教園丁,21(3),41-47。
彭翊榛、張美雲(2015)。新竹縣學前教師融合教育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4,41-64。
曾國鴻、薛梨真、羅希哲、黃淑滿(2001)。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學習時機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2),101-121。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TTTC576007)
游翠芬(2013)。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DHU5284004)
黃榮真(1999)。發展遲緩幼兒課程應用成效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7NTNU0284002)
黃榮真(2004)。學前融合教育班音樂活動設計初探—多元智慧觀點。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第九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30)。
黃榮真(2006)。由多元智慧觀點探析學前融合班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之設計。特殊教育學刊,30,261-28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載於張英鵬(主編),特殊教育文集(八)(63-88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廖又儀(2007)。幼教師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困難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8(2),52-59。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CUE1284005)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蔡昆瀛、張芳慈(2010)。由特殊教育法之修訂論特教相關專業團隊服務。國小特殊教育,50,11-2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雅莉(2003)。特殊幼兒融合教育品質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CUE5284079)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4NTNU0284005)
劉學融(2009)。優質學前融合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CYU5096036)
蕭夙娟、王天苗(1998)。國中小啟智班實施專業整合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31-150。
盧明(2011)。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二版)。臺北市:巨流。
簡楚瑛(199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編號: NSC-84-0301-H-0134-0009)
蘇雪玉(1999)。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30015)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鐘梅菁、謝惠娟(2003)。如何帶好每一位學生?—談融合教育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國教世紀,206,57-64。
二、 英文文獻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
Grisham-Brown, J., Hemmeter, M. L., & Pretti-Frontczak, K. (2005). Blended practices for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in inclusive settings: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Hu, B. Y. (2010). Training needs for implementing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1), 12-30.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inclusion,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1), 59-74.
Stronge, J. (2002). Qualities of Effecetive Teachers. Alexandria, VA, US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