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智蘋 Huang Chih-Ping |
---|---|
論文名稱: |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教科書中免除族群偏見之知覺與實踐研究---以一所原住民國小為例 The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Research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Teachers To Ethnic Bias-Removing In Textbooks.---Takes An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鄭世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學習領域 、教科書 、族群偏見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Textbook, Ethnic Bia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於課程教學上是否能對教科書中可能的族群偏見有所知覺,並且能進行修正的實踐行動。而主要分析的知覺與實踐項目,為如下五個檢視標準「消失不見」、「零碎表淺」、「刻板印象」、「不夠真實」、「選擇與不平衡」來進行。
研究方法包括訪談、文件分析,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分析整理,提出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如下所述。
一、教師受限於傳統教育對於原住民文化之壓抑,加以今日教科書之缺漏,以致於其知覺、實踐有限。
二、教師對於「零碎表淺」、「刻板印象」的偏見知覺程度較深。
三、具「原住民身份」與「年資資深」的教師,能促使偏見知覺的發生較多。
四、以「學科能力為主、文化補充為輔」的實踐理念,使的自編主題課程成為免除族群偏見重要的實踐場域。
五、教師對於免除「零碎表淺」、「刻板印象」、「消失不見」、「漢人中心」偏見的實踐行動是較多的,「不夠真實」的偏見袪除較不明顯。
六、原住民教師對於原住民文化相關之教學資料的蒐集有較高的便利性,因而促使實踐的發生較多。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科書編輯、學校以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Research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Teachers To Ethnic Bias-Removing In Textbooks.
---Takes An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For Example.
by Huang Chih-P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f teachers in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can have perception of possible ethnic bias in textbooks during lecturing, and practice actions of amendment. 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is under this five survey standard: invisibility, fragmentation and shallowness, stereotyping, unreality, and selectivity and imbalance.
The data applied in this study was acquired by in-depth interview and analysis of documents. After orgniz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collected, I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1.Because teachers are limited by the compress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on aboriginal culture and the omissions of textbooks today, they have restricted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2.The bias of perception is deeper in “fragmentation and shallowness” and “stereotyping”.
3. “Identity of aborigine” and “seniority” could make perception of bias happen more.
4.Based on the idea: “Mainly school studies, assisting culture supplement”, the thematic curriculum editted by teachers become significant practice area of removing ethnic bias.
5.Teachers practice more to remove biases in “fragmentation and shallowness”, “stereotyping”, “invisibility” and “selectivity and imbalance”, while eliminating bias in “unreality” unapparently.
6.Since aboriginal teachers are more convenient in collect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about aboriginal culture, the practice is easier to develop more.
Finally, this thesis provides suggestions about editors of textbooks、 schools and the future study.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1998)。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二)。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專題研究果報告。
尤稀.達袞(孔文吉)(1994,6月)。原住民與傳播媒介之批判。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97-12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慶中(1999)。教育改革與反作用力。應用心理研究,1,129-162。
瓦歷斯‧尤幹(1992)。番刀出鞘。台北:稻鄉。
石計生等(1995)。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師大書苑。
白亦方(1997)。尋覓國小原住民社會科之課程與教學。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59-80。台北:師大書苑。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呂思勉(1995)。歷史研究法。台北:五南。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47-69。台北:台灣書店。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
李永謀(1996)。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苹綺(譯)(1998)。BanksJ.A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心理。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Aronson,E & Wilson,T.D.&Robin ,M.A.著。工作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work.)。台北:巨流。
吳天泰(1993)。小學的多元文化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375-386,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雅惠(1999)。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宗雄(1996)。我國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形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君穎(1997)。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國立花蓮師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明幟(1997)。減低族群偏見方案在國小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胡育仁(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綱發(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主任對學校課程發展歷程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若烈(1999)。國小社會科中之原住民課程與教學。國教學報,11,32-49。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0。
孫大川(1994)。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79-186。台北:前衛。
孫大川 (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孫家秀(1997)。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浦忠成(1996,5月17-18日)。國民小學語文科族群關係教材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之「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176-184,花蓮。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陳明印(1995)。國民小學教科書審定制的相關法令與重要內涵。國立編譯館通訊,8(4),4-8。
陳枝烈(1994)。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教師天地,70,67-73。
陳枝烈(1996,5月)。多民族教育觀點的國小社會科原住民族群關係教材之探討。載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之「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56-175,花蓮。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市:復文。
陳麗華(1996,5 月)。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載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之「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121-155,花蓮。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陳江松(2003)。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台北市。
高德義(1998)。台灣原住民的政治建設與政治議題,載於洪泉湖籌編,兩岸少數民族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春興(198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四德(1991)。多元文化與美國歷史教育。當代,66,36-45。
張如慧(200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 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朝琴(1999)。從民族平等觀點探究臺灣原住民的地位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家蓉(1999)。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小學教科用書審查委員會暫行作業要點。教育部臺(88)國字第八八一四八○九一號函。
莊明貞(199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225-249。台北:台灣書店。
莊明貞(1995)。「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道德科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35(9),13-19。
莊明貞(1995)。「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道德科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35(10),27-39。
莊采珂(1998):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康瓊文(1999)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研究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湯維玲(1999)。國民小學新課程低年級社會科教科書使用意見調查研究。國立編譯館。
湯仁燕(2001)。差異、認同與多元---原住民教育的文化認同課題。載於高華強、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44-7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曾靜盈(1999)。國民小學中低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程健教、黃森泉(1998)。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內涵分析。國立台
中師院學報,12,303-331。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鴻文(1989)。教科書的成見。現代教育,4(1),55-71。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譯)(1997)。Lynch,J.著。多元文化課的架構。載於黃政傑主譯,多元文化課程(The multiculcutal curriculum.)。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安邦(譯)(1986)。Sears, D,O.& Freedman ,J.L.& Peplau,L.A.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gy.)。台北:五南。
褚希雯(1995)。國小校長與教師對校長教學視導行為知覺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雪華(1992)。歷史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歷史意識與教學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 137-151。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的檢討與改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209-240。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博士碩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苑。
劉德勝(1987)。小學社會科課程結構與內涵。台北:復文。
劉蔚之(1991)。一個出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淑梅(2003)。國小教科書中族群、性別偏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簡良平(1991)。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24(6),153-162。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訊,32,2-25。
譚光鼎(1997a,11月)。近五十年台灣原住民教育研究之評析。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4-102,台北市。
譚光鼎(1997b)。族群關係與教育。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6,265-288。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英文文獻:
Brewer,E.A.(2006).Keep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ocial Studies Review,44(1),26-31.
Hedrick,W.B.,Harmon,J.M.& Linerode,P.M.(2004).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Vocabulary Instruction With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 Grades 4-8. Reading Horizons,45(2)103-125
Kalita,S.M.(2003,September11).Sept. 11 Is Already In the History Books; Updated Texts Faulted for Lack of Context. The Washington Post,p.T01.
Lintner,T.(2004).The Savage and the Slave: Critical Race Theory, Racial Stereotyp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History.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28(1),27-32.
Tharp, R.R.(2004).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written texts contribute to elementary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Auburn University,AL..
Villano,T.V.(2005).Shoul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become history?A look at alternative methods to activate schema in the intermediate classroom.The Reading Teacher,59(2),122-130.
Sadker, M. & Sadker, D. (1978). The teacher educator’s role. In S. McCune & M.Mattews (Eds.), Implementing title IX and attaining sex equality: A workshop package for postsecondary edcuator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