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成訓 Peng, Chen-Hsun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Chen, Luan F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學業成就 |
外文關鍵詞: |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learning achie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湖口鄉鳳凰村就讀華興國小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的現況。主要採用問卷調查,輔以訪談資料,符合資格研究對象共65人全部施測,並根據研究目的、架構及相關文獻回顧,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之「基本社經屬性」、「母親教育參與」、「學校環境認知」對「語文等第」、「數學等第」與「總等第」三項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
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和母親為本國籍的學生比較,學業成就呈現弱勢現象。
二、女生的語文表現與總成績表現相較同年齡的男生出色,達到顯著差異的
情形。
三、父、母親的成績與學歷期望愈高者,其子女學業成就表現亦愈高。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in Fenghuang community.
This study is accomplished with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it adopts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focuses on the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who live in Fenghuang community. 65 students were sampled from purposive sampling. This study tries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 immigrant mothers’ involvement, school environment cognition with Chinese grade, math grade, total grade.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hown as following:
1.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was poor comparing to Taiwanese.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in different sex in Chinese grade and total grade.
3. The higher expectation of grad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was better.
參考文獻
一、 政府專案研究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母親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草案)專案報告》。
內政部戶政司(2006)《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執行成效報告大綱》。
內政部戶政司(2009)《97年人口統計報表》。
台北市政府(2005)《台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
台北市政府(2006)《外籍配偶生活輔導、語言學習及子女課後照顧實施計畫》。
教育部統計處(2009)《97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
經濟部工業局(2008)《97工業發展年鑑》。
二、 專書
何福田編著(2006)《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出版社。
夏曉鵑 (2005a)《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楊瑪利、楊艾俐(2004)《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社。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出版社。
趙碧華, 朱美珍編譯(2000)《研究方法》。台北:學富出版社。
三、 博碩士論文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柯淑慧(2005)《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惠雯(2004)《理想父職之探討:兒童心目中的好爸爸》。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取外籍配偶之活經驗》。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期刊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8期:137-170。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6期:177-22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99-127。
王宏仁(2001)〈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3-36。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41期:25-36。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解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第135期:156。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第141期:108-117。
邱琡雯(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第164期:92-103。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問題與學校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9期:213-233。
夏曉鵑 (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與通訊》: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 期:45-92 。
夏曉鵑(2005b)〈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第97期:6-27。
陳志柔(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第10期:95-148。
郭添財(2006)〈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台灣教育》第641期:27-35。
莫黎黎、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55-65。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第141期:18-24。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141期:5-17。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第271期:94-102。
蔡明璋(2004)〈台灣夫妻的家務工作時間:親密關係的影響〉。《台灣社會學》第8期:99-131。
潘文忠(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第141期:50-57。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30-43。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23-34。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