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珮伶
論文名稱: 府城都市意象的文化再現與空間實踐: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
指導教授: 王志弘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都市再發展古蹟保存再利用生活環境博物館都市意象孔廟文化園區台南市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0年代以來,台南的都市發展方向與都市風貌營造,在國家機器與學院規劃團隊的政策、規劃論述與治理作為中,越來越往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兩相接合的方向走去。原本僅是作為地方首長施政點綴的古蹟保存再發展議題,頓時成為台南市都市再發展與空間意象營造的主要方向。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文化的定義一方面從精緻走向生活,而精緻的文化藝術形式也被拉入常民生活脈絡中,出現了強調民眾參與和產業振興計劃結合的趨勢。
    台南市當前以「府城風華再現」為訴求的都市意象營造工程,往前可溯至1997年張燦鍙市長任內,轉向以文化保存作為都市發展目標的「府城重生、都市再造」計畫。往後則延伸到繼「孔廟文化園區」於1998年進行書面研究規劃之後,陸續又以舊時府治為範圍,增設了「赤崁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以及尚在醞釀研究中的「鎮北坊文化園區」。也就是說,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地方政府以具體政策施為,正一步步的將歷史上的府城空間記憶,以一個又一個文化園區,拼湊出當代的樣貌。
    國家機器希望從文化活動與文化裝置入手,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樣貌,不論是在傳統民俗節慶的擴大舉辦,還是振興地方產業,實際上扮演著一種引導性的角色。一方面想要藉此凝聚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創造新的經濟模式,也就是文化消費。但是,都市空間並不僅是一個靜態、被動的領域;它不只有所謂社會結構的框架性,還有行動者實踐的多樣性,是結構和行動彼此交會、角力的場域。
    基於以上諸現象,本研究試圖探討下列具體課題:
    1.1990年代後期以來,地方政府為何將文化議題帶入實質的都市空間與意象的營造?
    2.以「孔廟文化園區」這個都市意象裝置為例,其空間再現的論述形構為何?在具體操作上以什麼樣組織化、制度化的模式來呈現府城意象?
    3.在這個以文化為主導的都市空間營造策略中,不同社會群體的具體空間實踐內涵為何?展現出什麼樣的多元空間-文化意義的疊合與衝突?
    透過上列課題的探討,筆者於結論指出,當前這種史蹟保存與都市發展相接合的趨勢,面臨了以下幾種困境。其一,由於缺少組織與制度層面的配套措施,使得文化園區成為「概念上」的構想區塊;也就是說,在組織面沒有一個統籌的管理單位專司園區內部的運作,制度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層級定位。其二,規劃團隊對古蹟保存之文史意義的想像缺乏厚度與廣度,僅以一套標準化、以線性時間為編排、政權更替為分期的城市開發史,來宣稱史蹟於今所扮演的文史意義,忽略了除了城市開發史以外,諸如建築、藝術、文學、義理思想、庶民生活、宗教信仰等層面的文化詮釋。其三,對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意涵的曲解,過於簡化地將之投射為觀光門票收益、一般零售業、餐飲業的開店數與營業額,以及城市節慶的參觀人潮,使得孔廟文化園區除了擁有空間環境的視覺特殊性之外,並沒有發展出它在產業上的特殊性。其四,規劃過程中,專家壟斷了空間意義、空間形式,乃至於空間使用方式的詮釋權與支配權,成為虛假的市民參與。是以,在孔廟文化園區中那些娛樂化、休閒化、生活化、商業化活動,成了一種對空間-文化環境的過度消費,從而造成孔廟的去神聖化、去個性化,甚至是去文化化,使得城市公共文化沒有一個穩固的基礎,就如同慾望曲流的凹岸,雖然快速的水流能夠帶來立即的感官刺激,但是也侵蝕了能夠發展再現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的土壤。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都市空間的文化化 1 第二節 都市意象文獻評析:環境認知、文化經濟與文化批判 4 一、Kevin Lynch都市意象理論所開啟的研究 5 二、文化是門好生意?文化經濟崛起對營造都市意象的影響 6 三、拆解都市治理的文化假面 9 第三節 分析架構:文化空間的生產與消費 12 一、都市意象的社會/空間生產 12 二、文化消費:使用中的生產 14 三、分析架構與核心論點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一、研究歷程與期間 17 二、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台南城市發展史與古蹟保存再利用論述 20 第一節 台南城市發展史(1945年至2006年) 21 一、三民主義建設在台南(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中期) 22 二、邁向科技新城(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中期) 24 三、府城再造:打造台灣文藝復興基地(1990年代後期迄今) 27 第二節 古蹟保存再利用的「優生手冊」論述形構 30 一、泛「中國正統」與「現代化」思維的古蹟改建 (1950至1960年代) 32 二、觀光政策脈絡下差異空間的塑造:原貌修復的古蹟保存 (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 33 三、古蹟保存的制度化:保存與發展對立的深化 (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 34 四、以開發為目的的保存工作:軟硬通吃的資本累積策略與新國族建構計畫(1990年代迄今) 35 第三節 小結 38 第三章 都市再發展的築夢工程︰孔廟文化園區與孔廟魅力商圈 40 第一節 孔廟文化園區的誕生 40 一、園區母體健康檢查:優良基因的辨識 42 二、培養皿:生活環境博物館(Eco-museum) 46 三、呱呱墜地的孔廟文化園區 48 第二節 孔廟魅力商圈 60 一、「新闢」的「歷史性巷道」:府中街沿革 60 二、從歷史性街道到孔廟魅力商圈 67 第三節 小結:都市意象的空間再現邏輯及其爭議 70 第四章 多重空間/文化意義的疊合與衝突 75 第一節 節慶化的嘉年華空間 75 一、「百無聊賴」的孔廟文化節 80 二、絢爛奪目的七夕藝術節與做十六歲 87 三、小結:慾望曲流的凹、凸兩岸 98 第二節 商業化消費空間的住、商衝突與發展困境 98 一、住商空間使用權的斡旋 99 二、賺錢,靠自己嗎? 102 第三節 公園化的庶民生活空間 109 一、公園化的孔廟 110 二、園區孤兒:突兀的城門、碑林與公園 122 三、刮除重寫的羊皮紙:消除與覆寫的總和 128 第四節 儒家文化的神聖空間 129 一、孔廟格局的恢復與忠義國的存廢之爭 130 二、傳統文化菁英的反動 132 三、孔廟文化園區的空洞化 138 第五章 城市公共文化的討論 139 參考文獻 144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王志弘(2005a)〈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 135-188。
    王志弘(2005b)《空間與社會講義(下)》,台北:自印。
    王明山(2000a)〈孔廟前府中街 將開發為小吃藝品街〉,《聯合報》,2000.1.9
    王明山(2000b)〈「做歲」 藝文表演好戲連場〉,《聯合報》,2000.8.3。
    孔憲法(1979)《林區氏都市意象研究方法之應用與修改-澎湖群島實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萬壽(1981)〈台南市史略—私修台南市誌卷首〉,《台灣文獻》32: 125-135
    台南市政府(1985)《市政七年》,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1992)《修訂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1995)《飛躍的府城》,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1999)《跨世紀新府城:台南市政府行動方案》,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2005a)《台南市永續發展白皮書》,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2005b)《台南市都市風貌整體發展綱要計畫》,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全臺首學文化街區巡禮: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台南:南市文化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室(1981)《台北地區都市意象調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1996)《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
    成功大學建築系(1997)《台南市啟智里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美化計畫》,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a)《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劃定之研究(一)—環境現況調查與分析》,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b)《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劃定之研究(二)—園區範圍劃定及環境再生計畫》,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都市設計綱要計畫—未來發展策略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
    杜潔明(2003)《台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1990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儀(2005)《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珍(1998)〈府城成年禮 讓新勇敢飛〉,《民生報》,1998.8.26。
    何榮幸(2006)〈文化大拜拜 節慶失真飆亂象〉,《中國時報》,2006.3.6
    林孟章(1994)《台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玲(1999)《歷史特定地區範圍劃定之研究─以臺南市民生綠園附近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再欽(2001)〈景觀再造 府中街變漂亮了〉,《民生報》,2001.5.22。
    紀慧玲(1994)〈人親土親文化親,文藝季推陳出新〉,《民生報》,1993.12.25
    洪榕(2005)〈培訓祭孔人員的「以成書院」〉,《大台灣旅遊網:台灣人文采風專欄》。(2006.5.20瀏覽)
    盧沛文(2005)《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研究-以台南市赤崁文化園區大天后宮街廓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法(2001)〈打造文化首都 張燦鍙規劃四園區〉,《聯合報》,2001.3.25。
    夏鑄九(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夏鑄九(1998)〈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 1-9
    財團法人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基金會(1994)《發現鹿耳門:1994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台南:鹿耳門天后宮。
    孫治本(2004)〈消費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爭議〉,《東吳社會學報》17: 43-67。
    范勝雄(1979)〈台南市都市計劃誌(上)〉,《台灣文獻》30: 229-281。
    范勝雄(1981)〈台南市的建築〉,《臺北文獻直字》55: 397-445。
    范勝雄(1995)《府城的寺廟信仰》,台南:南市文化。
    徐明福(1995)〈傳統城鎮現代化見證—日據時期的臺南市〉,《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1: 90-99
    張立本(2005)《魔戒—1990年代以降台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傅朝卿(1995)《台南市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溫彩棠(1995)《發現王城系列活動成果專輯》,台南:南市文化
    雷顯威(2001)〈文化活動同質性高 學者憂心〉,《聯合報》,2001.9.6。
    陳文祥(1990)《台南都市意象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宏、范姜泰基(2006)〈地方拚場走極端 熱鬧有餘 節慶文化死胡同〉,《中國時報》,2006.3.6
    曾國恩(1978)《安平舊街區歷史建築維護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記(2001)〈孔廟園區 愈夜愈美麗〉,《民生報》,2001.2.28。
    黃文記(2002)〈台南孔廟文化節今天開鑼〉,《民生報》,2002.9.27。
    黃文記(2005)〈府城作十六歲今晚踩街〉,《民生報》,2005.8.5。
    黃文博(1998)《站在台灣廟會現場》,台北:常民。
    黃仁志(2006)《消費社會中的古蹟再利用—台北的案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禎(2001)《文化政策的地方模式:宜蘭文化經驗1990-2000》,台北:黃國禎。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金川(1989)〈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35: 34-46。
    蔣曉梅(2001)《都市意象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維公(2003)〈為什麼我們需要創意文化園區?-創意文化園區是強心劑還是打錯針〉,《典藏今藝術》129: 102-5。
    慕思勉(1999)《台灣的異質地方: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1975)〈鹿港民俗文物館〉,《藝術家》7: 5-8
    賴巧麗(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佩樺(2006)《從柱仔行街到府中街:一個台南都市歷史街道空間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世樺(2003)《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亮一(2006)〈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都市與計劃》32: 93-109
    蕭亞譚(2000)《發現家鄉:新興民族認同中的社區運動》,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琍(2004)《以使用者之觀點探討歷史性都心區建物量體管制之研究-以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永華宮街廓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春暉。
    Castells, Manuel(1994)〈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陳志梧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223-300),台北:明文書局。
    Calvino, Italo (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
    Chambers, Iain(1986)Popular Cultural: the Metropolitan Experience. London: Methuen.
    Chaney, David (2002) 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algrave.
    Cresswell , Tim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台北:群學。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agleton, Terry (2002) 《文化的理念》(林志忠譯),台北:巨流
    Gardiner, Michael E. (2000) Critiques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Gregory, Derek (2000) "Production of Space, in Johnston, "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pp. 644-647).Oxford: Blackwell.
    Highmore, Ben (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
    Harvey, Davi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Leo Panitch & Colin Leys (eds.), 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The Socialist Register 2002(王志弘譯)。
    Lefebvre, Henri (1994)〈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19-30),台北:明文書局。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1)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Shilling, Chris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 sage.
    Storey, John (2005)《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Storey, John (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譯),台北:巨流
    Turner, Bryan S. (1991) "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Theory of the Body," in Mike Featherstone, Mike Hepworth and Bryan S. Turner (eds), 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pp.1-35) .London: Sage.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