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閔柏惠
論文名稱: 國小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
A Study on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鄭淵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組織形象學校形象學校商品形象
外文關鍵詞: organization image, school image, commodity image of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Walters提出企業商品形象理論及內涵轉化於非營利組織,並應用於學校形象的構面分析,並探討個案學校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及其內涵:產品形象、品牌形象、品牌線形象之期望與滿意度。
    本研究採德懷術問卷調查法初步擬定學校商品形象指標架構,再邀請十位專家學者建構國民小學學校商品形象指標65項,並發展為問卷針對個案學校412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
    本研究採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處理,分別採用因素分析、信度、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據以探討與檢定待答問題。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 家長對學校產品形象與品牌形象之期望顯著高於品牌線形象。
    二、 家長對學校品牌形象之滿意度最高,品牌線形象次之,而對於產品形象之滿意度則最低。
    三、家長對於個案學校商品形象各構面期望均顯著高於滿意度。
    四、不同教育程度之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無顯著差異
    五、年齡在35歲以下家長對於學校商品形象之滿意度顯著高於年齡在36~40歲之家長。
    六、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家長對於學校商品形象之滿意度顯著高於教育程度為專科或大學以上之家長。
    七、家中小孩就讀中年級之家長對於學校商品形象之滿意度顯著高於家中小孩就讀高年級之家長。
    八、相較於學區外家長,學區內的家長認為個案學校學校商品形象現況較符合他們的期望。

    關鍵詞:組織形象、學校形象、學校商品形象


    A Study on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 on the theorem of Walters regarding firms and commodity images. It is being applied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Taiwa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school images and the quantity of students attending a school. Analysis on the intention of commodity images includes product images, brand images and brand-line images which have been completed.
    This study has combin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suggestions by 10 experts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regarding the 65 factors of commodity images. Then the study made a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feedback from the parents of 412 students at the targeted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is using SPSS 12.0 for Windows as analyzing software.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and synthesize the data into results, we used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t-test and ANOVA when comple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ome of conclusions related to this study include:
    1. Students’ parents place higher expectations on product and brand images of schools tha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fered.
    2. Students’ parents are most satisfied by the brand image of a school. The brand-line image of the school is secondary consideration, with the product image having the lowest impact on parent’s satisfaction.
    3. Students' parents are clearly satisfued from all aspects regarding the commodity image of targeted school.
    4. Students' par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t on the expectation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a school.
    5. Parents younger than 35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commodity image of a school than those between 35 and 40.
    6. Parents of students below senior high school have a higher satisfactory level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the school than those have been in college or above.
    7. Parents of students in grade 3 and grade 4 have a higher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a school than parents of students in grade 5 and grade 6.
    8.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odity image of a schoo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living in the school correlated region compare to those from outer regions.

    Key words: organization image, school image and commodity image of school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形象及學校形象的意義和價值 11 第二節 學校商品形象的的組成內涵及要素 18 第三節 個案學校商品形象分析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學校商品形象指標建構 6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7 第一節 學校商品形象之期望與滿意度現況分析 97 第二節 不同背景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分析 106 第三節 家長對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123 第四節 開放性意見分析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5 壹、中文部分 145 貳、外文部分 150 附錄 151 附錄一 國民小學學校商品形象指標建構專家德懷術問卷第一次「Delphi」調查問卷 151 附錄二 國民小學學校商品形象指標建構專家德懷術問卷第二次「Delphi」調查問卷 158 附錄三 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調查預試問卷 164 附錄四 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商品形象期望與滿意度調查正式問卷 16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孔誠志、李宜錦、簡薇軒、楊惠雲、陳怡仲、劉世群、李忠志、施伯承(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市:科技圖書。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社。
    古良通(2006)。銀行理財專員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F銀行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未出版,台中縣。
    余珮瑛(2007)。國民小學行銷策略、學校形象與家長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宗立(1997)。學校行政研究(第二版)。高雄市:復文。
    吳思賢(2008)。廣告應用表演藝術代言與企業形象之研究—以台灣伯朗咖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基(2000)。建立組織識別系統,塑造發展共同願景。研習資訊,17(3),1-5 。
    呂允成(1997)。四箴國中校務經營工作報告。台中市。2006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scjh.edu.tw/person01.html
    李心信(2003)。基隆市政府課程管理之研究: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曉波、陳彬(2003)。論學校形象設計。發展戰略, 5, 24-27。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凃玟妤(2004)。社會福利機構形象構成因素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高虹(2002)。論學校形象建設。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2), 87-89。
    涂季吟(2006)。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縣。
    國教之友編輯室(1989)。兒童心中的理想學校形象,國教之友,41(1), 5-10。
    張東晃(2005)。國民小學建立學校識別系統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銘、李芳萍(2007)。統茂旅館集團顧客體驗行銷與企業形象之相關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 58-69。
    張連生(1999)。學校形象的價值及其塑造。教育評論,6,33-35。
    教育部(1989)。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縣: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縣:台捷。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a)。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台北:作者。2010年5月2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教育部(2010b)。國小概況表。台北:作者。2010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許惠美、陳思倫(2002) 。旅行業者對國際觀光旅館企業形象整體評價之研究。中華觀光管理學會,8(2),1-17。
    許銘珊(2009)。消費者體驗行銷、企業形象、消費滿意度與消費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錦水溫泉飯店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 ,55-67。
    陳丁嘉(200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識別系統之創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文貞(2004)。中華職棒球團形象定位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世晉、楊豐華、熊東亮、梁素君(2005)。個人行銷與形象包裝,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東霖(2005)。企業形象、品牌來源國對品牌權益的影響研究-以化妝品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陳冠錦(2002)。從「提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劃」至落實學校游泳教學的具體措施。中華體育,16(1),129-136。
    陳盈如(2007)。國小學生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珈裴(2006)。 台灣紡織產業創新產品對企業形象影響之研究。天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鉦達(2002)。企業形象、服務補救後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2003)。學校形象基本概念簡析。教育科學,19(2),37-39。
    湯誌龍(1996)。企業與學校導入識別系統(CIS) 應有的體認。南港高工學報,21,1-8。
    游適華(2004)。職業學校形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稻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兆龍(1995)。現代學校形象初探。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4(1),11-15。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三版)。
    黃韋仁(2002)。形象策略、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義良(2002)。學校推動形象管理與關係行銷的具體作法。國教新知,48(4),71-79。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39-158。
    黃靖惠(2004)。科技大學學生對公共關係傳播媒介與學校形象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楊慶真(1995)。學校形象的內涵、要素及作用。江蘇教育學院學報,4 ,18-19。
    趙永智(2002)。台北市立動物園企業識別系統對企業形象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名斐(2008)。車籠埔國民小學潛在顧客選擇學校的考量因素與學校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佳宜(2006)。國民小學學校形象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淵全(1996)。形象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25- 56。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1-20。
    盧錫瑩、廖宜平、王義民、方明陽(2004)。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的塑造。士林高商學報,2,191-200。
    錢自杰(2000)。精心塑造全力推廣-試論學校的形象建設。2008 年6 月5 日。取自http://www.jsit.edu.cn/jxky/lw/jxszqltg.htm
    錢得龍(2007)。建立學校形象-從品質與行銷下手。師友月刊,474 ,28-32。
    閻德明(2000)。現代學校形象的設計與傳播,教育理論與實踐,20(8), 28-31。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鍾以俊(2004)。論教育美。中國教育學刊,2004(2),9-12
    鍾娟兒(1988)。論學校形象,師友月刊,256, 36-37。
    藍庭正(2004)。基層服務機關民眾滿意度評量模式暨服務品質關鍵因素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魏文欽、莊怡萱(2009)。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形象、消費者態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實證研究,2(2), 1~21。
    蘇誌誠(2008)。學生家長對學校形象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中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貳、外文部分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owling, G.R. (1986). Managing your corporate imag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5, 109-115.
    Harding, L. B. (1987).A design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mage of a school.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PHD.
    Kotler, P. & Fox, K. F. A. (199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N. J. : Prentice-Hall.
    Kelman,H.C.(1965).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indquist, J. D. (1974). Meaning of image: a survey of empirical and hypothet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29-38.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 concepts,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if: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
    Walters,C.G & G.W. Paul (1970).”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Richard D.Irwin,Inc.,453.
    Walters,C.G.(1978).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Richard D.Irwin,Inc., 489-490.
    Toper, R.S. (1986).Institutional image how to define, improve, market it ,council for advancement & support of education.
    Zabransky, T.(2001). Secondary Analysis of School Surveys 1994-2000 in Czech Republic. Adiktologie Suplementum, 1(1), 108-12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