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德政 Lim, Tek-Jenq |
---|---|
論文名稱: |
資訊科技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 以馬來西亞新民獨中高三理班為例 Using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ion in a class of Malaysian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
口試委員: |
賴志峰
Lai, Chih-Feng 邱富源 Chiu, Fu-Y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科技教學 、智慧教室 、Google Classroom線上作業 |
外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mart Classroom, Google Classroo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旨在改善馬來西亞吉打雙溪大年新民獨立中學高三理班資訊科技教學實施情形。本研究以電腦與資訊工藝為主要課程,其中課程分成「第13章 程式語言與程式設計」、「第14章 電腦職涯」和「第15章 資訊社會倫理」三個教學主題,以發展資訊科技教學實施方案,採用多元化的資訊科技媒體來輔助課堂的教學活動。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吉打雙溪大年新民獨立中學高三理班10位學生,進行9周教學活動。
研究者把各項學生態度興趣量表、訪談記錄、學習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以探究資訊科技教學歷程及課程實施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改善的情況為何。本研究主要的結論如下:
一、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能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但也面臨許多問題。
二、 智慧教室、Google Classroom線上作業等資訊科技學習具有多種優點。
三、 運用智慧教室結合適配的教學方式,能提升成效並培養學生資訊素養。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行政單位、教師教學、學生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資訊科技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us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Sin Min Private School study.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nd teaches “Programing Language and Programing Design”, “IT Job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Ethics” as a theme to develop a project. There were 10 student from Sin Min Private School in Malaysia County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for 9 week.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such as student’s Questionnaire, learning interesting scale,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learning feed sheet, teacher’s self-refection notes, and student’s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is ab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udent’s attitude and interest in study.
There are four major finding of the study:
1. The attitude of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by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but of course, there are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2. Smart Classroom and Google Classroom produce a lot of advantages especially to students.
3. By implement Smart Classroom together with the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can be improved.
Finally, Proposing Suggestion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 and stud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making recommendation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 i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further studies.
壹、中文部分
eClass(2016)。eClass概念。取自http://www.eclass.com.hk/about/concept/#1445322047114-13ac770e-cf97
尹鐵燕、彭羽(2015)。翻轉課堂研究述評。當代教育論壇,01,94-102。
巴生光華獨中(2017)。數位學習中心。取自http://moodle.kwanghua.edu.my/
方瑀紳、李隆盛(2014)。臺灣數位學習的成效與研究:2000-2011年間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回顧與綜整。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27-56。
王文霖(2013)。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資訊融入教學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全世(2001)。對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沛、康廷虎(200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教師教育研究,05,17-21。
王智敏(2013)。雲端學習平臺之寫作內容分享與媒合服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瑞梅(2007)。西部普通高校網路輔助教學的現狀及解決對策。甘肅科技,02,26-27。
王翠英(2014)。運用智慧教室進行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然科「永續家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衛軍、徐建利(2015)。Web 2.0 教育應用國際研究前沿綜述。電化教育研究,03,41-51+100。
史蒂芬•道恩斯、肖俊洪(2015)。突破機構教育之囿:網路世界的個人學習。中國遠程教育,05,5-17+79。
田芳華(2009)。資訊素養與學習風格關係之實徵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教育學刊,32,79-117。
戎偉楠、莊紹勇、尚俊傑(2017)。香港中學教師資訊素養研究。現代教育技術,02,65-71。
曲宏毅、韓錫斌、張明、武祥村(2006)。網路教學平臺的研究進展。中國遠程教育,05,55-59+79-80。
朱明鏡(2012)。談傳統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的使用。現代教育,04,77。
江政哲(2011)。雲端運算軟體即服務之使用者研究-以Googl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衛華、李銀鈴(2006)。Web2.0網路文化的後現代教育現象。現代遠距離教育,06,72-75。
何克抗(2001)。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取自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1/e-learning.htm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的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利亞蒨(2002)。資訊融入教學在過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明清(2017)。106學年教學行動研究載於106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專業回饋人才講師增能研習手冊,4-4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建賢(201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簡單機械」多媒體網頁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3-4。
吳華、葛曉強(2015)。E-Learning-教師培訓有效方法。全球教育展望,09,11-14。
呂紹賢(2011)。資訊科技融入環境教育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幸穎(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資訊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昇隆(2013)。探究教學法在智慧教室之應用-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李芳樂(2006)。21世紀學習與資訊素養。資訊技術教育,08,16。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沈天奇(2009)。華文中學改制。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取自http://www.dongzong.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76:2009-08-13-03-24-32&catid=85:2009-08-12-03-16-40&Itemid=78
沈慶珩(2002)。建構主義的理論與應用。銘傳大學e世紀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通識教育組論文集,305-318。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42(1),139-155。
肖毅(2010)。基於網路學習平臺的教育碩士課程學習效果研究-以廣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州大學,廣州。
周君芳(201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周佩潔(2012)。國小科學教師以資訊科技輔助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玉體(1990)。一方活水-學前教育思想的發展。臺北市:信誼。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4-70)。
林旻賜(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秋香(2012)。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樹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資期(2015)。運用Google Classroom於國小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福美(2001)。國民小學國語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臺灣教育,68,29-32。
侯天琪(2011)。Web3.0教育進行時。中國教育技術裝備,30,9-10+14。
郎冠明、樊綺(2011)。交流共用開拓視野資訊教育創新未來──“NOC中小學交流訪問團”應邀參加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掠影。中國資訊技術教育,01,4-8。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22.htm
張金磊(201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中國遠程教育,10,59-64。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201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雜誌,04,46-51。
張美珍(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美珍(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善美(2017)。同步電腦補助溝通和語言學習中的教師修正回饋:業務流程外包線上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張萍、吳秉會(2010)。網路輔助教學:意義、問題與對策。黑龍江高教研究,05,153-155。
教育部(2015)。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梁亮(2007)。混合式學習研究及其網路教學支持系統的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第四軍醫大學,西安市。
莊思筠、賴阿福與馮清皇(2011)。數位化未來教室之探討。國教新知,58(1),30-51。
郭巧韻(2017)。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妍秀(2016)。正義課程在智慧教室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忠輝(2015)。數位學習在國小中年級數學線上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陳偉文、高琡媄(2007)。資訊教育發展現況初探。科學教育期刊,24(4),125-134。
陳翠霞(2011)。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陸鈺介(2016)。智慧教室的設計應用於大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尊孔獨立中學(2017)。eLearning 网上教學。取自http://confucian.edu.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18&Itemid=173
楊建紅、楊岩(2003)。多媒體網路輔助教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02,72-74。
楊家興(2003)。遠程教育情境下的媒體選擇與教學設計。中國遠程教育,09,20-24+78。
楊楠華(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線上學習使用意願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萬達(2013)。研究生網路自主學習印象因素探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市。
葛孝億、羅芳(2010)。教育質性研究的倫理議題。教育導刊,10(6),9-11。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2003)。教育新思維。數位學習(E-Learning)的介紹之數位學習的定義。取自http://educationreport20120101.blogspot.my/2013/08/e-learning.html
廖金雲(2015)。幼兒園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關注階層於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苑茜(2001)。國民小學國語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維基百科(2016a)。行為主義。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1%8C%E4%B8%BA%E4%B8%BB%E4%B9%89
維基百科(2016b)。建構主義。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84%E6%88%90%E4%B8%
BB%E4%B9%89
維基百科(2017a)。數位學習。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5%AD%B8%E7%BF%92
劉美娥(2011)。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資訊融入教學現況之個案研究-以eClass平臺為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倩倩(2010)。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學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範春林、張大均(2007)。學習動機研究的特點、問題及走向。教育研究,07,71-77。
蔡正龍(2003)。教師運用「教學計畫與課程發展輔助系統在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旻家(2016)。翻轉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月亮單元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蔣德志、劉運信(2014)。基於網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04,34。
薑怡秀(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薛光宏(2014)。運用雲端運算服務YouTube影音平臺對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理化科為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薛雅勻(2008)。幼稚園教師資訊素養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宜芳(2001)。資訊素養的相關概念。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91-103。
謝曉林、餘勝泉、程罡、黃燁敏(2007)。網路教學平臺的新發展。開放教育研究,05,12-25。
韓錫斌、葛文雙、周潛、程建鋼(2014)。MOOC平臺與典型網路教學平臺的比較研究。中國電化教育,01,61-68。
簡木全(2003)。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聶風華、鐘曉流、宋述強(2013)。智慧教室:概念特徵、系統模型與建設案例。現代教育技術,07,5-8。
藏鴻雁、梁曉琦(2013)。開放大學網上教學策略研究。中國遠程教育,07,48-52+96。
顏仁德(2015)。資訊素養融入主題探究學習成效之長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羅忠民、陳楚君(2005)。E-Learning定義與特徵研究。外語教學,03,60-64。
羅景文(2013)。智慧教室環境中實施探究式數位說故事策略對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lavi, M. (1994). Computer 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empiricalevaluation. MIS Quarterly, 18(2), 159-174.
Bell, S. (2010).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 for the Future. The Clearing House, 83(2), 39-43.
Borich, G. D. (199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reivik, P. S. (2005). 21st century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hange: The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7(2), 21-27.
Center for Digital Education, R. (2014). 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How digital content is changing education. Folsom, CA: Author.
Collins, A., & Halversont, R. (2010). The second educational revolution: Rethi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 18-27.
Eisenberg, M. B., Lowe, C. A., & Spitzer, K. L.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Face, K., Joiner, R., Staton, D., Reid, J., Hull, R., & Kirk, D. (2014). Savannah: Mobile gam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6), 399-409.
Good, T. L., & Brophy, J. (1995).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Hidekazu, O., Shin, M., & Hiroshi, N. (2014). Feature-aware regularization for sparse online learning.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05, 65-85.
Jesen, J., Kummer, T., & Godoy, P. (2015). Improvements from flipped classroom may simply be the fruits of active learning. CBE – Life Sciences Education, 14(1), 1-12.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U.S.A.:Prentice Hall, Inc.
Kasowitz, A. S. (2000). Using the Big6 to teach and learn with the internet.Worthington: Linworth.
Kuhlthau, C.C.(1993). Implement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skills: Astudy identifying indicators of success in library media program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2(1), 11-18.
McClure, R. C.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McCoy, L.(2015). Pros and cons of flipped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olfamily.com/blog/2015/02/10/pros-and-cons-of-flipped-classroom
Online Learning Control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2012).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01, 98-106.
Rosenshine, B., & Stevens, R. (1986). Teaching function.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李海燕(2013)Applic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to EFL Classroom。海外英語,14,84-85+95。
張勝、趙玨、譚偉偉(2008). Extending TAM for Online Learning Systems: An Intrinsic Motivation Perspective.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3, 31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