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沂蓁
Chung, Yi-Chen
論文名稱: 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兩種體現
Two Types of Embodiment of Wang Gen's “Huainan Ge-Wu” Theory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口試委員: 鍋島亞朱華
陳昭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王陽明王艮泰州學派淮南格物體現身體觀
外文關鍵詞: Wang Yang-Ming, Wang Gen, Tai-chou School, Huainan Ge-Wu, Embodiment, Body Concept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王艮是明中葉王學學者中著名的布衣儒者,其「淮南格物」說的重「身」思想乃在宋明理學「以心正身」的路數中,進行了一次迴向《大學》「修身」工夫的轉化,格物之「物」遂從朱熹、王陽明所訓之「事」轉向吾人為本-天地萬物為末的「物有本末」,而絜度於本末之間即是「淮南格物」的內涵。如此一來,物從「事」的現象面落實到「事」的實踐義,作為工夫實踐場域的「身體」便一躍成為理論、修養核心,故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基礎在於「尊身」、「保身」,透過身軀的保全方能完成事理的實踐,亦能以此「道尊身尊」的「身體主體」,體現倫理向度與哲學向度的「萬物一體」。
      王艮「淮南格物」說的身學思想是歷來學者多能關注到的特色,但此學說義理、工夫教法,以及泰州學者布衣講學的傳道模式也招致不少批判。而目前研究王艮的學者則多能注意到其身本論在當時代的獨特性,並能從倫理、社會層面觀心齋「保身」學說的思想底蘊與具體實踐;然而,較少學者從哲學向度論述心齋的學說義理與身體哲學。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即是建立在歷來對「淮南格物」說保身思想的批判聲浪之上,以期還原心齋及其後學在傳統儒學中應有的地位。此外,筆者將奠基於前人的研究,透過對王艮「淮南格物」說內涵的闡釋以及夢悟三階段的身體觀探討,補充心齋身體觀的哲學向度,並指出其工夫實踐不外於日用人倫,在身心修養的過程與境界體現的層面,皆能展現出「精神化身體觀」與「禮義身體觀」的互相滲透,由此全面性地探究王艮的「身體」風光。
      本文取材的對象是以王艮為起點,就其師承關係與家學脈絡入手,以王陽明-王艮-王艮家族子弟-王艮部分後學作為論述對象的主體。而文章架構則以「身體」作為主軸,首先從政治、社會的層面,與家庭背景、學思歷程的角度切入,指出王陽明重視主觀性較強的「良知的身體」,而王艮在活動於社會底層的背景下,則是經由肉身—肉身緊密互動性之經驗,體悟出保全肉身的概念與實踐。接著說明王陽明「良知的身體」與王艮高度社會性的「身體主體」皆是「心-氣-形」一體三相的有機體,透過氣在心-形之間的滲透與轉化,得以使全心、全體充塞天理,並體現「萬物一體之仁」,此即「精神化身體觀」。惟在陽明處,修養工夫是一作用俱作用,一旦始源之善氣充周於身,身體即能展現光輝瑩徹,萬物亦皆收攝於高度主觀性的「良知的身體」之中。而心齋則在客觀性較強的「身體主體」中,一方面對陽明「良知的身體」有所承襲,另一方面又有工夫次第由外(身)而內(心)的轉化,可以說,王艮的身體較凸顯「形-氣」之間的滲透,而陽明的身體則較重視「心-氣」的滲透。值得注意的是,雖王陽明與王艮有重心與重身的差別,但二者對「身」、「心」作為工夫落實處的地位皆無失卻。
      復次,就「禮義身體觀」的面向切入,說明王艮在心—氣—形連續性的「身體主體」中,能主動朗現內在本具的禮義儀則,亦能透過氣在萬物底層的感通與共振,使禮義得以經由「身體主體」的社會實踐滲透於天地萬物。此「禮義身體觀」的體現一方面表現在王艮符合古禮的外顯裝扮,另一方面即展現於「學先於政」的講學事業,以及孝道實踐、經理家族和賑濟災民、社會實踐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面向,而心齋的「禮義身體觀」亦影響其家族子弟與門人弟子,泰州學派因之展現出倫理關係緊密的高度社會性特色。最後,在本文的結論中,筆者將指出王艮的「精神化身體觀」與「禮義身體觀」實是互相滲透、一齊呈現,在其「身體主體」中,透過氣的溝通與流動,得以使吾身小宇宙的身-心關係具有連續性,而吾人身體必須在宇宙大身體中方能進行工夫與體現,如此一來,宇宙大身體之於吾身小宇宙便如同「身體主體」架構中的身-心關係,實具有連續性的意義,此時,不僅是兩種體現的同時開展、滲透,更是「上下與天地同流」的「萬物一體」之境。


    Abstract
    Wang Gen was one of the famous civilian Confucian scholar of Wang Yang-Ming school in the mid-Ming dynasty. He placed importance on Body in his “Huainan Ge-Wu” theory and conduc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Body through Mind” in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into the practice of “Body Cultivating” in Da-Xue. The “Wu” of “Ge-Wu”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then was also transformed from the “Shi”(everything) which was defined by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into the “Wu You Ben Mo(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branches)”which means “taking me as the basic origin, and Things as the outer details”, and the spirit of “Huainan Ge-Wu” theory is to preserve the best of both “Ben” and “Mo”. As a result, “Wu” changes from the phenomenal phase of “Shi” to the practical phase of “Shi”, and the “Body” which is used to be the space for practice conducting becomes the core of Wang Gen’s theory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foundation of Wang Gen’s “Huainan Ge-Wu” theory is mainly about “Body esteem” and “Body Preservation”. Only by preserving body can people achieve the practice and of “Li”, and also embodies the aspect of ethics and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of “One Unity of All Things” through “the Body Subject” of “Body and Tao esteem”.
    The idea of “Body concept” in Wang Gen’s “Huainan Ge-Wu” theory is a characteristic that has been followed with interest by scholars over years. However, the practice methods and the content of this theory along with the preaching measure of Tai-Chou civilian scholar have been criticized, too. Recently, the scholars who do the research on Wang Gen are mostly focus on the uniqueness of “Body theory” of that time, and also the ideas and specific practice of Hsin-Chai’s “Body preserving” theory. Nevertheless, there are comparatively fewer scholars who discuss Hsin-Chai’s theory content and “body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Hence, my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paper establishes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Body preserving” idea in “Huainan Ge-Wu” theory, and I hope to restore the status of Hsin-Chai and his pupils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hich they deserved to have.
    Besid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I supplement with the philosophy aspect of Hsin-Chai’s “Body concept” through explaining the content of Wang Gen’s “Huainan Ge-Wu” theory and the body concept discussion of the three-stage dream realization. I also refer to that the practice conducting of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ciety (the lives people live in), and is able to appear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Spiritualization Body Concept” and “Li-Yi Body Concept” through the phases of the process of Body-mind cultivation and also the state of embodiment. With these discussions, I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of Wang Gen’s “Body Subject”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I begin with discussing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of Wang Gen, and set Wang Yang-Mi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Wang Gen family and a part of Wang Gen’s pupils as the discussion objects. The axis of the skeleton in this paper is “Body”. The discussion starts from the phases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and also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indicate that what Wang Yang-Ming emphasizes on is “Innate Conscience Body” which is much more subjective while what Wang Gen realizes and emphasizes on i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body preserving through his lower social status background and his experiences of close corporeal body interaction.
    After the first discussion, I continue to elaborate that both Wang Yang-Ming’s “Innate Conscience Body” and Wang Gen’s high-social “Body Subject” are the organisms of the trinity of “Mind-Qi-Shape”.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enetration of Qi between Mind and Shape, the whole body and mind can be full of “Li” and then embodies “Ren (humanity) of One Unity of All Things”. This is the so-called “Spiritualization Body Concept”. The difference of body philosophy between Wang Yang-Ming and Wang Gen is that, for Wang Yang-Ming, all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can be worked when one is worked. Once the original good qi is full of the Body, the lustrous splendor can be showed from the Body, and all thing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high-subjective “Innate Conscience Body”. On the other hand, Hsin-Chai makes the continuation of Wang Yang-Ming’s “Innate Conscience Body” with the view of the more objective “Body Subject”, and also mak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quent practice from the outer (Body) to the inner (Mind). That is to say, the Body of Wang Gen is more about the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qi and shape” while the Body of Wang Yang-Ming is more about the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mind and qi”. 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Wang Yang-Ming and Wang Gen, both of them do not ignore the status of “Body” and “Mind” as the space for practice conducting.
    Furthermore, I discuss that Wang Gen can actively embodies the innate original rules of Li-Yi in the “Body Subject” of the united “Mind-Qi-Shape” from the point of “Li-Yi Body Concept”, and makes Li-Yi interpenetrate into all Things through the social practice of “Body Subject” which can be done by the resonance of Qi among the inner part of Things. The embodiment of “Li-Yi Body Concept” appears on Wang Gen’s outer dressing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cient customs. And also on the “Qi Jia, Zhi Guo, Ping Tian Xia (Family-regulating, state-ordering and world peace-bringing)” aspects of his “leaning before entering politics” preaching career, filial piety practicing, relieving victims, social practicing, etc. The “Li-Yi Body Concept” of Hsin-Chai influenced his younger family generation and his pupils, and Tai-Chou scholar also showed its characteristic of high-level social and close relationship of human ethics due to this concept. The last but not least, in the conclusion if this paper, I indicate that the “Spiritualization Body Concept” and “Li-Yi Body Concept” are actually mutually interpenetrating and appearing. In his “Body Subject”, the Body of Mine is able to be united with the Mind of Mine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Qi, and the Body of Mine can carry out the practice and embodiment only when being in the Universal Body. Therefore, what the Body is to the Mind in the “Body Subject”, the Universal Body is to the Body of Mine, and there is the meaning of unity and succession in it. Now, there is not only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penetration of two types of embodiment, but also the state of “One Unity of All Things”.

    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兩種體現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王艮「淮南格物」與「身」 9 第三節 界義「淮南格物」與兩種體現 15 一、淮南格物 15 二、兩種體現 19 第二章 「身體」論述的背景—從王陽明到王艮 29 前言 29 第一節 王陽明「良知的身體」之背景與形成 30 一、王陽明不標舉肉身保全之原因 30 二、王陽明重視「良知的身體」之原因 40 第二節 王艮「保身」思想的背景與形成 48 一、從政治、社會面觀王艮出身背景與肉身保全之關係 48 二、從明代「割股療親」的風潮看王艮孝道觀與「保身」思想 55 第三節 小結 69 第三章 王艮對王陽明「精神化身體觀」之承襲與轉化 73 前言 73 第一節 王陽明的「精神化身體觀」 74 一、王陽明「四句教」的本體與工夫意涵 74 二、心-氣-形互滲的「身體觀」與「萬物一體」 80 第二節 王艮夢悟的內涵—「精神化身體觀」與「禮義身體觀」的體現 89 一、夢悟第一階段-社會背景的影響 89 二、夢悟第二階段—夢境秩序的神話意涵 94 三、夢境第三階段—出汗與悟道 102 第三節 王艮「淮南格物」說與「精神化身體觀」 110 一、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形成 110 二、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內涵 114 三、王艮的「精神化身體觀」及對王陽明「精神化身體觀」之承襲與轉化 122 第四節 小結 133 第四章 王艮「禮義身體觀」及對後學的影響 138 前言 138 第一節 心學體系的「禮義身體觀」 139 第二節 泰州學派的講學實踐—從「學」、講學與師友關係談 151 一、王艮「學先於政」的經世思想 151 二、王艮後學的講學實踐 163 第三節 泰州學派的社會實踐 182 第四節 小結 206 第五章 結論 212 參考文獻 226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墨 翟:《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周〕荀況撰,楊正翠等校對:《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周〕秦越人撰,〔元〕滑壽注:《難經本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七三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漢〕孔安國:《古文孝經孔氏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張機撰,〔晉〕王叔和編:《傷寒論注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七三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9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
       《十三經注疏 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禮記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一一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
       《十三經注疏 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一九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吳〕韋昭注:《國語.楚語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六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晉〕郭璞注:《山海經.大荒西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二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梁〕任 昉:《述異記》,收入〔清〕馬俊良輯刊:《龍威秘書》(臺北:藝文印
       書館,1968年)。
    〔唐〕王冰注,〔宋〕史崧校正音釋:《靈樞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七三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王冰次注,〔宋〕林億等校正:《黄帝内經素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七三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
       九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昉編纂,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
       九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黎靖徳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 艮:《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國立國家圖書館館藏微捲,明萬曆
       (1522-1566)間刊,崇禎(1628-1644)至清嘉慶間(1796-1820)修
    補本)。
    〔明〕王 艮:《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國立國家圖書館館藏微捲,明崇禎四年
    (1631)泰州王秉謙等重刊本)。 
    〔明〕王艮著,〔清〕袁承業編:《明儒王心齋先生全集》(1912年)。

    〔明〕王艮,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近世漢籍叢刊.王心齋全集》(臺北:
       廣文書局,據日本嘉永元年(1846年)和刻本影印,1975年)。
    〔明〕王 艮:《心齋約言》,叢書集成合編據學海類編本排印初編(北京:中華
       書局,1991年)。
    〔明〕王 艮:《重刻心齋先生語錄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冊,
       明萬曆二十九年鈔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王衣、王褆、王補、王元鼎著,〔清〕袁承業編:《明儒王東堧東隅東日天
       真四先生殘稿》,收入《明儒王心齋先生全集》(1912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王守仁,〔明〕施邦曜輯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 棟:《一庵先生遺集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冊,明
       萬曆二十九年鈔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王棟著,〔清〕袁承業編:《明儒王一菴先生集》,收入《明儒王心齋先生
    全集》(1912年)。
    〔明〕王 畿:《龍谿王先生全集》(國家圖書館善本微卷,明萬曆乙卯(43年,
       1615年)嘉善丁賓編,山陰張汝霖校刊本)。
    〔明〕王 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據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1970
       年)。
    〔明〕王 畿:《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明〕王 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明〕王襞著,〔清〕袁承業編:《明儒王東厓先生集》,收入《明儒王心齋先生
       全集》(1912年)。
    〔明〕王 襞:《新鑄東崖先生遺集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四六
       冊,明萬曆間刊,明崇禎至清嘉慶間遞修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7年)。
    〔明〕何心隱,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明〕李自滋、劉萬春纂修:《崇禎泰州志》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第二一○-二一二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李 材:《見羅先生書二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一冊、
       第一二冊,無錫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
    〔明〕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林國相、程有守修,楊起元纂,龍國祿增修:《萬曆惠州府志》,收入上海
       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年)。
    〔明〕張介賓:《類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七六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讓編,邢址訂正:《嘉靖邵武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天關語通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
       部第五六冊、第五七冊,山西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年黃楷刻本(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九四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八○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管志道:《師門求正牘》(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惕若齋集(上)》(明萬歷二十四年序刊本)。
    〔明〕墨憨齋編:《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明〕顏鈞著,黃宣民標點整理:《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明〕羅汝芳:《近溪子明道錄》(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羅汝芳,方祖猷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近溪:《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李 顒:《二曲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
       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周右修,蔡復午等纂:《東臺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
       嘉慶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周溶修,汪韻珊纂:《祁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同
       治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袁承業編:《王心齋先生弟子師承表》,《明儒王心齋先生全集》(1912年)。
    〔清〕唐開陶纂修:《上元縣志》,收入復旦大學圖書館編:《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梁 桂:《泰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據清光緒24年刊本
       影印)。
    〔清〕曹掄彬等修,朱肇濟等纂:《處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據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影印)。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
    〔清〕崔龍見修,黃義尊纂:《江陵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據
       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景印本)。
    〔清〕曹襲先纂修:《句容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乾隆十五
       年修,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刊本影印)。
    〔清〕嵇璜、曹仁虎:《欽定續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三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董似穀修,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年,據清光緒五年重修,清光緒卅二年重印本景印)。
    〔清〕萬斯同:《明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三百二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清〕楊激雲修,顧曾烜等纂:《光緒泰興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年,清光緒十二年刊本景印本)。
    〔清〕廖文英等纂,毛德琦修:《南康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
       清康熙六十年補刊本影印)。
    〔清〕趙惟崳、石中玉、吳受福纂修:《光緒嘉興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
       成》(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據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影印)。
    〔清〕盧崧修,汪大鍵纂:《彰德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據清 
       乾隆五十二年刊本景印本)。
    〔清〕盧崧等修,朱承煦等纂:《吉安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  
       清乾隆四十一年原刊,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影印)。
    〔清〕謝開寵總纂:《兩淮鹽法志》(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據清康熙三十
       二年刊本影印)。
    二、近今人著作(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及翻譯著作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包遵信主編,《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第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
        年)。
    包遵信主編,《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第十九輯(長沙:岳麓書社,
    199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6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朱 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
    聯經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篇)——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
    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下篇)——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
    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臺北:鵝湖出版社,1999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體知儒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系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子秋、馬伯良、胡維定:《王艮與泰州学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
        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祺主編:《泰州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祝平次、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 : 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5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茅 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2005年)。
    胡維定:《泰州學派的主體精神》(南京:南京出版社,200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
        定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全集校
        定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全集校
        定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袁 珂:《中國神話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73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出版中心,2005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1990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研院
        近史所,2000年)。
    費孝通:《費孝通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出版社,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3年)。
    楊天石:《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編:《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劉守華:《故事學綱要》(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
    蔣年豐:《海洋儒學與法政主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蔣年豐:《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劉錦賢:《儒家保身觀與成德之教》(臺北:樂學書局,2003年)。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明:《儒學正脈:王守仁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錢 杭:《血緣與地緣之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7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錢穆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關子尹:《從哲學的觀點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龔 杰:《王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6年)。.
    史泰司著(Walter Terence Stace),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
         Philosophy)(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著,姚小平譯注:《洪堡特語言哲學文
        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英文主編,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貓
        頭鷹出版社,2002年)。
    井上徹,錢杭譯:《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8年)。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金培懿、鍋島亞朱華、簡曉花、釋性一、藤井倫明等譯:
        《靜坐——實踐與歷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石田秀實,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氣.流れ
    る身體)(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王陽明と明末の儒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中国心学の鼓動と仏教)(臺
         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仏教と儒教——中国思想を形成するもの)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島田虔次,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思維の挫折)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島田虔次,鄧紅譯:《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史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9年)。
    湯淺泰雄,馬超等編譯:《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身体——東洋的身
    心論の試み)(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年)。
    溝口雄三,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國前近代思想の曲折と展開)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三、近人論文:
    卜永堅:〈明代的公共資本市場:以兩淮鹽引為中心〉,《明代研究》10期(2007
        年12月)。
    王汎森:〈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鄭欽仁教
        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方祖猷:〈評王艮的哲學思想〉,《浙江學刊》(1981年2月)。
    方祖猷:〈論淮南三王:王艮、王襞、王棟——兼論泰州學派的分化〉,《江海學
        刊》第六期(1990年)。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45)——心齋先生王艮〉,《中國語文》第95卷第1期(2004
        年07月)。
    王敬川:〈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三特色〉,《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17卷第一期(2004年 1月)。
    田海艦、王敬川:〈王艮「安身」思想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9卷06期(2004年)。
    任文利:〈王艮「安身」論的政治意蘊解讀——中晚明儒家之一種自我抉擇〉,《清
        華學報》新三十八卷第2期(2008年6月)。
    朱書萱:〈王心齋格物思想述評〉,《語文學報》第5期(1998年12月)。
    朱漢民:〈良知的裂變——論王艮〉,《湖南社會科學》2000年04期(2000年7
    月)。
    呂小琴:〈文獻關於明代兩淮鹽場總催形象紀錄的透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
    李亦園:〈連續、和諧與超越——從考古學、人類學看中國傳統的身心關係〉,《法
        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
    宋克夫、熊小萍:〈何心隱人欲觀論析——兼集中晚明人欲觀之流變〉,《湖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卷2期(2010年3月)。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12月)。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
    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郝延平、魏
    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谷海英、李英:〈論王艮理學思想的精神內核〉,《河北廣播大學學報》第8卷第
        1期(2003年7月)。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鵝湖學誌》第14期(1995年6月)。
    杜維明:〈身體與體知〉,收入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第
        五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儒家「體知」傳統的現代詮釋〉,收入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 
        《杜維明文集》第五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吳 震:〈十六世紀心學家的社會參與——以泰州學派的何心隱為例〉,《雲南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卷3期(2007年6月)。
    吳 震:〈王心齋「淮南格物」說新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7卷第1期(2008年1月)。
    林月惠:〈王陽明的體用觀〉,收入錢明,葉樹望主編:《王陽明的世界》(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林月惠:〈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詮釋與工夫》(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年)。
    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間及於程朱、
        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六卷一
    期(1995年3月)。
    林遠澤:〈語言哲學的不同聲音:論洪堡特語言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對話性〉,
        《歐美研究》第40卷第4期(2010年12月)。
    金鍾博:〈明代鹽法之演變與鹽商之變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
        卷2期(2005年3月)。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六
        期(1998年)。
    金耀基:〈儒家學說中的個體和群體〉,《中國文化與社會》(香港:牛津出版社,
        1992 年)。
    姚文放:〈「須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論王艮的「尊身論」〉,《江蘇社會科學》
        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
    祝平次:〈社會人倫與道德自我:論泰州王學的社會性〉,《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
        主體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宣朝慶:〈個人觀的突破與界限:論王艮的「淮南格物」〉,《歷史教學》2006年
        02期(2006年)。
    姜道章:〈明代的鹽業〉,《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13期(2000
        年5月)。
    胡維定:〈論「淮南格物」說中的主體性地位〉,《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03期(1995年)。
    胡維定:〈王艮的「中正之道」對古典儒學的復歸〉,《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05期(1999年9月)。
    胡維定:〈王艮「身本論」的主體存在價值〉,《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20卷第1期(2000年)。
    胡維定:〈王艮「萬物一體」說的人己平等思想〉,《學海》2000年03期(2000
        年)。
    胡夢飛、邵明:〈試論明代中後期私鹽氾濫的原因及影響〉,《鄖陽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30卷2期(2010年4月)。
    徐春林:〈王艮的身體觀與儒學轉向〉,《學海》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
    孫晉浩:〈明代開中法與鹽商守支問題〉,《晉陽學刊》第六期(2000年)。
    孫晉浩:〈開中法與明代鹽制的演變〉,《鹽業史研究》2006年4期(2006年12
        月)。
    高瑋謙:〈羅近溪「體現哲學」之工夫論特色〉,《南華大學哲學學報──揭諦》第   
        21期(2011年7月)。
    倪劍青:〈身體:在心性與政治之間——從《大學》的「修身」觀念談起〉,《天
        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
    陳立勝:〈身體:作為一種思維的範式〉,《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2002年
    7月)。
    陳立勝:〈王陽明思想中「惡」之問題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1期(2005年)。
    陳立勝:〈身體之為「竅」: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世界哲學》2008
        年第4期(2008年)。
    許志信:〈顏鈞的悟道、修道與傳道〉,《宗教哲學》第46期(2008年12月)。
    張克偉:〈泰州王門巨擘──王一菴哲學抉微〉,《南昌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  
        (1996年6月)。
    陳 奇:〈論王艮的「身」本心學〉,《貴州文史叢刊》1998年02期(1998年)。
    陳郁夫:〈心齋學述評〉,《東吳中文學報 》第2期(1996年5月)。
    張美娟:〈一陽之氣、海底紅輪與四肢學問:羅近溪「赤子之心」相關議題試探〉,
        《清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
    張美娟:〈從「一陽之氣」看羅近溪身體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1期(2012
        年03月)。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 〉,《臺灣東亞文
        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年12月)。
    張崑將:〈當代日本學者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
    張 璉:〈多元社會中知識份子的經濟自主與社會定位-以明代泰州學者王艮為
        例〉,《東華人文學報》3期(2001年07月)。
    張 璉:〈論王艮思想中知識份子的社會定位〉,《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3
        期(2001年7月)。
    張 璉:〈從流行價值論王艮思想的歷史評價〉,《東華人文學報》4期(2002年
        7月)。
    張 璉:〈偕我同志-論晚明知識分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己觀〉,《東華人文學報》5
        期(2003年7月)。
    陳增輝:〈何心隱的倫理思想〉,《孔孟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1993年11月)。
    張樹俊:〈淺析王棟的理欲觀〉,《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1期(2008
        年2月)。
    張樹俊:〈王棟學習觀評析〉,《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卷3期(2008年6月)。
    張樹俊:〈簡析王棟良知思想論略〉,《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9卷2
        期(2008年6月)。
    張樹俊:〈試論王棟實學致用的經世觀〉,《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4
        期(2008年8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良知活潑與他的率性之說〉,《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5
        期(2008年10月)。
    張樹俊:〈王棟仁愛思想論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卷6期(2008年12
        月)。
    張樹俊:〈王襞的「良知不容己」觀點與他的主心學說〉,《遼東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反躬自求與他的反身而修〉,《柳州師專學報》第24卷第1
        期(2009年2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通變神應與他的主心學說〉,《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26
        卷第1期(2009年2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易簡之道與他的日用之學〉,《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
        2期(2010年6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鄙修於也與他的社會實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
        7期(2010年7月)。
    張樹俊:〈簡析王棟的誠意觀〉,《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6卷4期(2010年7月)。
    張樹俊:〈王襞自然人性思想概述〉,《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
        3期(2010年9月)。
    張樹俊:〈論王襞的適當中節與他的中和功夫〉,《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11卷第3期(2010年9月) 。
    張樹俊:〈簡論王艮的主體觀〉,《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2010
        年10月)。
    張樹俊:〈簡論王艮平民思想的哲學基礎〉,《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32卷第1期(2011年2月)。
    黃文樹:〈簡述史家對泰州學派之研究〉,《孔孟月刊》第36卷第2期(1997年
        10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
        年6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1期(1998年11
        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與禪宗思想〉,《樹德科技學報》第1期(1999年6月)。
    程玉瑛:〈王艮(一四八三至一五四一)與泰州學派:良知的普及化〉,《歷史學
        報》第17期(1989年06月)。
    黃克武:〈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公與
        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年)。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
        期(2002年3月)。
    黃俊傑 :〈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法鼓人文學報》
        第2期(2005年 12 月)。
    彭國翔:〈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1期(2002年9月)。
    彭國翔:〈王心齋後人的思想與實踐——泰州學派研究中被忽略的一脈〉,《國學
    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
    彭國翔:〈儒家傳統的身心修鍊及其治療意義——以古希臘羅馬哲學傳統為參
    照〉,收入於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
    出版中心,2005年)。
    彭國翔:〈「萬物一體」的宗教性人文主義〉,《儒家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2007 年)。
    彭國翔:〈作為身心修煉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篇為例的考察〉,《東
    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
    黃淑齡:〈泰州學派的早期風貌——淮南三王研究〉,《文與哲》第13期(2008
    年12月)。
    楊正顯:〈道德社會的重建——王陽明提倡「心學」考〉,《新史學》19卷4期(2008
    年2月)。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臺灣哲學研究》第4期(2004年3月)。
    楊儒賓:〈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收入鍾彩鈞、
        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收入楊儒賓、
        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
        (2007年9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收入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新41 卷第4 期(2011年12 月)。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收入於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
        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莊子與儒家——回應《莊子四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
        3期(2012年9月)。
    翟志成:〈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
        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廖炳惠:〈兩種「體」現〉,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蔡文錦:〈泰州學派中的教育家與殉道——論何心隱及其思想〉,《揚州職業大學
    學報》第8卷第2期(2004年7月)。
    鄭金川:〈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第35期(1989年3月)。
    鄭宗義:〈性情與情性: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熊秉貞、張壽安編:《情欲
        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劉 勇:〈黃宗羲對泰州學派歷史形象的重構以——《明儒學案》〈顏鈞傳〉的文
        本檢討爲例〉,《漢學研究》26卷1期(2008年3月) 。
    劉毅鳴:〈王一菴的思想〉,《鵝湖月刊》393期(2008年3月)。
    蔡錚雲:〈身心問題的另類思考——西田幾多郎、湯淺泰雄到梅洛龐蒂的身體觀
        譜系〉,《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
    錢 明:〈陽明之教法與王學之裂變〉,《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錢 明:〈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3期(2002年9月)。
    燕連福:〈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2007年第11期(2007
    年)。
    蕭裕民:〈王陽明思想中一個應被重視的部分——「樂」〉,《興大中文學報》第
    17期(2005年6月)。
    蕭裕民:〈明末清初體用地位之轉變——由王陽明「樂」思想著眼的一個觀察〉,
    《鵝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2006年9月)。
    賴錫三:〈《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
        新43卷第1期(2013年 3月)。
    謝居憲:〈「萬物一體」的理想如何可能——以家庭為實踐起點〉,《華梵人文學報》
        16期(2011年7月)。
    鍾彩鈞:〈王龍溪的本體論與工夫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
    鍾彩鈞:〈泰州學者顏山農的思想與講學──儒學的民間化與宗教化〉,包遵信主
    編,《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第十九輯(長沙:岳麓書社,
    1998年)。
    戴景賢:〈論姚江學脈中的龍溪、心齋與其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
        年6月)
    島田虔次,許洋主譯:〈明代思想的一個基調〉,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
        究中國史論著選譯.思想宗教》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馬淵昌也著、史甄陶譯:〈宋明時期儒學對靜坐的看法以及三教合一思想的興
        起〉,收入於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森紀子著,鄭閏、陳炳水譯:〈鹽場の泰州學派〉,《泰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紀念論
        文集》(泰州:泰州學派紀念館籌備組、泰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
        會,1986年11月)。
    溝口雄三:〈俯瞰中國近代的新視角〉,《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
    藤井倫明:〈日本當代新儒家岡田武彥的「身學」及其思想產生之背景〉,收入楊
        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12年)。
    安樂哲(Roger T. Ames),陳霞、劉燕譯:〈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
        哲學》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
    安樂哲(Roger T. Ames),陳霞、劉燕譯:〈古典儒家與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礎〉,《中
        國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2006年7月)。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吳瓊譯:〈晚明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和人道主
        義〉(Individualism and Hum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Late Ming  
        Period),收入包遵信主編,《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第七
        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宋 灝(Mathias Obert):〈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臺大  
        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吳佳璇:《王心齋樂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林久絡:《王門心學的密契主義向度——自我探索與道德實踐的二重奏》(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徐 泓:《明代的鹽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
    陸冠州:《泰州學派化俗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3年)。
    陳盈吟:《泰州學派哲學路徑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
        文,2007年)。
    張 璉:《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年)。
    陳麗文:《王心齋思想與泰州學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年)。
    黃文樹:《泰州學派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7年)。
    曾光正:《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黃淑齡:《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
        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黃繼立:《「身體」與「工夫」:明代儒學身體觀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葉守桓:《王艮思想及其對王學的承繼與轉化》(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楊欣樺:《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潘玉愛:《王心齋與中晚明儒學的轉折——兼論道德自我與社會人倫的衝突與和
    諧》(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潘信羽:《明代方志中的孝感神異:兼論其比較宗教之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
        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1999年)。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
    藍蕙瑜:《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日】鍋島亞朱華:《明代における大學解釋——李見羅と許敬菴を中心に》(日
    本:二松學舍大學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攻博士論文,2009年)。
    五、外文論著
    (一)日文論著
    上田弘毅:〈王心齋の師道論.明哲保身論〉,《山形大學紀要》第十三卷三號(1996
    年)。
    佐野公治:〈王心齋論〉,《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二十三集(1971年)。
    佐野公治:《王心齋》(日本:明德出版社,1994年)。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位相》(東京:研文出版社,1992年)。
    島田虔次:《朱子學と陽明學》(日本:岩波書店,1967年)。
    鍋島亞朱華:〈王心齋の淮南格物説について〉,《陽明學》第十六號(2004年3  
          月)。
    藤井宏:《明代鹽場の研究(下)》,《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三期(1954年)。
    (二)英文論著
    Remy C. Kwant,The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
    (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63)
    Robert Audi,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