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寶媜
Yao, Pao Chen
論文名稱: 小金門東坑村「六姓宗族」的興衰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Six-surname Clan" in Tungkeng Village, Lieyu Township, Kinmen County
指導教授: 陳中民
Chen, Chung Min
口試委員: 陳祥水
Chen, Hsiang Shui
李威宜
Lee, Wei 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宗族異姓聯宗金門聯宗祠
外文關鍵詞: lineage, clan, Kinmen, ancestor templ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門有一百多個宗族村落,是華南福建廣東兩省宗族組織盛行的延伸。華南的強宗大族(lineage)係由父系血緣繼嗣成員所組成。華南還有另一種沒有明確血緣關係的宗族組織,稱做 “聯宗組織(clan)”,是由泛血緣關係的同姓團體組成,或是由追溯到同一血緣的異姓團體所組成。然而金門烈嶼鄉(俗稱小金門)下東坑村落的 “六姓宗族” 卻是由六個(陳、蔡、林、孫、杜、程)沒有血緣關係的異姓團體所組成,大異於華南宗族組織或聯宗組織的組成原則。六姓宗族雖是聯宗組織,卻以漢人的宗族組織的法則運作,形成一個關係緊密的擬親團體。

    六姓宗族聯宗建立於清光緒初期,至今一百四十年。其成立之初,有當時邊疆社會環境的需求,有中國人的孝道觀念,還有金門盛行的宗祠和宗族制度之影響。這一個異姓聯宗組織成立之後有擴大聯宗的情事。由於「贈禮—受禮—回報」的互惠互助的精神,加上村中有競爭的對手,使六姓宗族能團結一致,共同度過清末民國時代的落番期、日本佔領期、反共前線的軍事管制期等,延續至今。今日,金門由於人口大量外移台灣,導致宗族組織衰落,六姓宗族也不例外,只剩三姓族人居住於東坑。六姓宗族的興盛期與衰落期有明顯的對比和差異。為了因應宗族衰落,他們做了改變:成立 “公司”,並與上東坑的昔日對手合作,參與「東坑社區發展協會」,又擴大與鄰村合作,使六姓宗族在衰落中仍能維持宗族的功能和運作。尤其東坑社區屢屢得獎,讓 “東坑認同感” 延伸到台灣北部的兩個宗族族人,使六姓族人的新移居地與原鄉東坑有了連結。

    祖先崇拜儀式是每個宗族的大事,傳統上由宗族內各房支輪流負責春秋二祭,然而六姓宗族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因為六個異姓之間有倒房的,有戶數多的,有戶數少的,各姓情況不同。為了增加異姓之間的合作關係與凝聚力,六姓宗族長久以來實施「五人一組」的方式,眾家庭輪流主持一年四次(春分日、秋分日、冬至、除夕日)祭拜 “六姓祖” 的儀式,及過年時宗祠的送神、接神儀式。冬至 “吃祖” 活動至為重要,有凝聚及團結的象徵,亦由五人小組負責。此外,六姓宗族也取消冬至祭祖時相關的家戶 “做老頭、做新婚頭、做成丁頭” 以負責 “吃祖” 宴席的習俗,並且各家戶輪流參與 “吃祖” 並酌收費用。這些作法顯示六姓宗族在各姓長老們的集體領導之下,體恤到貧窮的家庭,以及追求宗族內部總體家戶之間的公平,而非追求各姓氏(或稱各房支)之間的公平。今日,六姓宗族雖改由「公司」統籌祭祖之事,但「五人一組」的模式仍保存下來。

    總之,六姓宗族由異姓的地緣團體所組成的擬血緣組織,雖然是一個聯宗組織,卻具有更多漢人宗族組織的特質。藉由六姓宗族,我們可以看到漢人的宗族組織,或是聯宗組織,更豐富的樣貌


    This thesis deals with a fictive kinship organization found in Tungkeng Village, Lieyu Township, Kinmen County in Fukien Province. Specifically, this fictive kinship organization takes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 clan but its members come from six different surname groups, without any genealogical connection among them.

    This “Six-surname Clan,” so-named by the members, was founded in late Ch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existing for more than 130 years. Members of this fictive kin group built an ancestor temple to house their ancestors without stipulating a fictive “common ancestor” for the entire group. Members of this six-surname group vowed to act “as if they were all siblings when they are of the same generation and as if they were fathers and sons when there was a generational difference.” Furthermore, it was also stipulated, when this fictive clan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at the group should also be exogamous.

    The ethnographic information I have gathered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members of the six-surname group organized and conducted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clan organization. They performed four collective rituals annually to worship their respective ancestors and functioned as a clan in their local affai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 3 第二節 漢人「宗族」之意義 …………………………………….. 5 第三節 六姓宗族的 “宗族” 性質 ……………………….………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12 第五節 論文結構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宗族組織之討論 ……………………………………………… 15 第二節 聯宗組織之討論 ……………………………………………… 19 第三節 小結 …………………………………………………………………. 25 第三章 金門之歷史與地理環境 ……………………………………………. 27 第一節 歷史源流與人口變動 ………………………………………. 27 第二節 地理環境 ………………………………………………………..… 31 第三節 三個發現 ………………………………………………………..… 32 第四章 六姓宗族的聯宗過程 ……………………………………………… 37 第一節 聯宗起源 ………………………………………………………….. 37 第二節 擴大聯宗:新成員加入 …………………………………… 40 第三節 聯宗及擴大聯宗之原因 …………………………………… 40 第五章 六姓宗族的興盛與衰落 ………………………………………….. 45 第一節 興盛期 ………………………………………………………………. 46 第二節 由興盛轉為衰落 ……………………………………………….. 51 第三節 興盛期與衰落期之比較 ……………………………………. 55 第四節 興盛期與衰落期之共同特性 ……………….……………. 58 第六章 「如兄如弟」:生活共同體 ………………………………………… 63 第一節 共同祭祀 ………………………………………………………………. 63 第二節 生命儀禮共同體 …………………………………………………… 63 第三節 宗教共同體 …………………………………………………………… 69 第四節 日常生活共同體 …………………………………………………… 71 第七章 六姓宗祠的重要性與意義 ………………………………………….. 77 第一節 重建六姓宗祠 ………………………………………………………. 77 第二節 宗祠昔日與今日之運作情形 ……………………………….. 83 第三節 重要性與意義 ………………………………………………………. 91 第八章 結語 ……………………………………………………………………………… 97 附錄一:六姓聯宗起源的田野訪問稿及餘緒 ……………..……………. 103 附錄二:六姓宗族編年史記 …………………………………………………….. 107 附錄三:東坑社區發展協會 歷年得獎記錄(至2012年) …..……. 108 參考書目 ………………………………………………………………………………………... 109

    參考書目

    田興柱、張火木
    2009 《戰爭歲月和平世紀:金門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專 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江柏煒
    1996 〈金門傳統聚落與居民之美〉,頁78-103。《金門人文丰采》。金門:金門國家公園。
    2007 《海外金門會館調查實錄:馬來西亞篇》。金門縣文化局。
    2011 〈在原鄉與異地之間:1949年以前新加坡金門會館的跨境運作〉,刊於《100年 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85-115。
    江柏煒、王建成
    2009 《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居宗祠寺廟》。金門縣文化局。

    李亦園
    1984 〈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五四期,收錄於《文化的圖像》,上冊,p210-240。1992。台北:允晨。
    1985 〈中國家族與其儀式〉,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五九期,收錄於《文化的圖像》,上冊,p184-209。1992。台北:允晨。
    1988a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收錄於《文化的圖像》下冊,p64-98。1992。台北:允晨。
    1988b 〈民間寺廟的轉形與蛻變----臺灣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收錄於《宗教與迷信》一書,2004,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宗教與迷信〉,收錄於《宗教與迷信》,2004,廣西師範大學。
    李增
    2006 〈從邱葵、蔡獻臣論證朱子對金門理學之影響〉頁37-61,《2006年金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呂允在
    2003a 《追本溯源----盡攬東坑風華》。金門:金門縣烈嶼鄉公所。
    2003b 《東坑呂氏家廟族譜、六姓宗祠族譜、清雲祖師廟----源流考全記錄》。金門:金門縣烈嶼鄉公所。
    2003c 《典藏東坑----烈嶼歲月憶往》。金門:金門縣烈嶼鄉公所。
    2003d 《細說烽火話烈嶼----從東坑談起》。金門:金門縣烈嶼鄉公所。
    呂允在 編
    2010a 《增修烈嶼鄉志》。金門:烈嶼鄉公所。
    2010b 《金門縣烈嶼鄉 東坑社區導覽簡介》。金門:東坑社區發展協會。
    林國平
    2005 《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
    林焜熿
    1993 《金門志》,清光緒八年(1782年)。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學增 增修
    1967〔1929〕 《福建省同安縣志》。成文出版社。
    林耀華
    1935 《義序的宗族研究》。2000。北京:三聯書店。
    牧野巽
    1948〔1985〕 〈廣東的合族祠與合族譜(之一)----以廬江何氏書院全譜為例〉,收錄於《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諸問題》。東 京:御茶水書房。
    1949〔1985〕 〈廣東的合族祠與合族譜(之二)----以蘇氏武功書院世譜為例〉,收錄於《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諸問題》。東京:御茶水書房。
    洪桂己編
    1989 《六桂堂族譜彙編》。高雄:高雅市六桂堂宗祠。
    徐揚杰
    1992 《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力行
    1999 《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安徽大學。
    唐蕙韻
    1996 《金門民間傳說》。金門:金門縣政府。
    許如中 編
    1959 《新金門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許華安
    1999 《清代宗族組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許烺光
    1963 Clan, Caste and Club。《宗族、種姓與社團》,黃光國譯,2002。台北:南天書局。
    黃海妍
    2008 《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清代以來廣州合族祠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陳支平
    2004 《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陳中民
    1967 〈晉江厝的祖先崇拜與氏族組織〉,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氏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3期,頁167-194。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1991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
    1998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台北:允晨出版社。
    陳茗
    2006 〈金門文化與近期金門文學〉,刊載於《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217-224。金門縣政府。
    陳祥水
    1973 〈“公媽牌” 的祭祀〉,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氏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41-164。1975年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漢光 編
    1968 《金門縣志》。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郭哲銘
    2008a 《滄海紀遺譯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郭哲銘 編
    2008b 《戰爭無情 和平無價:823金門戰役五十週年紀念專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郭堯齡 編
    1992 《金門縣志》。金門縣政府。
    陸炳文
    1996 《金門祖厝之旅》。台北:稻田出版社
    曾玲、莊英章
    2000 《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與宗鄉社群的整合:以戰後三十年廣肇惠碧山亭為例》。台北:唐山出版社。
    馮爾康
    2011 《中國宗族制度與譜碟編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馮爾康等
    1994 《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傅衣凌
    1989 《明清社會經濟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天厚、林麗寬
    1998 《金門寺廟巡禮》。台北:稻田出版社。
    2004 《金門采風》。金門:寬厚文史工作室。
    楊慶堃
    1989 〈導論〉,《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頁25-64,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肅民
    2011 《君自故鄉來----一些金門人.金門事》。台北:秀威資訊。
    萬友正 纂修
    1967〔光緒19年〕《泉州府馬巷廳志》。成文出版社。
    廖慶六
    2008 《浯洲問禮----金門家廟文化景觀》。金門縣文化局。
    鄭喜夫
    1988 〈台灣的雙姓〉。《台灣文獻》第40卷4期。
    劉興唐
    1936 〈福建的血族組織〉,《食貨》,第4卷第8期。
    錢杭
    2001 《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社會科學院。
    賴炎元 注釋
    2003 《春秋繁露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戴炎輝
    1945 〈台灣的家族制度與祖先祭祀團體〉,頁181-264。《台灣文化論叢》,第二輯。台北:清水書店。
    1948 〈抽豬母稅〉。台灣風土,第十期,公論報。民國37年7月3日。
    Ahern, Emily M.
    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tiy Press.
    Fried, Morton
    1970 Clans and Lineages: How to Tell Them Apart and Wh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Societ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P.29: 11-36.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rn China。《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劉曉春譯,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
    Hu, Hsien –chin
    1948 The Common Descent Group in China and its Functions. New York.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9 Cultural Anthropology. 《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台北:巨流出版社。
    Mauss, Marcel
    1925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1954. London: Cohen Press.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1989,汪宜珍、何翠萍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Morgan, Lewis Henry
    1877 Ancient Society。《古代社會》,1971,楊東蓴、張粟原、馮漢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Pasternak, B.
    1973 Chinese Tale-Telling Tombs, Ethnology 12(3):259-273。
    Waltner, Ann
    1990 Getting an Heir: Adop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inship in Late Imperial China。《焑火接續:明清的收繼與親族關係》,曹南來譯,侯旭東校,1999。浙江:人民出版社。
    Wang, Gungwu
    1991 “Merchants without Empires: The Hokkuen Sojourning Communities” in Wang, Gungwu ed.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PP.79-101.
    Weber, Max
    1915 The Religion of China。《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1989,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Weller, Robert P.
    1985 Bandits, Beggars and Ghosts: The Failure of State Control over Riligious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 American Enthnologist 12(1): 46-61.
    1994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Wolf, Arthur P.
    1974 “Introductio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Wolf, Arthur ed., pp: 1-18. Standford: Standford U. Press.

    學位論文
    朱家嶠
    2007 《親屬、實踐與漢人宗族觀:以宜蘭秀才村為例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侯俊榮
    2005 《大竂地區張簡宗族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陳炳容
    2008 《金門宗祠祭祖研究----以陳氏顯宗祠潁川堂等六宗祠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楊天厚
    2011 《金門宗祠祭禮研究----以陳、蔡、許三姓家族為例》。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
    廖盈真
    2007 《台灣複姓宗族之發展----以張廖、范姜、張簡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東坑鄉林氏族譜源由記》,私人珍藏,未出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