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佑羲
論文名稱: 虛擬海岸生態環境-以香山濕地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a Web-based Virtual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Hsiangshan Wetland
指導教授: 唐文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電機資訊學院 - 資訊工程學系
Computer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虛擬實境香山濕地虛擬海岸生態環境數位學習
外文關鍵詞: irtual reality, Hsinchu Hsiangshan Wetland, web-based virtual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使用虛擬實境的技術,依照香山濕地的各區域製作出該環境特有的場景,並設計使用者操作介面、線上說明及影片和觀察功能,再根據各種動、植物的外觀和行為模式建立其3D立體動態模型,並將設計好的動、植物模型放置在各區域內。透過望遠鏡觀察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生態區觀察特定動、植物的生態行為,諸如螃蟹的移動方式、覓食行為,以及海濱植物、定沙植物的生長方式等。以虛擬實境技術模擬實際的香山濕地的潮位高度和風車轉速,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本虛擬實境系統來得知目前新竹海岸線當地的潮汐變化和風力大小。
    本研究所設計的虛擬海岸生態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以及觀察的功能,可以增加使用者對香山濕地環境的認識,能作為國中小環境教育的輔助教學工具,對於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how to us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develop a virtual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use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create the unique virtual scene according to Hsinchu Hsiangshan Wetland, including the user interface and ecological short films and observation function. The users can observe crabs’ ecological behavior and some coastal plant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simulate the time and heights of tides and the rotational speeds of windmills. Therefore, users can use this system to obta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idal changes and the wind speeds at Hsinchu coastal area.

    This research can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Hsinchu Hsiangshan Wetland environment, 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assistant tools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interest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8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與相關研究探討 12 第一節 數位學習 12 第二節 虛擬實境 15 第三節 環境教育 21 第四節 相關網站 22 第三章 場景規劃 30 第一節 客雅溪口紅樹林 32 第二節 風情海岸 34 第三節 海山漁港 36 第四節 十七公里海岸線自行車走道 38 第四章 系統實作 40 第一節 螃蟹3D模型製作 40 第二節 海岸生態環境場景設計 49 第三節 功能設計方法與架構 57 第四節 系統導覽 59 第五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學生使用系統之測試與分析 66 第二節 教師訪談與評估 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77

    [1] 邱式鴻 (1995)。生命科學導引。台北:藝軒出版公司。
    [2] 李叢禎 (2007)。溫室氣體減量之遵循成本與健康附屬效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37:3,1-30 頁。
    [3] 楊樹森 (2007)。新竹市鄉土教材 環境教育手冊-認識香山濕地,新竹教育大學出版。
    [4] 唐文華、劉馨韓 (2004)。網路虛擬恐龍教育館的建置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9期,39-54頁
    [5] 唐文華 (1996)。簡介虛擬實境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第187期,43-47頁。
    [6] 朱賢良、張宏生 (2002)。虛擬實境在工業及工程之應用。工程,75(1), 58-62頁。
    [7] 汪靜明 (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二期,9-46。
    [8] 邱文彥 (1999)。「台灣濕地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第三十九期,八十八年五月,頁23-32。
    [9] 周儒編 (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市:環境教育學會。
    [10] 郭實渝 (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11] 陳宜清,張清波 (2005)。:「濕地發展生態旅遊之環境衝擊因子評估」,台灣環境管理學會第三次台灣環境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 年12 月,南華大學(嘉義)。
    [12] 歐陽明、吳健榕、陳敬謙 (1995)。虛擬實境。資訊與教育,第50期,16-23頁。
    [13] 胡秋明、陳鷹皓、邱泓文、徐建業*、蔡文傑、黃芷瑩 (2006)。以數位遊戲為基礎之醫學教育輔助系統。 The Journal of Taiwa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formatics 醫療資訊雜誌 第十五卷第二期,55 -70頁。
    [14] 陳筱筠、蔡龍銘 (2007)。校園生態教育園對環境教育影響之探討。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2007,花蓮。
    [15] 曾憲雄、蘇俊銘、蘇東興、蔡文能 (2003)。網路教材標準化之研究。WISCS 2003 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研討會,83-90頁。
    [16] 李俊佳 (2003)。網路學習系統評估模式之研究-模糊多屬性決策之應用。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劉宏文 (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第193期,6-22頁。
    [18] 郭重吉 (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頁。
    [19] 洪榮昭、劉明洲 (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20] 廖梨伶 (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21] 周仿敏 (1986)。國中化學科遊戲式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22] 遊光昭、蕭顯勝、韓豐年 (2002)。網路遊戲式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置。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第75期(民國93年12月) ,215-217頁。
    [23] 李逢春、李俊銘 (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領域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美娟、莊志洋 (1993)。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卷6期,46-51頁。
    [25] 李玉慶 (2000)。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認識魚類為實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林正雄 (2004)。共享虛擬空間建置與虛擬分身溝通互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信正(民88)。網際網路建置虛擬環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27] 林姿妙 (2001)。「兒童學習網站品質評鑑準則之發展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MARK DELOURA(2004)。Game Programming gems 1。台北市: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9] 賴邦彥 (1997)。Easy to Know 虛擬實境。台北市:全欣出版公司。
    [30] 歐陽明、吳健榕、陳敬謙 (1995):虛擬實境。資訊與教育,第50期,16-23頁。
    [31] 唐文華 (1996)。簡介虛擬實境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第187期,43-47頁。
    [32] 朱賢良、張宏生 (2002)。虛擬實境在工業及工程之應用。工程,75(1), 58-62頁。
    [33] 王啟榮(2006)。3D繪圖虛擬實境。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34] 桃竹苗海岸濕地生態網:http://www.ntm.gov.tw/wetlands/index.html
    [35] 洲仔博物村:http://www.wetland.org.tw/Chouchai/page/index.htm
    [36] 洲仔濕地 水雉返鄉計畫:http://www.chouchaiwetlandpark.tw/index.php
    [37] 環境意識網:http://www.wetland.org/
    [38]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http://www.wetland.org/
    [39] 荒野新竹分會:http://sowhc.sow.org.tw/html/observation/sea/sea2.html
    [40] 溼地蟹類資訊網:http://www.mbi.nsysu.edu.tw/~fiddler/crab/wet-crab.htm
    [41] 網路虛擬動物園:http://vr.nhcue.edu.tw/zoo
    [42] Rosenberg, Marc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Digital Age. NY:McGraw-Hill
    [43] Albert A. Rizzo, Todd Bowerly , J. Galen Buckwalter , Dean Klimchuk , Roman Mitura , Thomas D. Parsons. (2006) . A Virtual Reality Scenario for All Seasons: The Virtual Classroom.
    [44] J. MARC, N. BELKACEM, J. MARSOT . (2006). Virtual reality: a design tool for enhanced consideration of usability "Validation elements".
    [45] Elliott Masi. (2002).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46] Rosenberg,M.J.(2001).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McGraw-Hill.
    [47] W. Tarng & H. Liou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Dinosaur Museu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Systems, Vol. 35, No. 4, 2007. (EI)
    [48] G0.Burdea, P. Coiffet. (1994).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49] Ivan E. Sutherland. (1968). A HEAD-MOUNTED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50] Ivan E. Sutherland. (1965). The Ultimate Display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Office, ARPA, OSD.
    [51] Carolina Cruz-Neira & Daniel J. Sandin & Thomas A. DeFanti .(1993) Surround-Screen Projection-Based Virtual Reality: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VE ,Electronic Visual ,zation Laboratory (EVL),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