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秉穎 Lee, Bing-Ying |
---|---|
論文名稱: |
探討鴻海全球空間資源佈局的軌跡 Trajectory of Glob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Hon Hai Precision Corporation |
指導教授: |
李傳楷
Lee, Chuan-Kai |
口試委員: |
何秀青
胡美智 Wu, Mei-Chi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管理研究所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9 |
中文關鍵詞: | 鴻海 、資源佈局 、多角化 、專業電子代工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鴻海科技集團創立於1974年由製造黑白電視機旋鈕起家,接著進入製造連接器、電線電纜、電腦機殼的市場,至今穩穩地保持專業電子代工(EMS)龍頭老大,提供產品眾多、低成本、快速生產、就近供貨、全球運籌等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的全方位服務。鴻海36年來大舉擴張在世界各地的事業版圖,創立之初快速到美國取經,獲取先進的技術與生產設備;是台灣企業中最早西進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企業,佈局資源甚至擴張到南半球;並且從最初的3C產業邁向7C產業,不斷累積其資源與能力,展現產業和空間的多角化,在全球各地佈局的資源已成為讓對手望塵莫及的強大競爭優勢。
本研究探討鴻海1974年創立至今長達36年的全球空間資源佈局的軌跡,以資源基礎理論、動態能耐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為研究基礎,以時間序列為分析脈絡,從多面向的角度去探究其在世界各地資源佈局的所有事件及獲取資源的策略,以及累積哪些具有價值性的資源,累積資源的對象為誰。此外,闡述鴻海在世界各大洲佈局的主要核心資源,鴻海善於利用自己已累積的資源優勢做為跨入新產業版圖的有利後盾。
鴻海至今在台灣、中國大陸、美國、墨西哥、歐洲等地,佈建難以撼動的資源基礎與能力, 形成ㄧ緊密的全球資源網。
1. Simon Collinson and Alan M. Rugman. (2004), “The Regional Focus of Asia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2. Jay Barney, Mike Wright, David J. Ketchen, Jr. (2001),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1991”, Journal of Management, pp. 625-641.
3. Birger Wernerfelt. (1984), “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5, pp. 171-180.
4. Jay Barney.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17, No.1, pp. 99-120.
5. Neil A. Morgan, Douglas W. Vorhies, and Charlotte H. Mason. (2009),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0, No. 8, pp. 909-920.
6. Penrose,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7. Bill Coker, (2004), “The ODM Threat to EMS”, Focus on Business, pp. 34-37.
8. 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nd Amy Shuen.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 pp.
509-533.
9. David Teece and Gary Pisano. (1994),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 3, pp.537-554.
10. Kathleen M. Eisenhardt and Jeffrey A. Martin. (2000), “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 1105-1121.
11. Ann Markusen. (1996),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 Vol. 72, No. 3, pp. 293-313.
12.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nthulib-oc.nthu.edu.tw/library/。
13. 資策會,http://mic.iii.org.tw/aisp/aboutmic/about.asp。
14. 工商時報電子資料庫,http://www.digitimes.com.tw/。
15. 張殿文,2005,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社。
16. 伍忠賢,2006,億到兆的管理-郭台銘7M鐵則,台北市:達人館出版社。
17. 伍忠賢,2006,鴻海藍圖,台北市:達人館出版社。
18. 鴻海科技集團,http://www.foxconn.com.tw/BusinessPhilosophy.htm.
19. 張殿文、張戌誼、盧智芳等著,2005,五千億傳奇-郭台銘的鴻海帝國,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0.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遠流。
21. 陳芃婷,2006,主動培養核心能力以創造競爭優勢:以鴻海企業為實證案
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6年度博士論文。
22. 張惠茹,2008,中國佈局:鴻海集團之個案分析,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
所,2008年度碩士論文。
23. 陳芃婷,2003,鴻海企業集團之經營策略,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2003
年度碩士論文。
24. 鴻海科技集團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報。
25. 雍惟畲,2005年,以動態能力的觀點探討明□的興起,清華大學科技管
理研究所,2005年度碩士論文。
26. DJ財經知識庫,http://www.fund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1e5327a8-db1d-4f31-9bab-aec837c45c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