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子群
Lin, Tzu-Chun
論文名稱: 父母教養行為與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國小運動員的同儕互動關係之影響
Peer relationship for elementary athletes: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style and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指導教授: 高三福
Kao, San-F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教練領導教養行為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 coaches' leadership, parenting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國小運動選手其父親和母親教養行為、教練領導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現況及相關情形,並比較父親和母親教養行為與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國小運動員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力。本研究以國小棒球、躲避球運動員,已接受教練指導一年以上之選手,共232位為研究對象,使用測量工具為「父母教養行為量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教師權力運用類型量表」與「同儕互動關係量表」並蒐集「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同時回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父親和母親的民主權威教養行為、教練的仁慈領導及教練的才德領導與正向同儕關係為正相關與負向同儕關係為負相關;父親和母親的獨斷專權及忽視冷漠教養行為與正向同儕關係為負相關與負向同儕關係為正相關;父親和母親的寬鬆溺愛教養行為及教練的威權領導與負向同儕關係為正相關;二、在排除教師管教方式之後,父親的民主權威教養行為能負向預測負向同儕關係,母親的獨斷專權教養行為能夠正向預測負向同儕關係;三、在排除教師管教方式之後,教練的威權領導能夠正向預測正向同儕關係與正向預測負向同儕關係,教練的仁慈領導能夠正向預測正向同儕關,教練的才德領導能夠正向預測正向同儕關;四、在排除教師管教方式之後,父親和母親的教養行為對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力高於教練的家長式領導;在同時考量教師、父親和母親和教練對學童的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時,導師最能夠預測同儕互動關係,其次依序為父親和母親、教練。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應採取民主權威的型態,教練在訓練孩童運動員時,應運用較多的仁慈和才德領導風格,並審慎的運用威權領導,將有利於孩童的同儕互動關係的發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comparison of parental behavior,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on pe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for elementary school athletes 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31 baseball athletes 101 dodge ball athletes. A set of instruments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parent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the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and the pe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this stud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imultaneous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data. Here are the findings: Exclude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the influence of the father and mother's parenting behavior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ers is higher than the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of the coach.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arents in the parenting of children should be taken to the authoritative type. In training child athletes, coaches should use a more benevolent and talent-moral leadership style, and the prudent use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there will be conducive to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同儕互動關係 9 第二節 父母教養行為 19 第三節 教練家長式領導 27 第四節 父母教養行為和教練家長式領導對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步驟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相關分析 45 第二節 父親和母親教養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情形 47 第三節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情形 49 第四節 父親和母親教養行為和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情形 5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結論 55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57 附錄1 填答提示語 64 附錄2 父母教養類型量表 65 附錄3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 67 附錄4 同儕互動關係量表 68 附錄5 教師管教方式量表 70 附錄6 基本資料 71

    方雅亭、卓國雄(2010)。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爲之探討。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49。長榮大學,臺南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學院學報,2,99-152。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淑玲、謝筑虹(2007)。青少年運動友誼與運動參與。中華體育季刊,21(2),54-60。
    王凱生(2009)。人際關係輔導方案對高關懷學生其社交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中華民國99年運動統計(82-87頁)。
    吳修廷、廖主民(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刊,24(3),131-140。
    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宋一夫、湯慧娟(2009)。高中甲組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與教練效能對團隊氣氛之影響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13-25。
    李靜如(2009)。從依附理論壇大學生的感情輔導。諮商與輔導,288,35-38。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灣社會學,7,1-46。
    李濟仲(2008)。父母的運動熱情對子女運動參與信念和行為的影響—以父母社會化模式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卓旻怡(1999)。青少年運動能力與同儕關系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3(3),52-59。
    卓國雄(2008)。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選手害怕失敗與成就目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桃園縣。
    周俊三(2003)。台灣與中國大陸籃球選手家長式領導、動機氣候、團隊凝聚力 與團隊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林翠湄(譯)(1995)。Shaffer, D. 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蘭(譯)(2004)。J.R. Harris著。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臺北:商周出版社。
    徐瑞玉(2002)。青少年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運動友誼及運動員精神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徐瑞玉、盧俊宏(2001)。青少年運動友誼知覺之初步研究-以醒吾中學女子足球隊個案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461-472。
    徐瑞玉、盧俊宏(2002)。青少年運動友誼品質量表編製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83-195。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三福(2001)。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主編)(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麗鵑(2003)。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50。
    許舒雅(2007)。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本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3(3),60-62。
    陳孟檉(2007)。同儕關係中被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富美(2007)。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預測子方教養知覺的因素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1-30。
    陳鈺芳(2004)。教練領導、領導信任及運動員效能:多元領導模式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靜芬(2005)。父職角色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龍弘、蔡英美(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0。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8(3),142-151。
    湯慧娟、宋一夫(2009)。高中排球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與轉型領導對團隊效能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6,79-90。
    湯慧娟、宋一夫(2010)。教練領導行為、情緒感受與運動員領導信任。臺大體育學報,18,45-55。
    黃俊龍、蔡俊傑(2009)。排球選手同儕關係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4,10-18。
    黃淑貞、王敏華、洪文綺、吳齊殷(2010)。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33-54。
    黃德祥(2000)。同儕輔導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楊仁瑞(2008)。父母教養行為、子女教養歸因及其與父母之溝通行為--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葉光輝(2000)。親子衝突與孝道(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編號:NSC89-2413-H-001-002),未出版。
    董旭英(2000)。美國青少年與父母、校園互動、同儕間的緊張關係對其初次暴力行為發生的年齡差異效應之動態分析研究。犯罪學期刊,6,63-94。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萁、黃英哲(2009)。個人態度、社會因素對國小運動員非運動家精神行為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11(3),15-25。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蔡淑苓、張弘勳(2005)。幼兒的同儕互動¬¬¬-老師怎麼說?幼兒保育論壇,1,117-135。
    鄭伯壎(1995a)。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伯壎(1995b)。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19-173。
    鄭伯壎(1995c)。不同家長權威價值與領導作風的關係:台灣民營企業的實徵研究。國科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83-0301-H-002-056。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量表: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3-64。
    鄭政宗、張君如、曾雅秀(2008)。青少年同儕關係、知覺風險、水域運動態度及水域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朝陽學報,13,175-204。
    賴雅馨、廖主民(2007)。父母影響兒童參與運動的機制-以Eccles等(1998)的父母社會化模式為基礎。中華體育季刊,21(2),61-67。
    賴雅馨、廖主民(2008)。父母對於兒童的運動信念及行爲的影響機制與兒童知覺父母涉入的品質。體育學報,41(3),15-28。
    謝亞儒(2008)。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5。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顏肇廷(2008)。家長式領導與棒球教練領導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肇廷、曾冠堯、高三福(2008)。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研究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22(4),96-102。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鐘淑芬(2004)。國小籃球運動員勝任訊息來源與成就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Ainsworth, M. D. S. (1989). Attachments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709-716.
    Baumrind, D.(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Baumrind, D.(1991a).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Baumrind, D.(1991b).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R. M. Lerner, A. C. Peterson & J. Brooks-Gunn (Eds.),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pp. 746-756). New York: Garland.
    Sarah, U. F. & Smith, A. L.(2006).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7, 193-214.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erndt, T. J. & Perry, T. B. (1986).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 a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640-648.
    Blau, P.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ry.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chment(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Deyo, F. C.(1978). Local foremen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supervisory role-tension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factories of Singapo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5, 308-17.
    Deyo, F. C.(1983). Chines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work commit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L. A. P. Gosling & L. Y. C. Lim (Eds.),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dentity, culture and politics, (vol.2,pp.215-230). Singapore: Maruzen Asia.
    Farh, J. L.,& Cheng, B. S. (200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J. T. Li., Tsui, A. S., & E. Weldon(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London: Macmillan.
    Furman, W., & Bierman, K. L. (1984).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5), 925-931.
    Hart, C. H., Ladd, G. W. & Burleson, B. R.(1990).Children’s expectations of outcomes of social strategies:relations with sociometric status and maternal disciplinary styles. Child development,61,127-137.
    Maccoby, E., & Martin, J.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M. Hetheringt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 4, pp. 1-101). New York: Wiley.
    Putallaz, M. (1987). Maternal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ometr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58,324-340.
    Pye, L.W.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dding, S. G. (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Roff, M., Sells, B. & Golden,M.M. (1972).Soci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Minneapol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ields, D., LaVoi, N., Bredemeier, B., & Power, F. C. (2007). Predictors of poor sportspersonship in youth sports: Personal attitudes and social influenc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9, 747-762.
    Silin, R. H. (1976). Leadership and values :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 scale Taiwanese enterpri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M. R., Smith, A. L. (1999). Quality of Youth Sport Friendships: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1(2), 145-166.
    Westwood, R. I. (1997). Harmony and patriarchy: The culture basis for paternalistic headship among the oversea Chinese. Organization Studies, 18(3), 445-480.
    Yeh, K. H., & Cheng, S. P. (2005, August). Parenting, children’s empathy and compliance, and filial typ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3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Washington, DC.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