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錦增 |
---|---|
論文名稱: |
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調查與詞頻之初步研究---與臺中市何仁里做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董忠司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6 |
中文關鍵詞: | 臺中縣新里里 、臺灣閩南語 、語言調查 、詞彙 、詞頻 、語言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Hokola (Aka: Taiwanese), Language Investigation, Vocabulary, Vocabulary Frequency, Language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是觀察社會環境變遷的重要線索,透過語言資料的整理,不但可以了解某個時空的語言結構,紀錄社會環境變遷的實況,還可以提供分階教育的教材編輯標準參考,給予編輯語文工具書參考。
教育部於九十學年度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中,將母語課程列於本國語文之下,與華語並列。但在在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閩南語部分,對於漢字字數及詞彙數量並無規定標準,在詞彙教學上首先面臨的問題即是:教材應先出現哪些詞彙?後出現哪些詞彙?也就是也就是說,初級教材中應該先編入哪些詞彙?哪些詞彙可暫緩至中、高級教材再編入?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本篇論文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得到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4473條詞目,總詞頻38058次;再取其前300詞做「詞彙詞類」、「詞彙事類」與「詞彙構詞法」的分析、探討,並與臺中市何仁里做比較研究。
本篇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和目的,並對研究中重要名詞概念加以說明,其他還包括相關文獻評介、研究範圍、研究限制、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等。
第二章「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之調查」說明本研究的調查範圍、調查方向、語料蒐集的內容、調查的方法、記音的系統、漢字用字的原則、調查地點的介紹、發音人介紹與實際調查的概況。
第三章「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之整理與統計」,說明詞彙收錄的標準、分詞原則、統計的方法、級數的區分與資料庫之建立等。
第四章「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詞類之研究」,在詞彙分析上,將前300詞做詞類分析,利用統計的方法算出前300詞之詞類分類詞目數、詞類分是類詞頻數之統計圖表,並與臺中市何仁里做比較研究。
第五章「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事類之研究」,在詞彙分析上,將前300詞做事類分析,利用統計的方法算出前300詞之事類分類詞目數、事類分類詞頻數之統計圖表,並與臺中市何仁里做比較研究。
第六章「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構詞之研究」,在詞彙分析上,將前300詞做構詞法分析,利用統計的方法算出前300詞之構詞分類詞目數、構詞分類詞頻數之統計圖表,並與臺中市何仁里做比較研究。
第七章「餘論」,敘述筆者的研究過程與心得感想,並略述臺語詞彙教學,同時提出對未來研究的數項建議。
本論文附錄包括參考書目、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音節索引表、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詞頻索引表、臺灣臺中縣新里里臺語常用詞彙頻率最高的前300詞詞彙分類之總表、臺灣臺中市何仁里臺語常用詞彙頻率最高的前300詞詞彙分類之總表、頻率最高的前300詞新里里有收錄到何仁里沒有收錄到的詞彙表、頻率最高的前300詞何仁里有收錄到新里里沒有收錄到的詞彙表、錄音逐字稿、教育部公告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與其他音標的比較等九個部分。
關鍵詞:臺中縣新里里、臺灣閩南語、語言調查、詞彙、詞頻、語文教學。
Language is the important clue to observe the changing of social context.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we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structure in certain ages and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social
context, but provid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different steps education for the criteria of editing the language textbooks as well.
In the 9-year educational program, fulfilled in 2001 academic year,Ministry of Education lists the mother tongue and Mandarin into the country’s paralleled languages. However, there is no regulated standard to the Chinese
word quantity and vocabulary quantity in the Hokola (also known as Taiwanese,or Minnanhua) of provisional outline of 9-year educational program. The first posed question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s: What vocabulary should be taught in
the beginning-level textbook? What vocabulary should be taught in the level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extbooks? These questions need to discussion further.
This thesi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gathers the 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y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he language of Hokola, from which there are 4473 word heads and 38058 word classes gained. Moreover, to make comparison research between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op-300 vocabulary and those of Ho-Jen Li, Taichung City 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ategory from inflection”, “event category” and “word formation”.
This thesis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thesis research, the important nouns and idea in this research. It includ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scope, research limi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teps.
Chapter 2: “The research of glossary frequently used in Taiwanese in the area of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aiwan.” The chapter points out the investigation scope, investigation direction, the collecting content of
Hokola,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s, the system of marking phoneme, the principle of using Chinese, the introduction to investigation spot,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 who pronounce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actual investigation.
Chapter 3: “The arrangement and statistics of frequently used Taiwanese vocabulary category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aiwan.” The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tandard of collecting vocabulary, the principle of vocabulary categor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difference of level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Chapter 4: “The research of category from inflection often used in Taiwanese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aiwan.” The chapter focuses on the vocabulary analysis of category from inflection, in which the most frequent used top-300 vocabulary will be discus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research with those of Ho-Jen Li, Taichung City through statistical charts.
Chapter 5: “The research of category from event category most used in Taiwanese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aiwan.” The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vocabulary analysis of category from event category, in which the most
frequent used top-300 vocabulary in event category will be discus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research with those of Ho-Jen Li, Taichung City through statistical charts.
Chapter 6: “The research of category from word formation frequently used in Taiwanese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in Taiwan.” The chapter aims at the vocabulary analysis of category from word formation, in which the most frequent used top-300 vocabulary will be discus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research with those of Ho-jen Li, Taichung City through statistical charts.
Chapter 7: “Conclusion.” The chapter shares the researcher’s research process, thoughts after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Taiwanese vocabulary teach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further research are posed as well.
The appendix of the article includes reference books, the chart of vocabulary syllable often used in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the chart of vocabulary category frequently used in the area of Hsin-Li Li, the overall chart of vocabulary category of top-300 Taiwanese vocabulary, and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Hsin-Li Li, Taichung City. Moreover, the appendix also has concluded the vocabulary chart collected in Hsin-Li Li, the draft of interview recorded, the syllable system of Hokola languag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comparisons with other syllables systems.
Key words: Hsin-Li Li, Taichung County, Hokola (Aka: Taiwanese), Language Investigation, Vocabulary, Vocabulary Frequency, Language teaching.
3畫
小川尚義編,1931-32,《台日大辭典》,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4畫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組,1981,《方言調查詞彙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
王華南,1992,《實用台語字彙》,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王力,1993,《漢語詞彙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王文錦,1996,《國語與閩南語的名詞組結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
王育德、黃國彥,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5畫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64,《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著,1986,《現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甘為霖,1913,《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市:人光出版社。
石安石,1994,《語義研究》,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石錦素,1992,<從心理學談語言學習>,《八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57-76。
7畫
吳敏而,1998a,《國民小學兒童常用字詞彙資料庫之建立與初步分析Ⅲ(國科會報告編號:NSC85-2413 -H-081B-001)》,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室。
吳敏而,1998b,《語文學習百分百》,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吳玫芳,2000,《台華詞彙對比研究---以台南善化鎮自然事物基本詞為例》,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守禮校註,2001,《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6---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從宜工作室。
李榮主編,1998,《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廈門方言詞典》,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榮主編,2000,《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西安方言詞典》,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
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容,1974,《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李瑞華等,1996,《英漢語語文化對比研究》,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杜爾文,1999,《六千個詞 中文詞彙頻率手冊》,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呂晶晶,2002,《臺灣鹿港諺語的調查與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畫
周荐,1994,《詞語的意義和結構》,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林尹、高明等,1985,:《中文大辭典》,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處。
林金鈔,1975,《閩南語研究》,新竹市:竹一出版社。
林郁靜,2002,《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錫、陳憲國,2000,《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縣:樟樹出版社。
金隄,1998,《等效翻譯探索》,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竺家寧,2000,《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9畫
洪惟仁,1995,《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姚榮松,1994,<漢語詞彙學與詞彙教學…華文世界74期>,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胡鑫麟編著,1994,《分類台語小辭典》,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洪惟仁,1995,《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姚榮松,1993,<閩南語書面語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語文字學>,《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0畫
徐通鏘,1997,《語言論》,吉林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1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1982,《兒童常用詞彙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八十四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9,《八十五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9,《八十六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比較》,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1997,<台灣閩南語調查所發現的一些現象>,台灣省政府文化處(母語教育研討會):母語教育文集。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符淮青,1996,《漢語詞彙學史》,安徽省:安徽教育出版社。
常敬宇,1995,《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曾金金、鄭良偉,1997,《台語文學出版物收集、目錄、選讀編輯計畫》,(文建會委託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曹逢甫,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華文世界83期,p120-133。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符淮青,1985,《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余龍,1992,《對比語語學概要》,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許威漢,1992,《漢語詞彙學引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許極燉,1992,《台灣語概論》,台北市: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許極燉,1992,《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台北市:自立晚報。
許極燉,1994,《台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修,1991,《臺灣話大詞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美如,1998,《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書局。
連金發,1996,<臺灣閩南語「頭」的構詞方式>,台北市:第五屆中國境內言暨言語學國際研討會。
許幸華,2003,《國小語文領域臺華教學用語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畫
湯珍珠、陳忠敏,1993,《嘉定方言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宣範,1988,《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國斌,2001,《生根 深耕 台中縣大里市史料暨產業文化專輯》,臺中縣:台中縣大里市農會。
詞庫小組,1993,《新聞語料字頻統計表 技術報告no.93-01》,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3,《新聞語料詞頻統計表 技術報告no.93-02》,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3,《中文詞類分析 技術報告no.93-05》,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4,《中文書面語頻率詞典(新聞語料詞頻統計) 技術報告no.94-01》,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5,《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內容與說明 技術報告
no.95-02》,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6,《「搜」文解字---中文詞界研究與資訊用分詞標準 技術報告no.96-01》,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8,《詞頻詞典 技術報告no.98-01》,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詞庫小組,1998,《詞頻統計表 技術報告no.98-02》,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黃景湖,1987,《漢語方言學》,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游子宜,1998,<台灣閩語句法特點與國語句法之比較>,台灣語言與語文競賽研討會文集(2)2-1∼2-18。
湯廷池,1993a,<對比分析與語言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75-115,台北市:教育部。
湯廷池,1993b,《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黃宣範,1988,<臺灣話構詞論>,黃宣範、鄭良偉主編(1988)《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121-145,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曾榮汾,1992,《辭典學研究專刊 第三輯》,台北市:辭典學研究室。
黃瓊華,2000,<從學前兒童的常用詞彙試論《台灣閩南語教材一、二冊》—以苗栗縣後龍鎮兒童語言為例>,2000年首屆師範學院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黃瓊華,2001,《國小台、華語教材詞彙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畫
葉德明,1997,<華語文常用詞彙頻率等級統整研究---華文世界 85期>,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楊秀芳,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比較國語和閩南語的持續貌〉,華文世界第65期,台北市:華文雜誌出版社。
楊秀芳,1997a,<方語本字研究的探義法>,梅祖麟先生六五壽慶論文集。
楊秀芳,1997b,<閩南語字彙用字的幾個原則>,民國八十六年母語教育研討會母語教育論文集27-1∼27-55。
楊秀芳,1998,《閩南語字彙(一)》,台北市:教育部。
楊秀芳,1998,《閩南語字彙(二)》,台北市:教育部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市:敦理出版社。
董大年,2001,《實用漢語分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1996,《臺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等,199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市:臺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1997,<畬語與閩南語的關係>,新竹師院語文學報10,p231-249,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董忠司,2001a,《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董忠司,2001b,《臺灣語語音入門》,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董忠司,2001c,《台語教材專題討論參考資料一》,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董忠司編輯召集,2001d,《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e,<從語文教學的一貫和統整談現階段臺灣語文教育>,《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董忠司,2001f,<臺灣吳守禮教授的潮州研究及其成就>,載於《第四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市: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等,1991,《漢語方語及方語調查》,湖北省:湖北教育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1994,《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4畫
趙元任,1968,丁邦新中文譯本(1984)《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
翟時雨,1986,:《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2,:《國臺通用語彙》,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語文出版社編輯組,1996,:《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彙學術討論會選集》,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15畫
蔡培火,1969,《閩南話國語對照常用辭典》,台北市:正中書局。
鄭良偉,1989,《走向標準化的臺灣話文》,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鄭良偉,2000,〈媒體與教育的文字及拼音〉,台語文研討會論文。台北市:財團法人民視文教基金會。
鄭府城,1999,〈陳舊的語文教材必須改革〉,語文教學之友第207期。
劉英林、宋紹周,1992,《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0,《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6畫
羅肇錦,1980,<語言與文化>,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
謝國平,1990,《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謝國平,1995,〈雙語教育與語言規劃〉,華文世界第75期。台北:華文雜誌出版社。
盧廣誠,1998,<台閩語的構詞法>,台灣語言與語文競賽研討會文集(2)1-1∼1-28。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8畫
顏國仁,1995,《台語口語常用詞頻率調查初步報告》,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畫
嚴久生譯,1998,:《語言文化與翻譯》,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Eugene A.Nida 1998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蘇新春,1992,:《漢語詞義學》,廣東省:廣東出版社。
21畫
顧淑馨譯,Naisbitt著,1994,:《全球的弔詭—小而強的年代》,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