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瑋淇 |
---|---|
論文名稱: |
天主教信仰、關懷與實踐-以玉井吾樂之緣聖母天主堂酵母關懷協進會之研究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
口試委員: |
陳中民
莊英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天主教 、社會福利 、社團法人台南市酵母社會關懷協進會 、玉井吾樂之緣聖母天主堂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台灣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宗教活動並沒有減少的趨勢;相反地,近年來宗教團體與宗教活動有日漸繁多的現象。台灣儼然成為多元化宗教的國家,外來、本土宗教的發展與興起,也助於台灣地區的慈善、福利事業。許多宗教團體參與了地方社區的社福工作,許多政府機構也與宗教團體合作,一起幫助一些弱勢人群的生活。
玉井吾樂之緣聖母天主堂在台灣天主教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原本只是教友每年的朝聖聖地之所,但在這些年除了繼續保有聖地外,也不再純粹被定位成一個宗教組織,兩年前「社團法人酵母社會關懷協進會」正式成立,它不僅僅提供服務給相同信仰的服務使用者,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皆是服務的對象,該組織追求的是一種社會公益的精神。
本論文運用參與觀察、深入訪談與資料收集等研究方法,針對吾樂之緣聖母天主堂為何從宗教組織轉型為以信仰為基礎之組織?並如何與地方事務結合在社區工作中扮演何種角色?社團法人台南市酵母社會關懷協進會為何提供社會服務?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提供哪些社會服務?對於被服務人有什麼幫助?而被服務人對於該協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為何?對於在提供社會服務時所遭遇的限制如何因應等研究問題進行田調訪查,獲得以下結論:
一、酵母社會關懷協進會所提供之社會服務,朝向「宗教」與「服務」專業結合之發展取向。
二、酵母社會關懷協進會採用地方制的運作模式,使得這個協會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此社會服務儼然成為這個社區不可缺少的力量,從課後輔導、溫馨接送、擴展到家庭關懷、公益活動,更連結社區資源推動社會服務。
三、這種以信仰為出發的宗教性質的服務團體,其目的之一在於將受助人吸收成為教徒。雖然創辦人李若望神父表示,一個有「改變」的人比領洗成為天主教更為重要,但不可否認,因為協會提供的社會服務過程而使得更多人認識了天主教信仰,間接地也促進達成傳教的工作。
四、李若望神父曾提到建立自我服務品牌的概念。因非營利組織各方面資源都相當有限,所以必須先瞭解其社區需求,選擇自己可著力的服務目標,那麼對於服務對象的需求就更加明確,也就能掌握協會的使命。此協會現在也正朝此目標邁進,期望能盡早獲取社區、服務使用者、甚至是政府的認同。
一、中文書目
Herve, Carrier, S.J.
1992 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李鵬燕譯。台北:光啟文化。
Huston, Smith
1998人的宗教,劉安雲譯。台北:土緒文化。
Macarov, D.
2000 社會福利:結構與措施,官有垣譯。台北:雙葉書廊。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2003 儲蓄互助社手冊。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暨台灣明愛會
2000 天主教社會服務機構手冊。台北:天主教台灣明愛會。
2002台灣明愛會簡介。台北:天主教台灣明愛會
王秀美
2006 當代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理論與實踐。中國:上海三聯。
王仕圖、李宜興、官有垣
2009 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順民
1991 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長老教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其相關議題論述-以當代台灣地區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1997 台灣地區宗教福利服務之蛻變-兼論若干個案的歷史考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 宗教福利。台北:亞太。
2000 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9期。
2001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紅葉文化。
王文瑛
2001 社區發展季刊95期-天主教的社會救助政策。
江傳德 編
1992 天主教在台灣。高雄:善導週刊社。
白正龍
1993 天主教社會思想之探討。台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
狄明德
1999 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2期-社會關懷與宗教對話。
李玲玲
1994 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台北:內政部。
李秀娟
2004 基督教會組織中的女性領導與溝通。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純櫻
2002 宗教組織領導者領導風格之策略性比較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朝賢
2008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吳寧遠
2000 非營利組織法令與宗教組織法令,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南華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吳佳霖
2005 非營利組織募款策略之比較研究。佛光山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彼得‧杜拉克
2004 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台北:遠流。
林本炫
1995 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林淑馨
2008 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官有垣
1996 台灣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競爭關係:以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1977-1985。空大行政學報第5期。
官有垣、邱瑜瑾
2000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孫燁、劉奕宏
2008 以信仰為基礎非營利組織之探討:美國與台灣經驗。北京市:時事。
夏俊輝
1997 宗教服務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雄
199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發展。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菁敏
2007 宗教組織變遷之研究—以台灣長老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為例。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雄
1996 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唐山。
1998 志業主義、自願主義、專業主義與管理-從宗教慈善到非營利事業。刊於宗教與非營利事業,鄭志明編。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張翹林、黃正雄
1994 基督教與社會服務-全人關懷。刊於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鍾福山編。內政部。
張英陣
1995 第三部門與社會福利政策分析。刊於社區發展季刊,70期。
2000 天主教在台灣的社會服務。刊於社區發展季刊,89期。
2002 宗教組織的使命與社區服務。東海宗教研究所論文集。
2006 宗教型組織與社會資本。暨南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討會。
張培新
2000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之全國性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2004 台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2004 天主教在台灣社會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台灣文獻,第55卷1期。
張春申
1995 教會的使命與福傳:梵二之後三十年間的思想發展。台北:光啟。
陳育瑮
2009 信仰與服務:社區型宗教組織與社會服務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宗元
2007 教會在社區中的角色宣教實踐—以東寧教會為例。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陳振貴
1999 台灣福傳五十年:回顧與前瞻。天主教博愛會刊,第2期。
梅冬祺
1994 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內政部。
陸婉蘋
2006 台灣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探討-以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
1989 天主教的社會思想。台北:輔仁大學。
黃泉興
1992 台灣儲蓄互助社發展之研究。基層金融,第25期。
董國光
2002 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運用-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寧
2002 當神聖和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佛教教團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
蔡欣達
2006 台灣天主教會社會服務發展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維瑄
1991 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讚源
2000 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黎凡瑄
2009 宗教團體的公民性與公共參與—以台北靈糧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官有垣、陸婉蘋
2009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台北:巨流。
謝華生
1991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台北:安道社會學社。
鍾燕菁
2005 天主教在花蓮地區的福利服務發展與轉折—以聖瑪爾大女修會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瞿海源
2003 宗教。台北:巨流。
羅光
1985 天主教教義。台北:輔仁大學。
二、西文書目
Homer, L.
2004 “Organizing and Funding Non-Worship Activities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paper presented at Religion and the Rule of Law:Comprative Approaches to Regulating Religion and Belif,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 Beijing, China,18-19, October 4.
Maton, K. I., and Pargament, K. I.
1991, “Toward the Promised Land: Prospects for Religion, Prevention, and Promotion.”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 10, 1-7.
Monsma, S. V.
2002, Working faith: How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provide welfare to work service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Vidal, A. C. and Freiberg S. etc.
2001,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Press.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u Organization. New You: Prentice Hall Press.
Working Group on Human Need and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
2003, Harnessing Civic and Faith-Based Power to Fight Poverty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