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定原 |
---|---|
論文名稱: |
賴碧霞《趙五娘琵琶記》之研究-----從客家說唱到單口廣播客家戲 Research on “Zhao Wu Niang Pi Pa Ji” Compiled by Lai Bixia -------Form Hakka Chinese Narrative to single-port Hakka Opera of broadcast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賴碧霞 、趙五娘琵琶記 、客家說唱 、單口廣播客家戲 |
外文關鍵詞: | Lai Bixia, Zhao Wu Niang Pi Pa Ji, Hakka Narrative, single-port Hakka Opera of broadcas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作發想與實際成品,理想狀況是相互一致,但有時因為外在條件因素的轉變,造成了些許的差異。
賴碧霞《趙五娘琵琶記》以創作「客家說唱」為發想。過程中,應用自身所學之客家歌謠、觀摩學習之閩南曲調與當時代的大眾流行歌曲,最後營造出來的作品,除了「客家說唱」的韻味,同時也有著濃厚客家戲的氣味。
與客家戲不同的是,透過廣播的放送,減少了「做」、「打」的身段演出。而如此演出媒介、方式的改變,成為另一種新的型式,應稱「廣播客家戲」。
從頭至尾,一人分飾多角,更應稱為「單口廣播客家戲」。
本文從分析作品文本、曲調使用、配樂運用三方面出發分析,試圖從中找尋出作品真正的定位。
The creative ideas often match the products , but they changes a little because of external factors. Lai Bixi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Lai”)compiled “Zhao Wu Niang Pi Pa Ji”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 Pi Pa Ji”)by tooking “Hakka Narrative” as the creative source.
In the compiling process, Lai used ideas of Hakka songs, Holo songs and popular musics in Taiwan in that period to finish “Pi Pa Ji”, so we can get deep feelings not only of “Hakka Narrative” but also of “Hakka Opera” while appreciating it.
The differences from“Pi Pa Ji” to “Hakka Opera” are they didn’t have body languages “Zuo” and “Da” when broadcast on the radio, Such changes on broadcasting media and playing style borned a new performance type, we can say it : “Hakka Opera of broadcast”.
Further, there was only one player acted all the roles In a Opera show, so it could be called “Single-Port Hakka Opera of broadcast” better.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set “Hakka Opera of broadcast” a proper position by three ways: scripts, tunes’ using and background music.
一、專書
于洪海著(1985)《廣播原理與製作》臺北市:三民。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著(1986)《民族音樂概論》臺北市:丹青圖書。
王友蘭作(2005)《陳冠華的吹拉彈唱》宜蘭:傳藝中心。
王鼎定總編輯(1992)《認識國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朱裕宏著(1972)《廣播實務》臺北市:幼獅。
呂鈺秀著(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呂鈺秀著(2009)《音樂學探索:臺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臺北市:五南。
林二、簡上仁合編(1984)《臺灣民俗歌謠》臺北市:眾文。
林鶴宜著(2003)《臺灣戲劇史》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邱彥貴、吳中杰作(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
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合作出版。
徐進堯、謝一如作(2002)《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徐麗紗著(1991)《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市:學藝出版社。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2003)《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
高明原作;楊振良導讀(1987)《琵琶記》臺北市:金楓出版。
高明原著、何開發等編寫(1992)《中國十大悲劇(二)琵琶記》臺北市:桂冠。
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注(1998)《琵琶記》臺北:里仁。
高明著(1980)《琵琶記》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高明著、俞為民校注(1994)《琵琶記》臺北市:華正書局。
高明撰 王雲五主編(1978)《琵琶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
高明撰(1976)《琵琶記》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再版。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主編(1994)《戲劇故事(一)》臺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主編(1996a)《國劇概論(下)》臺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主編(1996b)《劇本研讀(三)》臺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張炫文著(1982)《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
張棣華撰(1964)《琵琶記考述》臺北市:中正書局。
許常惠著(1992)《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陳江龍著(2004)《廣播在臺灣發展史》臺灣嘉義:陳江龍出版。
陳怡君編著(2007)《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與她的客家民歌天地》桃園市:桃縣文化局。
陳奕愷編撰(2010)《唸歌仔走江湖:楊秀卿的遊唱人生》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著(2002)《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市:晨星。
曾永義著(1991)《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市:中正。
曾逸昌著(2008)《客家總論》臺北市:曾逸昌。
馮翊綱文‧圖(2000)《相聲世界走透透》臺北市:幼獅。
黃心穎著(1998)《臺灣的客家戲》臺北市:臺灣書店。
楊佈光著(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中市:晨星。
楊寶蓮作(2006)《臺灣客語說唱》新竹縣:文化局。
萬山雲主編(1983)《讀歌小語─河畔好歌三百首》高雄市:河畔出版社。
蔡孟珍著(1995)《琵琶記的表演藝術》臺北市:里仁。
蔡孟珍著(2001)《琵琶記的表演藝術》臺北市:臺灣學生,增訂版。
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撰文(2004)《陳慶松:客家八音金字招牌》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出版;臺北市:時報文化發行。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合著(2010)《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鄭榮興口述;黃以明文字整理(2011)《客家戲的榮興》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鄭榮興著(2001)《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鄭榮興著(2004)《臺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
鄭榮興總編(1999a)《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 田野日誌》苗栗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鄭榮興總編(1999b)《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 論述稿》苗栗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賴碧霞著(1983)《臺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臺北市:百科。
賴碧霞編著(1993)《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簡上仁著(1992)《臺灣民謠》臺北市:眾文圖書。
蘇秀婷著(2005)《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臺北市:文津。
黨中行著(1954)《廣播大戲考》臺北市:新陸。
二、期刊論文
(一)期刊
王振義(1988)〈歌仔調的「樂合詩」歌唱傳統與特質初探〉《民俗曲藝 第54期》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竹碧華(1998)〈臺灣北部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復興崗學報 第六十三期》政治作戰學校。
周以謙(2004)〈【七字調】調式理論與實踐〉《臺灣戲專學刊 第九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林江山(2003)〈歌仔戲七字仔與賣藥仔江湖調的關係〉《臺灣戲專學刊 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張炫文(1988)〈「七字調」在臺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民俗曲藝 第54期》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麥楨琴(2004)〈客家說唱藝人蘇萬松之唱腔音樂──從有聲資料中的一段解讀〉《臺灣戲專學刊 第九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二)論文
吳川鈴(2011)《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進堯(2005)《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臺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穎(1997)《臺灣客家戲劇現況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天嘉(2007)《1960年代黃梅調音樂研究—以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寶蓮作(2004)《臺灣客語說唱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劉泳鴛(2008)《饒平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謝一如(1997)《臺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三腳採茶戲到客家大戲》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駿楠(2008)《臺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三、網站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2/09/10
http://www.hakka.gov.tw/
客家世界網 2012/12/10
http://www.hakkaworld.com.tw
臺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2012/12/13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維基百科 2012/12/17
http://zh.wikipedia.org
臺灣客家傳統音樂網 2012/12/19
http://taiwan.ihakka.net/music.htm
客家音樂戲劇人才資料庫 2013/05/31
http://musicdrama.hakka.gov.tw/Default.aspx
四、影音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4)《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縣:文化局臺灣戲劇館。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6)《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賴碧霞編唱(2006)《臺灣客家說唱 忠孝節義 趙五娘琵琶記》中壢: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