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詩璇
Shih Hsuan Huang
論文名稱: 黃詩璇水墨創作解析-內在心象之探討
Interpretation of Huang Shih-Hsuan’s Ink Painting Creation-Studies on the Internal Image
指導教授: 蔡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心象空間
外文關鍵詞: Image, Spa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創作理念將定位在「內在心象之探討」,透過抽象藝術風格的探討所發展的直覺創作觀、經由創作理論基礎的分析與專家的檢視,進行水墨繪畫元素的簡化與轉變,同時由東方哲學思想的體悟得到理念上的提昇,使外在現實空間與內在心靈空間能得以連結,創作與生活得以整合。
    本創作研究目的有三:(一)透過藝術來了解外在現實空間與內在心靈空間。(二)從心靈出發,進而探索視覺藝術中自我內在之心象,解析個人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創作的精神內涵,回歸對生命的探討。(三)建構個人未來之創作方向。
    本研究方法將採行:一、理論研究法;二、比較研究法;三、實驗研究法。
    在本創作研究中,試圖經由東西方繪畫本質的探討,以水墨特有的繪畫元素表現內在心象與內在精神特質。
    本論文的架構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探討東西方繪畫本質的抽象形式、現代水墨之精神與風格。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之探討。
    第四章 作品詮釋:解析每幅作品的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以及表現技法與媒材。
    第五章 結論:最後針對研究的結果,提出個人未來發展方向之期許。
    關鍵詞:「心象」、「空間」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of Huang Shih-Hsuan’s Ink Painting Creation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Imag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ic production will be positioned to be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image.” The change and simplification of ink painting elements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probe of abstract artistic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intuitive creation view,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view of experts. At the same time I integrate artistic production with life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conceptual elevation of Oriental philosophy facets to make the external real space and the internal spiritual space link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has three: a) Understand the external real space and the internal spiritual space through the art; b) Set out from the soul, then to investigate the vision art in the internal image of myself, analyze the manifestation of personal art and the spirit meaning of the creations, return to return the study to the life; c) Construct personal future of creations direction.
    I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 the theories research method, b)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d c)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In this artistic production, I try to express the internal image and the inner spiritual qualities with the special painting element of ink through the exploring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painting essence.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re briefly arrange as follows:
    Chapter 1: The preface include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individual creates studied, the range and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 and noun interpretation.
    Chapter 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tudying the abstract forms of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painting essence, the spirit and style of modern ink painting.
    Chapter 3: Discussion of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artistic production.
    Chapter 4: The interpretation on works. Analyzing the display content,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display skill and technique and media material.
    Chapter 5: Conclusion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propose the expected directions of the personal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Image,Spac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3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7   第一節 東方哲學的抽象形式............7   第二節 西方抽象表現畫探討...........13   第三節 現代水墨藝術之探討...........19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創作實踐...............26   第一節 創作理念.....................26     一、東方哲學思想的昇華..........26     二、西方現代繪畫的啟發..........29     三、現代水墨藝術的遇合..........38     四、生長環境與學習背景..........42   第二節 創作實踐.....................44     一、內容題材的選擇..............45     二、形式構成的探討..............46     三、材質媒介的運用..............48     四、表現技法的試探..............50 第四章 作品詮釋.........................52   第一節 我的女神圖像.................52   第二節 內在心靈探索.................81 第五章 結論.............................99   第一節 創作心得說明.................99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00 參考書目...............................102 附圖目次 頁次 圖2.2.1:康定斯基,黑色線條(局部),1913,布面油畫,130 × 131厘米,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纽约.................14 圖2.2.2:帕洛克,淡紫的霧,1950,琺瑯、油彩、畫布,221 × 300 cm,華盛頓國家畫廊收藏..............................17 圖3.1.1:黃詩璇,心象2,1995,炭筆紙本,56 x 39 cm......31 圖3.1.2:黃詩璇,心象3,1995,炭筆紙本,56 x 39 cm......31 圖3.1.3:黃詩璇,心象8,1998,水墨紙本,136 x 70 cm.....34 圖3.1.4:黃詩璇,心象6,1996,綜合媒材,113 x 78 cm,私人收藏......................................................36 圖3.1.5:黃詩璇,無題1997,1997,綜合媒材,120 x 70 cm,私人收藏....................................................37 圖3.1.6:黃詩璇,深入山林,水墨紙本,125 x 65 cm,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台北..........................................38 圖4.1.1:黃詩璇,生命意義何在?,2003,水墨設色、韓國皮紙、金箔、壓克力顏料,100 cm × 66 cm........................56 圖4.1.2:黃詩璇,幻影,2003,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136 cm × 70 cm,私人收藏................................58 圖4.1.3:黃詩璇,般若智慧,2003,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133 cm × 70 cm,私人收藏............................60 圖4.1.4:黃詩璇,萬法唯心,2003,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133 cm × 70 cm,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台北............62 圖4.1.5:黃詩璇,我到底在那裡?2003,水墨設色、宣紙,70 cm × 35 cm.................................................64 圖4.1.6:黃詩璇,緣散即空,2003,水墨設色、宣紙,70 cm × 35 cm......................................................66 圖4.1.7:黃詩璇,悟, 2003,水墨設色、宣紙,70 cm × 70 cm,私人收藏................................................68 圖4.1.8:黃詩璇,,石獅的回憶,2003,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70 cm × 70cm......................................70 圖4.1.9:黃詩璇,原始的呼喚,2003,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34cm × 23cm.........................................72 圖4.1.10:黃詩璇,觀照,2004,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白蠟燭、香蕉水,133 cm × 70 cm............................74 圖4.1.11:黃詩璇,虛幻人生,2005,水墨設色、宣紙,133 cm × 70cm....................................................76 圖4.1.12:黃詩璇,定,2005,水墨、宣紙,68 cm × 68 cm...78 圖4.1.13:黃詩璇,空,2005,水墨、宣紙, 70 cm × 70 cm..80 圖4.2.1:黃詩璇,拓印山水,2003,水墨設色、宣紙, 70 cm × 35 cm...................................................83 圖4.2.2:黃詩璇,窗外山水,2004,水墨、宣紙, 133 cm × 70 cm......................................................84 圖4.2.3:黃詩璇,心象16,2003,水墨、宣紙, 68 cm × 33 cm......................................................86 圖4.2.4:黃詩璇,心象20,2004,水墨設色、宣紙、壓克力顏料,100 cm×70 cm............................................88 圖4.2.5:黃詩璇,心象2005-1,2005,水墨、宣紙,30 cm × 25 cm(×12).................................................89 圖4.2.6:黃詩璇,心象2005-2,2005,水墨、宣紙,120 cm × 70cm....................................................90 圖4.2.7:黃詩璇,心象2005-6,2005,水墨、宣紙、透明漆,133cm × 70cm............................................91 圖4.2.8:黃詩璇,心象2005-8,2005,水墨、宣紙、透明漆,133 cm × 70cm...............................................92 圖4.2.9:黃詩璇,心象2005-9,2005,水墨、宣紙,133 cm × 70cm....................................................93 圖4.2.10:黃詩璇,心象2005-16,2005,水墨、宣紙,133cm × 70cm....................................................94 圖4.2.11:黃詩璇,心象2005-18,2005,水墨、宣紙,70 cm × 68cm....................................................96 圖4.2.12:黃詩璇,心象2005-20,2005,水墨、宣紙,100cm × 70cm....................................................98

    參考書目
    一、書籍
    劉思量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吳怡著,《禪與老莊》,台北市:三民,1992。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1996。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2001。
    朱榮智著,《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明文書局,1992。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1988。
    江亦麗、羅照輝譯,拉德米拉•莫阿卡寧(Radmila Moacanin)原著,《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台灣初版),譯自:Jung’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ism,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
    鈴木大拙等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臺北市:天華,1979初版。
    張育英著,《禪與藝術》,台北市:揚智文化,1994。
    黃麗絹譯,Anna Moszynska著,《抽象藝術》,台北市:遠流,1999。
    吳瑪俐譯,康丁斯基著(1910),《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1985。
    黃文叡著,《現代藝術啟示錄》, 台北市:藝術家,2002。
    姚宏翔等譯,埃倫.H.約翰遜編,《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何恭上著,《近代西洋繪畫》,藝術圖書公司,台北,1994。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臺北縣土城市: 頂淵文化, 2001。
    潘天壽著,《潘天壽談藝衛》,台北,丹青藝術叢書,1981。
    謝東山著,《藝術概論》,偉華書局出版,台北,2001。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市:雄獅,1999。
    王嘉溢譯,羅洛•梅(Rollo May)著,《創造的勇氣》,台北市:現大出版公司,1976。
    陸蓉之著,《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
    劉其偉著,《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市:雄獅,1991。
    余珊珊譯,Herschel B.Chipp著,《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1995。
    劉其偉著,《藝術人類學》,台北市:雄獅,2002 。
    史作檉著,《林布蘭藝術之哲學內涵》,台北市:博學,1981。
    張安治著,《墨海精神》,台北市,東大,1995。
    汪聞賓著,《繪事發微-汪聞賓國畫創作理念自述1990-1995》,台北:三采,1996.1。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2001。
    葉維廉著,《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台北:東大圖書,民75。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1993。
    劉國松著,《臨摹、寫生、創造》,台北:文星書店,民55。
    吳瑪俐譯,康丁斯基原著,《藝術與藝術家論》,原著:Essays uber Kunstler,台北市:藝術家,1998。
    李長俊譯,安海姆(R. Arnheim)原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譯自: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5.7。
    蔡友著,《自在耕耘--蔡友作品解析》,台北:設計家雜誌社,1996.4。
    謝鴻均著,《陰性.酷語》,行政院文建會,2003。

    二、 期刊

    何秀煌著,〈概念與心象──心靈事物的哲學研究之一〉,收入氏著《哲學智慧的尋求》,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1.4。
    劉驍純撰 ,〈對現代水墨畫的回顧與思考〉,錄自《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頁358。
    黃光男著,〈現代水墨畫類型析論〉,收錄《臺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臺北,史博館,1999,頁61。
    李振明著,〈變與不變之間一台灣彩墨發展的變因探討〉,引自台灣師大主辦「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6。
    魯宏撰,〈蛻變中的突破--中國實驗水墨畫〉,《傾向:文學人文季刊,世紀末的顛覆:中國、台灣、香港及海外現代藝術專輯》,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88.12卷,頁216-226。
    管執中著,〈試論現代水墨畫的源頭和流向〉,《中國現代繪畫發展素描》,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40。
    李鑄晉著,〈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載自《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頁13。
    劉豐榮著,〈康丁斯基抽象藝術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十五期抽印本, 1985。
    史作檉著,〈看的方法──史作檉談李德與現代繪畫〉,文明探索叢刊第4卷, 1996。
    楊欽智著,〈徐悲鴻「中國繪畫改良論」之析探〉,《造形藝術學刊》,民92.06 頁209-228。
    沈揆一撰,〈水墨的發展趨勢與前景〉,錄自《二十一世紀視覺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
    葉維廉著,《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台北:東大圖書,民75,頁276。
    簡瑛瑛著,〈女性心靈、儀典、與藝術表現〉,《意向與美學》,1998,頁56-61。
    薛保瑕著,〈台灣當代女性抽象畫之創造性與關鍵性的研究〉,《現代美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期:78,頁12-30。
    邢光祖著,〈禪與詩畫--中國美學之一章〉,《華岡佛學學報》,第一期,頁1-66。
    布林柯著(Helmut Brinker),〈禪宗繪畫與書法美學〉,《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頁209-251。

    三、學位論文

    洪莆日美著,《現代水墨畫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1992。
    李憶含著,《人文的關懷─思源•古風•映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1998。
    黃靖月著,《女性意象繪畫創作》,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2。
    邱瓊暖著,《身心流轉與生命自由之追求》,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2004。

    四、網路資料

    冯丹丹著,〈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北大工作室
    <http://cn.cl2000.com/history/beida/zpsx/zpsx01.shtml>(2006.1)
    千夜美術,〈抽象表現主義的產生〉,千夜美術網,
    <http://art.1001n.com.cn/info/more.asp?kind=16>(2006.1)
    高千惠著,〈在精神的彼岸--抽象藝術在台灣〉,
    <http://issue.udn.com/CULTURE/VISIONS/abstract.htm>。(2006.1)
    〈劉國松現代水墨畫美學研究〉
    <http://www.mtps.kh.edu.tw/class/tea99/small/lbeauty.html>(2006.1)。
    南懷瑾著,〈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佛網,
    <http://www.buddhanet.idv.tw/bbs2/board4/see.asp?oneid=
    4208&passed=&upd=9&sql1=>(2005.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