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傳地
Wu, Chuan-Di.
論文名稱: 社區組織與村里權力關係之探討: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THE POWER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VILLAGE BASED ON HSINFONG TWONSHIP IN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林世昌
Lin, Eric S.
口試委員: 余朝恩
Yu, Chao-En
周瑞賢
Chou, Jui-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公共政策與管理
Master Program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
中文關鍵詞: 村里權力關係社區發展
外文關鍵詞: power relationship of village, community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制度在我國由來已久,社區發展協會的期許亦是希望藉由公部門資源的注入,協助在地居民的動力覺醒,達到由下而上的改變模式;而村里制度是希望藉由村里長制度配合公部門資源與政策,達到政令宣導或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目的。雖然期許能以不同模式推展、改善居民的生活,但在台灣地方政治生態上,大多數社區的地理範圍幾乎與村里重疊。在近年來政治快速變遷下,各政黨、派系因選舉動員而競爭激烈,「社區組織」亦漸漸成為政治人物所關注、介入的目標,這也使得社區發展協會亦逐漸帶有政治角色的成分存在。正因為如此,社區發展協會之角色、功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扭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在許多層面,也常出現與村里長相互抗衡的局面,儼然成為地方上兩個不同的派系動員網絡。在基層的政經資源網絡上的分配利用,亦產生諸多影響。
    本文便試圖以標準化的問卷與開放式的訪談。針對新竹縣新豐鄉自83年起至今的村長與理事長為對象,加以解析社區組織與村里活絡的關鍵因素為何,從背景變項方面進入了解。再深入探討不同組織間合作、衝突的脈絡現象,並輔以訪談資料加以驗證。最後,討論組織間面臨的困境為何,文末試圖就本文探討的問題給予建議。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or analyzing the key factors of activ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village activities.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supplementing with interviews with each Village Chiefs and Directors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 Xinfeng Township served from 1994 in Hsinchu County. Associa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system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Taiwan. As observed, Directors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often appear to compete with village systems while playing different factions at the same network of local management service. That also results impact on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ublic economic resources. However, the main objective should facilitate residents’ awareness, a change of public resources from bottom-up that can improve the living and environment of local people.

    本文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二章、村里制度與社區發展協會的脈絡回顧 3 第一節 重要名詞釋義 3 第二節 歷史脈絡回溯村里和社區發展 4 第三節 村里制度的脈絡回溯 5 第四節 社區發展的脈絡演變 6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說 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8 第四章、資料介紹與敘述統計 11 第一節 問卷與訪談資料 11 第二節 敘述統計分析 12 第五章、實證結果與分析 14 第一節 受訪者個人背景變項對組織自評意象影響之分析 14 第二節 受訪者個人背景變項對組織自評意象影響之分析 17 第三節 屆次與其他組織合作情形關聯性分析 17 第四節 區域重疊與組織間衝突調查上之關聯分析 19 第五節 組織困境分析探討 20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22 參考文獻 24 圖目錄: 圖一:研究架構圖 26 圖二:新豐鄉位置圖 26 圖二:新豐鄉行政區域圖 27 表目錄: 表 1:受訪者基本資料調查分佈表 28 表 2:組織自評意象分析摘要表 29 表3:不同性別在組織自評意象調查分數上的平均數 29 表4:不同教育程度在組織自評意象調查分數上的平均數 29 表5:個別教育程度的組織自評意象調查分數百分比比例 30 表6:不同職務別在組織自評意象調查分數上的平均數 30 表7:不同職務別在組織自評意象調查分數百分比比例 30 表8:屆次與其他組織合作情形關聯性分析 31 表9:組織衝突調查百分比 31

    黃源致 (2001)。 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通、林繼文 (1998)。「臺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台北:月旦。
    朱柔若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蔡保田 (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出版社。
    黃光雄編、簡茂發編 (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美華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Babbie, Earl 著)。台北:時英出版社。
    徐震 (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8: 31-43。
    張鴻鈞 ( 1969)。〈社區發展〉。收錄於谷正綱編,《張鴻鈞先生社會發展言論彙編》。頁59-67。
    王培勲 (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 44-59。
    莫藜藜 (2004)。〈張鴻鈞先生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 42-51。
    林萬億 (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1998)。《台灣省村里組織功能》
    基隆市政府市志行政篇 (2001)
    王啟東 (2003)。台灣地區村里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卓達銘 (2005)。村里長職務定位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王業立 (2006)。《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