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智杰 Huang, Zhi-Jie |
---|---|
論文名稱: |
國內男子羽球單打選手周天成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 A Study of Notational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on Performances of Men’s Singles Badminton Player Taking Chou Tien Chen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林貴福
Lin, Kuei-F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6 |
中文關鍵詞: | 技術模式 、擊球效果 |
外文關鍵詞: | Technique Model, Effects of the Strok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標記分析的定義是將整個比賽過程予以標記來進行分析,標記分析內容包含有時間因素(比賽的節奏、運動與休息時間比)、空間因素(球員的位置、擊球落點)、技術型態使用的頻率、得失分的型態與戰術的應用等。目的:運用標記分析法了解羽球單打選手周天成競賽表現的擊球習性。方法:蒐集2014年周天成所參加國際賽場次,共計8場21局,並將羽球競賽過程的擊球落點、擊球落點、攻擊技術、防守技術及發球落點等控制與場地重要因子,予以標記觀察,所得資料以次數百分比進行描述統計。結果:(一)發球落點以前場中線一區發球次數為最多。(二)擊球落點以中場區為最高。(三)攻擊技術以後場正手切、殺球、前場以正、反手放球、中場以正手抽球、反手攔截球;防守技術以後場長球、前場挑球及中場擋網球,使用比例為高。(四)一般表現在擊球效果中為最高。結論:運用標記分析發現周天成以發短球取得更多的主動,擊球落點以中場區的成功率較高,攻防擊球技術則以下壓、拉吊球為主。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competition performances of men’s singles badminton player, Chou Tien Chen by notational analysis. Method: Collecting of the tim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2014 that Chou attended, there were totally eight games, twenty-one matches. Attack and defense skills about control and court were tested through percentage of statistics. Results: 1. The place of falling points that Chou serves took the most percentage of 59.9% with the service times of the first area before the midcourt line. 2. The effective falling points that Chou made in the winning game were almost on midcourt area. 3. The differences that Chou used skills for attack in winning games were forehand smashes and forehand chops in backcourt, forehand and backhand drop shots in forecourt, forehand drives and backhand interceptions in the midcourt area;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use of the defense skills were forehand and backhand clears in backcourt, forehand and backhand lobs in forecourt, forehand and backhand blocks in midcourt. 4.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hitting effects Chou made in winning games is 66%.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use notational analysis, Chou Tien Chen serves shorts to get more active rights. The more percentage of success is the falling point of hitting. The skills of attack and defense are mainly drives and long drops.
王志全、吳昶潤、張家銘(2007)。國內優秀羽球男子單打比賽時間結構與擊球拍數分析--以2006全國第二次羽球排名賽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2(1),56-67。
江文榜(2011)。用於棒球情蒐報告產生之運動資訊分析與管理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呂芳陽、盧正崇(2005)。羽球單打戰術與專項體能訓練結合之分析。大專體育,76,14-18。
李森(2005)。中國羽毛球男雙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的比較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6),84-86。
肖杰(2003)。羽毛球實戰技巧。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東昀錡(2008)。女子快速壘球競賽情蒐技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子淳(2008)。國家級與國際級男子羽球單打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政翰(2011)。2010年中華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選手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益民(2008)。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靜宜(2010)。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張寧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台東大體育學報,12,27-46。
林靜宜(2010)。世界排名第一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張寧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凃凱傑(2006)。世界級男單羽球選手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之探討。成大體大,39(4),41-51。
凃凱傑(2008)。世界級男子單打羽球選手林丹競賽模式與技術型態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柳融迪、陳毅桓、林品緯、劉有德(2011)。化繁為簡--羽球男單比賽的技術型態比較。台東大學體育學報,15,41-51。
洪文藝(1997)。羽球運動中的撲球動作淺析。台灣省學校體育,7(4),46-49。
紀世清(2002)。羽球運動教學內容技術分析表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47-62。
紀世清、王家閔、姚漢禱(2011)。羽球混合雙打比賽擊球技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23,1-14。
徐育鈴、楊育寧(2008)。羽球女子單打新賽制戰術之淺析。台中學院體育,5,150-155。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1。
涂國誠(2008)。羽球新規則對雙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運動科學訓練,40(3),129-141。
涂國誠(2008)。羽球雙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2,45-54。
涂凱傑(2008)。世界級男子單打羽球選手林丹競賽模式與技術型態之標記分析。台大體育學報,11,31-50。
馬驍、王海濱(2008)。新賽制下穩定性在羽毛球單打中的重要性。少年體育訓練,6,65。
張世忠(2009)。200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混合雙打前三拍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厥煒、楊清瓏(2007)。一個視覺化動作比對分析系統之設計開發與應用。運動教練科學,9,91-100。
張智傑、洪聰敏(2007)。運動情報的搜集與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5(6),40-44。
張榮峯(2008)。男子羽球單打選手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之研究--以96年全國運動會男子單打前八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輝、戴金彪、史芙英、劉雅玲(2007)。隔網對抗(持拍類)項目技術特徵。上海體育學報,31(4),65-69。
許維茜(2007)。國家級與國際級女子羽球單打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許樹淵(1998)。重視亞運會資訊的管理。大專體育,40,22-22。
陳俊汕(1990)。羽球雙打發球及接球的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49,140-147。
陳建寧(1998)。試談如何提高推球質量。體育科技,19(3),18-19。
陳毅桓(2012)。戰術?!戰略?!化繁為簡--量化羽球單打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世忠(2006)。男子羽球雙打擊球動作技術分析--以2005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前八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品靜、陳優華(2009)。橄欖球運動教練資料的蒐集與訓練執行。運動傳播學刊,2,14-23。
黃晉揚、黃俊清(2000)。運動技術分析資料收集方式的探討。大專體育,49,89-94。
溫卓謀、林清和、林澤民、黃清裕、吳柏叡(2006)。國家級與國際級羽球男子雙打競賽勝負評估預測模式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4,11-20。
葉雅正、李香枝(2004)。奧運奪金策略探討。大專體育,75,1-9。
潘光敏(1999)。199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比較研究。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61-378。
潘莉(2004)。談羽毛球女子雙打項目的扣殺與封網。南京體育學學報,3(1),54-55。
鄭元龍、陳五洲(2006)。博奕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35-45。
鄭賀珍、陳盛彬、林國欽、黃全成(2012)。羽球雙打前三拍擊球戰術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230-235。
鄭寶君(1996)。王蓮香的基本球路及打法。上海體育學院學報,S1,4-5。
盧正崇、張登聰、吳麗娟(2004)。現代羽球單打戰術解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39-247。
盧正崇、黃奕仁(2008)。羽球雙打前三拍技術之淺析。大專體育,95,25-29。
蕭博仁(2004)。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後場正拍擊球球路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博仁(2004)。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後場正拍擊球球路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毓瑾(2007)。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前四拍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志明(2010)。世界頂尖羽球男單選手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以李宗偉、林丹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體育署2013/12/29我國參加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代表隊參賽成績表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612&ctNode=730&mp=11
中華羽球協會(2015年03月11日)我國選手參加國際賽各站成績2015/03/11,取自:http://www.ctb.org.tw/product/40/2009
中華羽球協會(2015年03月11日)。我國選手參加國際賽各站成績2015/03/11,取自:http://www.ctb.org.tw/product/40/2014
BWF世界排名榜(2015年2月18日)。2015/02/24,取自:http://www.bwfbadminton.org/page.aspx?id=14955
中央社即時新聞網(2015年3月31日)。2015/03/31,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spt/201410265017-1.aspx
Fullerton, H. S. (1912).The inside game: The science of baseball。The American Magazine,LXX,2-13。
Messersmith, L. L. & Bucher, C. C. (1939). The distance traversed by Big Ten Basketball Players. Research Quarterly, 10(1), 61-62.
Downey, J. C. (1973). The singles game. London: E, P. Publications.
Hong , Y.,&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 s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s in competition-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Hughes, M., & Franks, I. M. (2004). Notational analysis of sport-systems for better coaching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Siedentop, D. (1983).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A: May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