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小芳
HUANG,HSIAO-FANG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ersonality Traits,
指導教授: 古明峰博士
GMF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外文關鍵詞: Devia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當前國中學生的偏差行為現況;比較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在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差異情形,以及各變項之間的差異關係;分析性格特質、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新竹市六所國中46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生在「性格特質」中以「和善性」得分較高;在「同儕關係」中以「有適當社會技巧」得分較高;在偏差行為中以「反抗權威」及「虞犯行為」得分較高。
    二、不同性別在「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年級在「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國中學生性格特質與同儕關係有相關。
    五、國中學生性格特質與偏差行為有相關。
    六、國中學生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有相關。
    七、在預測力方面以「不當技巧」與「年級」對「偏差行為」具有28.9%預測力。

    關鍵字:性格特質、同儕關係、偏差行為。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ersonality Traits, Peer Relationship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 deviant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are differ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peer relationship, deviant behavior and other variable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traits and peer relations on deviant behavior.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and was conducted on a sample of 464 students from six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This study adop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ne-factor multi-variance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ed: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on agreeableness in personal traits, got higher on social skills in peer relation, and got higher on rebellion against authority and general delinquency in deviant behavior.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of personal traits, peer relationship, and deviant behavior.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of personal traits, peer rela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
    4. Personal traits and peer relation are correlated.
    5. Personal traits and deviant behavior are correlated.
    6. Peer rela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 are correlated.
    7. Inappropriate techniques and grade are provided 28.9% predictive power rate toward deviant behavior.

    Keywords: Personality Traits; Peer Relationship; Deviant Behavior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格特質之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同儕關係之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偏差行為之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4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的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的現況 4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的差異比較 45 第三節 國中學生的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係 53 第四節 國中學生性別、年級、學校型態、性格特質及同儕關係對整體偏差行為的預測情形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66 二、英文部分 73 附錄  青少年性格與生活經驗量表 76

    一、中文部份

    心理測驗 (王文中、陳承德譯) (2009)。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年)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南詔(2001)。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9。
    王淑女(1997)。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49-284。
    王淑女(1999)。青少年人格特質與其偏差、犯罪行為。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65-194。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理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咏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明晃(2006)。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父母為管教態度與其逃家行為之相關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15, 347-362。
    巫宜倫(2005)。國中學生衝動性格、刺激尋求、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武典(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69,2-4。
    吳武典(199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 25-490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事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35-54。
    吳治勳(2003)。青少年同儕關係評估及其特性之探討-以憂鬱傾向與壓力歷程特性為指標。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慧娟(2004)。國中學生社會比較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麗日(1986)。國中生人際問題之研究-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煌寶(2002)。國小教師社會態度、人格特質與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心怡(2001)。兒童違犯行為、衝動性格與認知管控功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正文(1987)。暴力少年犯的人格特質。台北:五南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玉慈(1998)。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
    周惠莉(2002)。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周震歐、趙碧華(1997)。台灣地區青少年犯罪行為推力與拉力因素之探討。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八十六年度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59-185。
    人格心理學(洪光遠、鄭慧玲譯) (1995)。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4年)
    洪淑媛(1998)。 北市平宅社區青少年家庭背景、疏離感與偏差行為的關連性之實驗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策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榮照、何東墀(1999)。兒童攻擊行為的認知與家庭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395-432。
    洪寶蓮(1992)。逃家行為的形成原因。諮商與輔導,84, 29~31。
    姚淑芬(1995)。少年逃家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正舜(2004)。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夏以玲(1999)。家庭暴力對少年暴力犯罪行為之影響。靜宜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孫旻儀、石文宜、王鍾和(2007)。學生背景及人格特質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51-72。
    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1995)。兒童、少年犯罪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199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台北:五南。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期刊,2,1-14。
    許春金(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隆興(1993)。國民中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麗鵑(2003)。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莊耀嘉(1996)。犯罪的心理成因:自我控制或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6(2),235-257,行政院國科會。
    莊耀嘉(1999)。國小學童性格結構及其在教育心理測量的意涵。第四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中國:杭州。
    莊耀嘉、李雯娣(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3(1),65-82。
    莊耀嘉(2002)。擇偶條件與性心理之性別差異:演化論的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4(1),75-93。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明輝(2000)。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慧如(2004)。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武天(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牧仁譯,Erwin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黃俊祥 (1999)。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德祥(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1990)。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技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87-116。
    黃德祥(1993)。社會技巧訓練在青少年群育教學與輔導上的應用。發表於群育教學與輔導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志和(2005)。五大性格特質之遺傳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程紋貞(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的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學校影響因素。中央研究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33-35。
    楊國樞(1988)。中國人對於人之性格的看法。台北:桂冠。
    楊慧萍(1998)。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2,135-165。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關係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雷庚玲、曾惠芳(1999) 。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爲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
    劉玲君 (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冠琪(2005)。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佳芬(199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松瑜 (2002)。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蔣乃辛(1989)。人際衝突處理風格之研究。私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東霖(2002)。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賴保禎(1995)。犯罪少年的親子關係之研究。空大生活科學學報,1,1-23。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重組歷程親子關係及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145-164。
    戴淑梅(2004)。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龍冠海(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56-159。
    顏映新(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基聰(1983)。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學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英文部分
    Asendorpf, J.B., & Wilpers. S.(1998). Personality effects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Joa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6), 1531-1544.
    Buss, A.H. (1996) Personality:Tempera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self. Needham Heights, Mass:Allyn & Bacon.
    Colarossi, L. G., & Eccles, J. S. (2003).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upport providers onf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 Research, 27(1), 19-30.
    Diane,S., & Jane, S.H. (1996). Positive affet, negative affec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ilty and Social Paychology, 71(4), 796-809.
    Dishion, T., French, D., & Patterson, G. (1997). The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D. Cicchetti & D. Cohen (Eds.), Manual of 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Ellickson, P. L., & McGuigan, K. A. (2000). Early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viol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Adolescent. Violence, 90, 566-572.
    Field, T., Diego, M., & Sanders, C. (2002). Adolescents’par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dolescence, 37, 121-130.
    Frick, P.J.(1998). Conduct Disorders. In T.H. Ollendick, & M. Hersen(Eds.), Hand book of child Psychopathology. (3reed.), 213-237. New York: Plenum.
    George, T.P., & Hartmann, D.P. (1996). Friendship network of unpopular,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7, 2301-2316。
    Hamalainen, M., & Pulkkinen, L. (1996). Aggressive and non-prosocial behavior as precursors of criminality. Studies on Crime and Crime Prevension, 4, 6-12.
    Hart, D., Hofman, V., Edelstein, W., & Keller, M.(1997).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ersonality Types to Adolesce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celandic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2), 195-205.
    Hoge, R.D., Andrews, D. A., & Leschied, A. W. (1996). An investigation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a sample of youthfrl offende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37, 419-424.
    Huey, S. J., & Weisz, J.R.(1997). Ego Control, Ego Resiliency,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as Predictors of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Clinic-Referr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6(3), 404-415.
    Hussong, A. M. (2000). Perceived Peer context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t, 10, 391-415.
    Inderbitzen, H. M., Walters, K. S., & Bukowski, A. L.(1997). The role of solial anxiety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Difference among sociometric group and rejected subgroup. Journal of Clinicial Psychology, 26(4), 338-348.
    Jiao, Z. (1999). Friendship features and adolescents’school adjus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ro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Albuquerque, NM, April 15-18, 1999).
    Lewin, L. M., Davis, B., & Hops,H. (1999). Childhood Social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Efficac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7(4), 277-292.
    Liebert, R.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
    Marcus, R. F. (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33-46.
    Maxwell, W. E. (2000). Student peer relations at a community college. Community Co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 Pracitice, 24(3), 207-217.
    McCrae, R. R., Zonderman, A. B., Costa, P. T., Jr., Bond, M. H.,& Paunonen, S. V.(1996).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552-566.
    Natvig, G. K., Allbrektsen, N., & Qvamstrom, U.(1999). School-related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mong schoo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9(9), 362-368.
    O’Neil, R., Welsh, M., Parke, R. D., Wang, S., & Strand, C.(1997).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academic correlate of early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6 (3), 290-303.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 Longman.
    Reise, S. P., Smith, L. F., & Furr, R. M.(2001). Invariance on the NEO PI-R Neuroticism Scale.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6(1), 83 – 110.
    Robins, R. W., John, O. P., Caspi, A., & Moffitt, T. E. (1996). Resilient, Overcontrolled, and Undercontrolled Boys: 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Typ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70(1), 157-171.
    Santrock, J. W. (1998). Adolescence(7th ed.).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Smith, T. E. (1997). Adolesc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ime alone and time devoted to conversation. Adolescence, 32, 486-496.
    Washburn-Ormachea, J. M., & Hillman, S. B. (2000).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 use of coping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08th, Washington, DC, August 4-8, 200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