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秀珠 |
---|---|
論文名稱: |
婚姻調適歷程研究-三位客家女性的經驗 |
指導教授: |
施香如博士
何秀珠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婚姻調適歷程 、客家女性 |
外文關鍵詞: |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Hakka wome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三位與公婆同住的客家女性,藉由受訪者的經驗分享,探討她們從婚前擇偶期、新婚期、第一個孩子出生,及孩子漸漸長大等不同階段的婚姻調適歷程。目的在探究女性婚姻調適的面向、婚姻調適的因應。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在家庭發展的不同階段,三位客家女性面臨的婚姻調適面向,有:一、自我的調適:包括擇偶、工作與家庭平衡、母親角色扮演、對孩子的角色期待、心理健康、個人價值觀、團體的角色認同、情緒調適。二、夫妻互動的調適:包括夫妻衝突、「父職」角色扮演期待的調適。三、家族互動的調適:包括生活差異、姻親關係與互動、婆媳關係及原生家庭關係與互動的調適。
貳、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生活信念、性格、對己或對人的期待、生活的覺察與省思、對於先生的看法與評估、對於衝突的看法與評估、懷孕事件的影響、友人經驗的分享與支持、宗教團體的影響等,為三位客家女性婚姻調適的影響因素。
參、有別於傳統女性在婚姻中認命、忍耐、與委曲求全,三位客家女性則利用家族及外來資源、反求諸己、各式溝通、多所迴避、宣洩情緒,及嘗試改變等調適因應策略,進行婚姻調適。
肆、進入婚姻的前提不同,如何成為好媳婦、如何教養孩子、如何安頓內在等調適主軸也不同,藉由姑嫂互動、夫妻衝突,或是團體屈服等關鍵經歷打破僵局後,新的生活模式有所建立,婚姻調適歷程有所建構,而內在得以獨立自主,是三位客家女性對於未來婚姻生活的期許。
最後,根據以上發現,研究者提出婚姻調適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The study interviewed three Hakka women to explore their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The marital life cycle examined included pre-marital stage, newly-married stage, the birth of the first child stage and the grown-up children stag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
I. With the passage of different family life cycle, three interviewees went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of adjustment processs. They are (1) self-adjustment,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mate-selection,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the motherhood, the expectation on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ersonal value, role idenfication within the family-in-law group as well as emotional adjustment. (2) couple adjustment, such as conflict between couples and the expection of fatherhood. (3) three-generation-interaction adjustment, such as differences of life habits,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among families-in-la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in-law and daughters-in law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original families.
II.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how the interviewees adjusted themselves in their marital life included: the life experiences with their original families, life beliefs; personalities; expectations for themselves or others; self-awareness and reflection; the perception of husbands’ attitudes, the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the impact of pregnancy, peer support and shar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groups.
III. The adjustment strategies of interviewees included: make the best use of famili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self-reflection, communication, avoidance, catharsis as well as try their best to change. Thes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women.
IV. Although three interviewees had different premises and issues about marriage, they all enadevor to build up new life model by way of better interactions between sisters-in-law, between spouses and among the whole family. In the long run, they expect to be the hosts of themselves living a more mentally independent life.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for both marital adjustment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are presented.
中文資料
王以仁(民90)。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王行(民87)。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社會工作學報,4,79-122。台北:東吳大學。
王志弘(民89)。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王沂釗(民89)。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雯君、張維安(民93)。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 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社會文化學報,18,121-14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孔祥明(民88a)。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台北:五南。
孔祥明(民88b)。「婆媳問題」不等於兩個女人的戰爭!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24-29。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朱岑樓(民80)。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伊慶春、吳明燁(民92)。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結構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5日,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sp2002/L1-20.doc
沈維淇(民91)。從生活中尋找女性的足跡-另一個觀察與習作的角度。新竹文獻,8,38-47。新竹:文化基金會。
李竹君(民91)。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師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良哲(民85)。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8-195。
車先蕙(民86)。內、外之間:婆媳間的關係與權力。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利翠珊(民84)。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利翠珊(民86)。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衛生心理學刊,10,4,101-128。
利翠珊(民87)。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臺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84-101。
利翠珊(民88)。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2,1-26。
利翠珊(民90)。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觀點的對照。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舉辦之「性別、心理及文化-本土女性主義的開展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卓意雯(民82)。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
吳心芝(民92)。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月霞(民93)。人在家庭。心園心理諮詢中心通訊,20。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民79)
吳嘉瑜(民91)。代間矛盾經驗之分析:成年子女婚後與父母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民91)。我國推動家庭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婚姻與家庭教育策略國際研討會。
林松齡(民85)。家庭性別角色與婚姻衝突:經驗研究與抽象理論的聯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5-2412-H029-004)。
林鶴玲、李香潔(民88)。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
胡幼慧(民84)。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雅真(民89)。夫妻性別角色權利與衝突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旭繁、陸洛(民95)。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高芷琳(民89)。澎湖諺語所反映的早期婦女生活。咕咾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18,22~27。
徐正光、鄭力軒(民91)。當代台灣客家社會生活。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272-405頁)。南投:省文獻館。
徐玉青(民91)。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光國(民92)。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徐安琪、葉文振(民88)。婚姻質量:中國兩農村的實證研究。載於關秉寅、狄明德、尹美琪(主編),兩岸社會變遷中的家庭(109-129頁)。台北:五南。
徐秋央(民90)。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巧筠(民91)。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潔雯(民91)。夫妻權力分析:以夫妻衝突處理模式與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英章、武雅士(民83)。臺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97-112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慧君(民93)。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若琳(民93)。客家婦女的代間教養及傳承-以苗栗客家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劃。台北:客委會。
陳彥蕙(民93)。台北都會區中年職業婦女之發展任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鳳如(民87)。從夫妻間的權利互動看婚姻關係。諮商與輔導,147,2-6。
陳運棟(民67)。客家人。台北:東門。
陳運棟(民89)。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
陳靜宜(民90)。新婚調適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緋雲(民91)。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39-549頁)。桃園:中央大學。
張美齡(民91)。 家庭教育中心志工性別角色、投入志願服務程度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思嘉(民88)。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台北:五南。
張思嘉(民90)。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
張思嘉(民92)。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新婚夫妻適應問題與因應策略。93年5月18日,取自:http://mental.doctor.com.tw/article.asp?channelid=A3&serial=50
張素芬(民95)。北埔姜家女性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福群(民88)。族群通婚的婚姻適應-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瑾(民90)。婚暴中的權利控制—個人自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2,95-137。
黃政昌(民89)。婚前教育服務方案之規劃。輔導季刊,36,43-51。
黃越綏(民90)。婚姻靠經營。台北:單親兒。
黃鈴喬(民87)。不同依附風格夫妻之關係期望、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榮洛(民78)。輔娘輔家運。載於渡台悲歌,(284頁)。台北:台原。
曾淑敏(民91)。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懷真(民87)。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楊冬英(民90)。台灣客家諺語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音(民90)。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3-41。
溫秀珠(民85)。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為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63-378頁)。台北:巨流。
趙淑珠(民86)。夫妻對偶互動關係。應用心理學研究,25,1-12。
蔡沛婕(民89)。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詩薏(民90)。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琴(民8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5-2417-H031-002-G6)。
劉惠琴(民88)。從辯證的歷程觀點看夫妻衝突。本土心理學研究,11,153-202。
劉惠琴(民89)。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錦雲(民87)。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蕭仁釗(民89)。負向生活事件因應歷程中性格與族群因素之影響-以客家族群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
謝重光(民88)。海峽兩岸的客家人。台北:幼獅。
鍾春蘭(民87)。娶妻當娶客家妻。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介客家人(127-130頁)。台北:臺原。
藍采風(民85)。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羅香林(民64)。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古亭書屋。
蘇金蟬(民88)。已婚婦女參與讀書會後婚姻關係變化情形之研究。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2,7-8。
英文資料
Cres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Glasser W., & Palmatier, L. L. (1996). Marriage failure: A new look at an old problem.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3, 286-298.
Gottman, J. M. (1993).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u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6-15.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In edi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Ed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veneh, H. (1986). An unified approach to existing models o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Part I - A model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17(1), 5-16.
Larson, J. H., & Holman, T. B. (1994). Applied literature review:Premarital predictors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Family relations, 43, 228-237.
McKenry, P. C., & Price, S. J. (1994). Families coping with problems and change: A conceptual over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ler-McLemore, B. F. (1991). Women who work & love: Caught between cultures. In Maxine Glaz & Jeanne Stevenson Moessner (Ed.) Women in travail and transition: A new pastoral care, 62-81,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Press.
Hsiao, Y(2003). Commitment to marital relationships: The case of American newlyweds. Euramerica Vol. 33, 4, 7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