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俊宏
Chou Chun-Hung
論文名稱: 運用校園電視台於國小媒體素養教學之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in elementary schoo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指導教授: 王鼎銘
Wang Ding-M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媒體素養媒體素養教育校園電視台合作學習
外文關鍵詞: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cooper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運用校園電視台於國小實施新聞文本的媒體素養課程,以探討國小學生對媒體素養教學方面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以提供未來推展國小媒體素養教育以及發展校園數位媒體的參考。
    本研究以桃園縣國小五年級二個班級六十位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隨機分組與異質性分組二種不同學習分組方式進行十二節的媒體素養教學,隨後進行新聞識讀測驗與學習態度量表的施測,並以SPSS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與研究。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關心新聞的時間偏低,對於新聞媒體管道使用的多寡依序為電視、網路、報紙、廣播,且學生有自己的新聞價值與選擇,多認為新聞不一定真實,但對於新聞是否真實多持負面想法。
    二、以校園電視台結合媒體素養教學的近用取向,學生能夠身歷其境,學習有新鮮感,且參與度高、容易專注,不論異質性分組的學生或是隨機分組的學生在整體的媒體素養能力於學習後皆有顯著成效,且對學習態度有正面的影響。
    三、運用校園電視台於媒體素養教學的學習成效方面,在使用媒體及近用媒體兩個向度上,異質性分組的學生表現優於隨機分組的學生且達顯著差異。
    四、運用校園電視台於媒體素養教學的學生學習態度改變方面,異質性分組的學生與隨機分組的學生無顯著差異,只有在對新聞保持存疑的態度上,異質性分組的學生表現優於隨機分組的學生且達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針對自身的條件,發展以媒體素養的教學為主,校園電視台的科技為輔,教師扮演的應是引導的角色,並且多鼓勵學生做中學,讓學生能夠寓教於樂,有自我學習及創意發揮的機會。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use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with media literacy cours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s. Eventually, this stud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developing campus digital media.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are sixty students about 5th grade of two classe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which are selected by using two ways: stochastic grouping method and heterogeneous grouping method, in different group learning of twelve lessons. Further,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ews reading test and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on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ce.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rarely spend time in reading news. The usage of the news media channels by the students are named in the order of the most common appearances, they are televisiosns, networks, newspapers, and broadcasts.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news value and choice, and think the news are not necessarily real. And most of them tend to have a tendency towards negative thinking.
    2.Access to media orientation about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combined with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s,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situation personally , learn curiosly and concentrate easily.Whether the stochastic group or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al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have positive meaning learning attitudes after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s.
    3. The usage of the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with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s in the use of media and “access to media”,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stochastic group. And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The usage of the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 with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s in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ttitude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eterogeneous group and stochastic group. But only in maintaining claims on news,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stochastic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we can bring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Schools ,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for its own, should develop 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supplemented by using campus television network’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should be the guid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by doing, to enjoy their learnings. Also, students themselves can study by their own and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ies.

    目次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媒體素養 7 第二節 新聞媒體 14 第三節 新聞文本 25 第四節 校園電視台 32 第五節 合作學習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樣本描述分析 51 第二節 運用校園電視台推展媒體素養教學之探討 55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學之學習成效分析 59 第四節 媒體素養教學之學習態度分析 65 第五節 媒體素養教學之歷程與省思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書目 78 壹、中文部分 78 貳、英文部分 82 附錄 84 附錄一 新聞識讀測驗建構專家效度用卷 85 附錄二 學習態度量表建構專家效度用卷 92 附錄三 新聞識讀測驗 95 附錄四 新聞識態度量表 98 附錄五 教師回饋意見調查表 99 附錄六 新聞識讀教學活動設計 100 附錄七 新聞識讀學習單 108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編製)(2009)。逆風時代 希望啟航-宮崎峻動畫世界【影片】。2011年 01月31日。取自:http://www.cw.com.tw/issue/hope/video1_3.jsp
    王文、王鳴兒、劉志德(2011)。生動表現拍攝對象—電視新聞的畫面運用手法。視聽界,1。2011年4月15日,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70684/219162/14393099.html
    王文君(2010a)。新媒體時代的影像世界–楊力州導演專訪。媒體識讀教育月刊,86,1-5。
    王文君(2010b)。不可忽視的網路影視傳播力。媒體識讀教育月刊,86,7-8。
    王泰俐(2009)。電視新聞寫作。載於政大傳院媒介寫作教學小組,傳媒體作類型。台北:五南。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吳俊憲(主編)(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08)。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王錦雀(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學富文化。
    司法院大法官(1994)。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64號。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364
    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3(1-2),1-13。
    行政院主計處(2008)。青少年狀況調查。2011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072815595471.pdf
    行政院新聞局(2009a)。2009年出版年鑑。2011年2月1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9/index.html
    行政院新聞局(2009b)。96年度廣播事業產業調查研究。2011年2月13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7970&ctNode=4998&mp=5
    政院新聞局(2009c)。公共電視法。2011年5月13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5056&ctNode=3659
    余陽洲(2009a)。媒體公民教育/識讀/素養(Media Literacy)面面觀。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台北:正中。
    余陽洲(2009b)。閱聽大眾的新聞入門。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 。台北:正中。
    吳心欣(1999)。兒童電視觀看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型態研究。政治大學廣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曼如(2008)從媒體素養觀點探討校園電視臺規劃—以臺北市JK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翠珍(2002年7月)。教育新觀念—資訊時代的媒體教育。2011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article_2.htm
    吳翠珍(2002年10月)。媒體教育不教什麼。2011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new/node/27
    吳翠珍(2002年12月)。『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呈現。2011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new/node/29
    吳翠珍(2003年1月)。兒童傳播人權的內涵。2011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article_8.htm
    吳翠珍(2003年2月)。兒童的媒體形貌—報紙篇。2011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article_2.htm
    吳翠珍(2004)。台灣媒體教育的實驗與反省。台灣教育,629,28-39。
    呂傑華、陳逸雯(2009年6月)。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呂儀君(2008)。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89-124。
    李金勳(2002)。國小學生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楠崇(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志忠、楊洲松、簡成熙、方永泉、崔光宙、洪雯柔(2003)。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台北:心理。
    林注強(2009)。現場採訪技巧。載於桃園縣98年度教育電子報文教記者專業訓練暨新聞編稿上機實務技巧探討。未出版。
    林富美(2009)。新聞人的危機。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台北:正中。
    林福岳(2005)。媒介中刻板印象之建構。載於周典芳、陳國明(主編),媒介素養概論。台北:五南。
    法新社(2011年1月27日)。全球網民已破20億。雅虎奇摩新聞。2011年2月6日,取自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6/8/mf9k.html
    夏正達(2009)。攝像基礎教程。上海:人民美術。
    彭之修(2005)。媒介與真實建構。載於周典芳、陳國明(主編),媒介素養概論。台北:五南。
    桃園縣政府(2010a)。桃園縣校園電視臺徵件計畫。2011年4月2日,取自:http://oscar.tyc.edu.tw/oscar2010/index2.html
    桃園縣政府(2010b)。2010 桃園影展實施計畫。2011年4月2日,取自:http://oscar.tyc.edu.tw/oscar2010/index1.html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國家通訊委員會(2011)。傳播業者名單。2011年 2月1日,取自:http://www.ncc.gov.tw
    張淑華(2006)。以媒體近用之觀念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應用:以臺北縣石碇鄉蚯蚓坑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嘉倫(2005)。我國國小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震(2003)。新聞新論。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媒體素養教育核心概念之建立與實踐結案報告。2011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00
    許佳凌(2006)。ADDIE模式開發電視新聞識讀課程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益超(2007)。我國中小學校園電視定位及建設管理探索與思考。2011年 2月19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translator.com/bv.aspx? ref=IE8Activity&from=&to=zh-CHT&a=http%3a%2f%2fwww.wxjy.com.cn%2fxwzx%2freadnewss.asp%3fNewsID%3d28306
    許雅玲(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媒體使用行為與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逸臻(2009)。新聞編寫實作。載於桃園縣政府教育處,桃園縣98年度教育電子報文教記者專業訓練暨新聞編稿上機實務技巧探討。未出版。
    許馨文(2005)。電視晚間新聞羶色腥內容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炳宏(2009)。媒體產業結構與政策。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台北:正中。
    陳美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暖化議題」讀報教育之實施成效研究 -以「讀報紙,找Cool點子!」課程方案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曄、陳韜文、卜 衛、李月蓮、吳翠珍、劉雪雁、陳世敏、潘忠黨。(2009)。學術對談:媒介素養的國際發展與本土經驗,傳播與社會學刊,7,1-24。未出版。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揚智。
    黃雅萍(2000)。從教師專業發展看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載於迎接廿一世紀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頁III51-III67),台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有線廣播電視法。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law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5&law_sn=921&sn_f=927&is_history=0
    葉芝伶(2000)。電視酒類廣告與識讀教學對國小學生喝酒信念將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亭君(2009)。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資策會(2010)。數位影音應用三大趨勢:多元、訂製、連結服務。2011年 2月19日,取自:http://www.iii.org.tw/service/3_1_4_c.aspx?id=129
    管中祥(2009)。人與新傳播科技,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 。台北:正中。
    熊移山(2010)。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台北:五南。
    潘恆惕(2008)。臺南縣市國小學生收看電視節目類型與電視識讀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
    蔡美瑛(2009)。年齡與媒體再現。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台北:正中。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經濟生活。
    賴可欣(2009)。社會行動取向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研究:以「破解電視商業廣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碩士,未出版,台北。
    鍾張涵(2008)。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曉惠(2009)。媒介倫理學。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台北:正中。
    謝雯伃(2011年,4月17日)。廣告魔力無法擋 急需媒體素養教育。台灣立報。2011年5月6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244
    聯合國大會(1984)。世界人權宣言。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4%BA%BA%E6%9D%83%E5%AE%A3%E8%A8%80
    顏湘婷(2006)。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生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蘇冠如(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電視識讀能力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貳、英文部分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London: Polity Press.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2011). Center for Media.Challenge of Media Education (The Grunwald Document). Retrieved February 13, 2011, from 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room/challenge-media-education-grunwald-document
    Gerbner, G. (1969). Toward cultural indicators: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ted message systems.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17, 137-148.
    Gerbner, G., Gross, L., Signorelli & Morgan M. (1980). Aging with television: Images on television drama and concept of social real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0(1),37-47.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8).Cirles of learning. Ales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egee, M. (1997). Media Literacy: The new basic will the real curriculum please stand up. Emergency Librarian, 25(2), 23-26.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2011). Media literacy defined. Retrieved February 13, 2011, from http://namle.net/publications/media-literacy-definitions/
    Potter, W. J. (2005). Media literacy (3rd ed.).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Siniscalco, M. T. (1996). Television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rogram aimed at enhancing TV news comprehens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2(3), 207–221.
    Slavin, R. E. (1987). Mastery learning reconsidered.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75-213.
    Tyner, K. (1998). Literacy in a digital worl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