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愛佳 Tan, Ai Khar |
---|---|
論文名稱: |
試驗另一種詩歌:《衛生紙+》的口語寫作與現實書寫 Experimenting with Another Kind of Poetry: The Colloquial Poetry Writing and Realistic Writing of Off the Roll, Poetry+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Yun |
口試委員: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陳允元 Chen, Yun-Y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另一種詩歌 、《衛生紙+》 、口語寫作 、現實書寫 、小令 、阿米 、蔡仁偉 、飛鵬子 、eL 、瞇 、隱匿 、潘家欣 、林蔚昀 |
外文關鍵詞: | Another Kind of Poetry, Off the Roll, Poetry+, colloquial writing, realistic writings, Xiao Ling, A Mi, Tsai Jen-Wei, Fei Peng Zi, eL, Mi, Yin Ni, Pan Chia-Hsin, Lin Wei Yu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進入二十一世紀,詩壇上出現了一片「盛世風景」,許多新秀詩人陸續崛起,有著活躍的表現,同時詩的口語寫作也成為了當代的主流,形塑了一種不同於往的美學觀點。而在這樣的轉折當中,《衛生紙+》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除此,若從《衛生紙+》的傳播策略和選詩內容來看,不能不注意到其對於「另一種詩歌」的試驗探索。當本文由此出發,便能發現其口語寫作和現實書寫所潛藏的實驗性和顛覆性,無法再以先前有關現實和口語的論述方法來檢視《衛生紙+》的美學成就。
因此,本文將首先探討《衛生紙+》如何與當時的詩潮抗衡,進而扭轉了詩的面貌與命運。本文將《衛生紙+》視為一場文學運動,其立基於對於詞藻堆砌的文學獎體之對抗,重視詩與現實的連結,強調詩的實用性,在語言上力主口語淺白。除此,《衛生紙+》更是引領了詩的庶民化,推動與鼓勵詩的創作和閱讀風氣,透過與黑眼睛文化出版社和台北詩歌節所形成的文化連帶培養了許多寫作新秀。
本文的另一著重點則在於美學層面的討論,觀察《衛生紙+》詩人如何以「口語」詮釋「現實」的美學表現。本文將《衛生紙+》的九位班底詩人依據其語言風格分成三組:反襯的力量、說理的遊戲、敘述性取向,希望以此呈現《衛生紙+》在美學表現上的整體和多面,並掌握「另一種詩歌」的具體內涵。
As we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poetry scene witnessed a "flourishing landscape," with many emerging poets making their mark with vibrant performan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oquial poetry writing became the mainstream, shaping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this transition, Off the Roll, Poetry+(衛生紙詩刊)played an indispensable and crucial role.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and poem selection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one cannot ignore its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f "Another Kind of Poetry."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discovers the experimental and subversive nature hidden within its colloquial and realistic writing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aesthetic achievement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using previous discussions related to realism and colloquialis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explore how Off the Roll, Poetry+ contended with the prevailing poetry trends of the time and subsequently transformed the face and fate of poetry. It views Off the Roll, Poetry+ as a literary movement rooted in opposition to the ornate literary award systems,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reality, advocating for the practical use of poetry, and promoting plain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Moreover, Off the Roll, Poetry+ l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oetry, encouraging and fostering a culture of poetry creation and reading, cultivating many new talents through its cultural ties with Dark Eyes Ltd.(黑眼睛文化)and the Taipei Poetry Festival(台北詩歌節).
Another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bserving how the poet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interpret the aesthetics of "reality" through " colloquial." It categorizes the nine core poet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ir linguistic styles: the power of contrast, the game of reasoning, and the narrative orientation, aiming to present the overall and multifaceted aesthetic expression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and grasp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Another Kind of Poetry."
一、研究文本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1:賤民》(台北:黑眼睛文化,2008.10)。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2:醜》(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01)。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3:幸福機器》(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04)。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4:不倫》(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07)。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5:階級關係》(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10)。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6:全球(暖)化》(台北:黑眼睛文化,2010.01)。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7:當代歷史》(台北:黑眼睛文化,2010.04)。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8:流動人口》(台北:黑眼睛文化,2010.07)。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09:自由時代》(台北:黑眼睛文化,2010.10)。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10:變態》(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01)。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刊+ 11:最後的田園詩》(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12:運動精神》(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13:孩子》(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10)。
鴻鴻主編,《衛生紙+ 14:簡單世界》(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01)。
鴻鴻主編,《衛生紙+ 15:強迫症》(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16:美麗灣》(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17:這輩子更加決定》(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10)。
鴻鴻主編,《衛生紙+ 18:強盜國家》(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01)。
鴻鴻主編,《衛生紙+ 19:我是人》(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20:不值錢》(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21:藝術無關政治》(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10)。
鴻鴻主編,《衛生紙+ 22:自行引爆指南》(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01)。
鴻鴻主編,《衛生紙+ 23:自由的幻影》(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24:太陽花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25:翻牆術》(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10)。
鴻鴻主編,《衛生紙+ 26:雨傘革命》(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01)。
鴻鴻主編,《衛生紙+ 27:白馬要來的那天》(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28:別殺》(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29:將錯就錯》(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10)。
鴻鴻主編,《衛生紙+ 30:愛的兩國論》(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01)。
鴻鴻主編,《衛生紙+ 31:限制級》(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04)。
鴻鴻主編,《衛生紙+ 32:詩壇崩壞》(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07)。
鴻鴻主編,《衛生紙+ 33:最後一期》(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10)。
鴻鴻主編,《衛生紙詩選:多帶一捲衛生紙》(台北:黑眼睛文化,2010.08)。
二、詩集和文學作品
eL,《失去論》(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07)。
于堅、謝有順,《于堅謝有順對話錄.在路上的詩歌》(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12)。
小令,《日子持續裸體》(台北:黑眼睛文化,2018.01)。
林蔚昀,《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新北:木馬文化,2018.09)。
阿米,《昨日痛苦變成麥》(台北:釀出版,2016.01)。
阿米,《要歌要舞要學狼》(台北:秀威資訊,2011.07)。
阿米《我的內心長滿了魚》(台北:釀出版,2016.01)。
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聯合文學,2016.11)。
張默,《張默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03)。
潘家欣,《負子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8.07)。
潘家欣,《妖獸》(台北:逗點文創社,2012.10)。
瞇,《沒用的東西》(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10)。
蔡仁偉,《偽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01)。
蔡仁偉,《對號入座》(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04)。
隱匿,《永無止境的現在》(台北:黑眼睛文化,2018.12)。
鴻鴻,,《仁愛路犁田》(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10)。
鴻鴻,《土製炸彈》(台北:黑眼睛文化,2006.09)。
鴻鴻,《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08)。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08)。
鴻鴻,《樂天島》(台北:黑眼睛文化,2019.02)。
三、專書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台北:新銳文創,2012.05)。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03)。
吳承竑,《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台北:月熊,2017.11)。
李癸雲,《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5.01)。
李瑞騰編,《2011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11)。
李瑞騰編,《2012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11)。
李瑞騰編,《2013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12)。
李瑞騰編,《2014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5.12)。
阮美慧,《戰後台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08)。
孟樊、楊宗翰,《台灣新詩史》(新北:聯經出版,2022.05)。
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著,鄭作彧譯,《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1)。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88.04初版)。
班‧海默爾(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2005.03)
張錦,《福柯的「異托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04)。
張默、張漢良主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1954-1994》(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4.09)。
笠詩社、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笠與七、八〇年代臺灣詩壇的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08)。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01)。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2013.01)。
廖振富編,《2015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6.12)。
廖振富編,《2016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7.12)。
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台北:聯經出版,2019.10)。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07)。
蘇碩斌編,《2017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8.12)。
蘇碩斌編,《2018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9.12)。
蘇碩斌編,《2019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20.12)。
蘇碩斌編,《2020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21.12)。
四、期刊論文
王柄富〈「痛心詩派」的補述:論陳昌遠與小令詩中的自我異化〉,《文學前瞻》22期(2022.07),頁1-14。
王柏棋,〈妖而不惡——潘家欣《妖獸》析論〉,《國文經緯》12期(2016.07),頁15-28。
吳投文,〈地方性寫作視域下的「新湘語」詩歌〉,《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3期(2014.06),頁16-20。
李癸雲,〈自癒.癒人:論台灣新世代女詩人徐珮芬的暗黑系書寫〉,《當代詩學》14期(2020.03),頁4-31。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台灣現代詩論戰的再檢討〉,《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12),頁43-66。
林巾力,〈「自我」與「大眾」的辯證:以現代詩論戰為觀察中心〉,《台灣學誌》6期(2012.10),頁27-52。
林佩珊,〈論蕭開愚詩作中的日常書寫與現實圖景〉,《中國現代文學》41期(2022.06),193-223。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10卷2期(1982.05),頁6-31。
奚密,〈台灣現代詩論戰——再論「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國文天地》13卷10期(1998.03),頁72-81。
張光達,〈遊戲之書:論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臺灣詩學學刊》33期(2019.05),117-142。
張期達,〈「魯蛇詩派」:論《衛生紙詩刊+》的主題與班底〉,《當代詩學》13期(2019.12),頁189-222。
陳大為,〈論于堅詩歌邁向「微物敘事」的口語寫作〉,《臺灣詩學學刊》19期(2012.07),頁7-37。
陳允元,〈對抗前行代的咒語:在「盛世」中就戰鬥位置——從世代觀點論鴻鴻的詩觀轉折與《衛生紙詩刊+》〉,《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17輯,2013.05)。
陳正芳,〈老人書寫的「魔幻現實」——以黃春明和王禎和的小說為例〉,《台灣文學學報》40期(2022.06),1-34。
解昆樺,〈戰後台灣詩刊學之文本閱讀論——以《創世紀》、《笠》與七○年代新興詩刊為例〉,《臺灣詩學學刊》8期(2006.11),頁43-85。
廖堅均,〈日常生活的革命力量——論商禽詩歌的抵抗性〉,《台灣詩學學刊》26期(2015.11),頁123-146。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中外文學》2卷5期(1973.10.01),頁4-8。
羅振亞,〈中生代詩歌中的民間寫作—以于堅、伊沙、侯馬等為中心〉,《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1期(2012.01),頁237-260。
五、學位論文
李雪凝,《「魯蛇」作為美學:論《衛生紙詩刊+》與魯蛇詩派的感覺結構與日常性》(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
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陳麒如,《「坐而言」乃至「起而行」:二十一世紀台灣女詩人的行動詩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湘涵,《從臺北詩歌節探研鴻鴻的策展理念》(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轉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六、報章與雜誌文章
〈【文學相對論】陳芳明VS. 鴻鴻(四之一)白玉苦瓜與衛生紙〉,《聯合報副刊》,2015.09.07。
〈座談紀錄:詩學與語言〉,《笠》110期(1982.08),頁16-23。
何麗玲紀錄,〈座談紀錄:「笠的語言問題」〉,《笠》110期(1982.08),頁11-15。
吳俊賢紀錄,〈「詩與現實—課題與實踐」北部座談會紀錄〉,《笠》120期(1984.04),頁18-32。
李雲顥,〈寫作症——讀《日落時候想唱歌》與《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衛生紙+》25期(2014.10),頁90-95。
沈眠,〈隱匿的進化式──閱讀隱匿第三詩集《冤獄》〉,《衛生紙+》18期(2013.01),頁94-95。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一個系統論的觀點〉,《現代詩復刊》13期(1988.12),頁3-6。
阿米,〈詩擂台——《妖獸》V.S.《要歌要舞要學狼》〉,《創世紀詩雜誌》174期(2013.03),頁190-196。
洛夫,〈一顆不死的麥子〉,《創世紀》30期(1972.09),頁4-5。
洛夫,〈社論 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份純淨〉,《創世紀》37期(1974.04),頁4-9。
徐珮芬,〈花開在她身上——讀小令《日子持續裸體》〉,《聯合文學》401期(2018.03),頁84-87。
許先施、謝浩然,〈兩份詩刊,兩種革命的態度——現在詩與衛生紙〉,《明日風尚》2009年07期,頁172-177。
陳明台紀錄, 〈「現實論」座談會〉,《笠》117期(1983.10),頁56-59。
須文蔚,〈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台灣文學》32期(2000.09),頁68-77。
黃用,〈論新詩的難懂〉,《文星》27期(1960.01),頁15-17。
楊宗翰,〈耗竭文學/文學浩劫?——書寫當代書寫的書寫〉,《創世紀》111期(1997.06),頁63-68。
蔡仁偉,〈我對短詩的想法〉,《衛生紙+》24期(2014.07),頁96。
鴻鴻,〈呈現與陳述——小詩論難〉,《文訊》345期(2014.07),頁103-105。
鴻鴻,〈重建詩與世界的關聯——讀隱匿詩集《怎麼可能》〉,《文訊》307期(2011.05),頁124-125。
鴻鴻,〈海邊的辛波絲卡——讀隱匿的第一本詩集《自由肉體》〉,《文訊》277期(2008.11),頁120-121。
鴻鴻,〈聯副78月駐版作家 鴻鴻答客問〉,《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6.08.28。
鴻鴻,〈釋放想像的獸群——潘家欣《妖獸》〉,《文訊雜誌》(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2 年 11 月),頁 128-129。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9月10、11日)。
七、網路資源
〈【作家有事】對不起,我出了第一本書 – 專訪《日子持續裸體》小令〉(來源:https://publish.flipermag.com/2018/05/23/author/,檢索日期:2024.04.12)。
〈【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小令:所以詩是嘔吐物嗎?寫詩如催吐嗎?我愛這個世界但不愛我活著?那不矛盾嗎?〉(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214,檢索日期:2023.03.10)。
〈【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小令:所以詩是嘔吐物嗎?寫詩如催吐嗎?我愛這個世界但不愛我活著?那不矛盾嗎?〉(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214,檢索日期:2024.04.15)。
〈【廳梭詩人講座】——小令〉(來源:http://crimsonhall.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23.03.10)。
〈2023台北國際書展》發揮譯者洪荒之力!林蔚昀談在台灣推廣波蘭書的10年長途〉(來源:https://shorturl.at/epv57,檢索日期:2023.04.25)。
〈專訪林蔚昀:不要勉強自己成為「書上的媽媽」〉(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9436,檢索日期:2023.04.25)等。
Shanni,〈「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不到,你真的可以先放棄」專訪林蔚昀:媽媽們,失敗並沒有那麼可怕〉(來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2190,檢索日期:2023.04.25)。
Tanya,〈包青天在哪裡?——《冤獄》讀後〉(來源:https://shorturl.at/apGL5,檢索日期:2023.04.23)。
刀刀,〈詩專題2》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05,檢索日期:2024.05.15)。
吳浩瑋,〈我會唱歌給香蕉聽喔——專訪作家小令〉(來源: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7098814,檢索日期:2024.04.17)。
李卓賢,〈台灣新生代詩刊《衛生紙》創刊,主編鴻鴻答香港文匯報問〉(來源:https://www.jintian.net/today/?action-viewthread-tid-9498,檢索日期:2023.12.17)。
沈眠,〈以刀鋒為前進的方式——閱讀潘家欣《妖獸》〉(來源: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206,檢索日期:2022.12.09)。
沈眠,〈她走進大霧裡就變成了霧氣——閱讀阿米《我的內心長滿了魚》〉(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lentshen/post/1365732611,檢索日期:2023.03.11)。
沈眠,〈你在思索的時候聽起來就像一團清新的火花——閱讀eL《失去論》(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lentshen/post/1325064632,檢索日期:2023.03.13)。
沈眠,〈沈眠讀詩,隨手記〉(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lentshen/post/1322779842,檢索日期:2023.03.11)。
沈眠,〈無相關性詩藝的高超技巧繼承人——閱讀蔡仁偉《偽詩集》〉(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lentshen/post/1324370259,檢索日期:2023.03.11)。
沈眠,〈詩人計畫.潘家欣》充滿裂痕,而成為人〉(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0601,檢索日期:2023.04.25)。
沈眠,〈說不完的道理——閱讀瞇《沒用的東西》〉(來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2010,檢索日期:2023.03.13)。
沈眠,〈凝望一無所有——閱讀小令《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lentshen/post/1381062701,檢索日期:2023.03.10)。
沈嘉悅採訪、撰稿,〈訪談廖瞇:不想寫可以不要寫〉(來源:https://vocus.cc/goodreader/5a421f59eceaedd6be91ae5d?from=recommend&articleId=5a121ed2eceaed97b4027656,檢索日期:2024.02.24)。
林宇軒,〈對談側記|監視器裡的原況文字—《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小令X楊智傑〉(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251685dfd897800017279b7,檢索日期:2023.03.10)。
果子離,〈隱匿以及隱藏不住的——讀隱匿詩集《冤獄》〉(來源:https://shorturl.at/demuN,檢索日期:2023.04.23)。
邱懋景,〈衛生紙之亂|再來一串衛生紙——回顧《衛生紙+》八年之亂〉(來源: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669,檢索日期:2023.04.25)。
孫梓評採訪,〈我更願意追求真—隱匿與她的詩集《怎麼可能》〉(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522000,檢索日期:2023.04.23)。
孫維民,〈在地平線的出口——關於隱匿的詩〉(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650771,檢索日期:2023.04.23)。
記者薛若儀報導,〈《衛生紙 +》停刊 盼詩人持續發聲〉(來源:https://shorturl.at/fqK89,檢索日期:2024.03.14)。
陳國偉,〈【暗黑童話─專題研究】陳國偉/甜蜜的本質是殘酷:暗黑童話的前世今生〉(來源:https://shorturl.at/ktJN7,檢索日期:2024.05.01)。
勞緯洛,〈以挑釁之詞,溫柔地凝視傷害──讀eL詩集《失去論》〉(來源:https://bit.ly/3JbCfAE,檢索日期:2023.03.13)。
楊佳嫻,〈【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楊佳嫻:我要捕捉的正是這不經過理智、潮水一樣淹上來的燙辣〉(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203,檢索日期:2024.04.15)。
董柏廷採訪,〈零碎時間與其殘存物—林蔚昀談《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249468,檢索日期:2023.04.25)。
廖偉棠,〈「文藝復興」的背後,是詩的馴化〉(來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42352,檢索日期:2023.04.20)。
劉承恩,〈波蘭文譯者林蔚昀: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浪漫,但我只是不知道要做什麼〉(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126,檢索日期:2023.04.25)。
蕭歆諺,〈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44592,檢索日期:2023.04.20)。
隱匿,〈【118】即可擦,玻璃詩哇(阿米)〉(來源: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I0024/200276/web/#1,檢索日期:2023.03.10)。
隱匿,〈保衛生存大作戰——我看「衛生紙」現象〉,2017.03.11(網站: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ivew-off-the-roll-poetry,檢索日期:2022.12.22)。
隱匿,〈講點別的囉—講點素面相見的新湘語詩集〉(來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198208/,檢索日期:2023.05.01)。
鴻鴻,〈【出版者言】鴻鴻/黑眼睛文化,我的邊緣游擊〉(來源: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6407198,檢索日期:2024.03.14)。
鴻鴻,〈一些該做的事——讀阿廖詩集《狗樂府》〉(來源:https://goodpoemforyou.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0.html,檢索日期:2024.01.16)。
鴻鴻,〈互相交流的方向:七年級後詩人創作與行動備忘錄〉(來源: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top/2014/1S01360r02.aspx,檢索日期:2024.02.24)。
鴻鴻,〈從獨白到對話〉(來源:https://zihua.org.hk/magazine/issue-28/article/from-monologue-to-dialogue/,檢索日期:2024.01.15)。
“He died in Biedronka. Customers tripped over a body in a bag in the store”(來源:https://www.portalspozywczy.pl/handel/wiadomosci/zmarl-w-biedronce-klienci-potykali-sie-w-sklepie-o-cialo-w-worku,15447.html,檢索日期:202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