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依庭 Tsai, Yi-Ting. |
---|---|
論文名稱: |
在性愛裡自由 Finding Freedom in Sex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Liu, Shu-Ying. |
口試委員: |
成虹飛
童淑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性 、情慾 、身體意識 、性壓迫 、自我敘說 |
外文關鍵詞: | Sex, Sexuality, Body Consciousness, Sexual Oppression, Self-Narrativ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研究者的生命經驗出發,以「性」為主軸,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面對身體與自我分離的議題,探究如何重新與自己靠近和接軌。
敘說從「性」與「自我」之間的距離開始,描述性之於我常帶有許多目的,不論是為配合關係、或者為了得到愛,性從來不是單純為了得到愉悅而性,即便日後因契機而開啟雙性戀的情慾與嘗試不同的性愛,仍舊感覺與自己的身體感官有一段距離,因此對此覺得惆悵與失落。
而後透過回顧成長歷程,看見自己的性格與對身體的陌生感如何影響性愛中的感受,同時也透過新的嘗試來再次探索身體、心理與情感的各種樣貌,並藉由閱讀文獻理解女人的性在社會裡所遭遇的壓迫及情慾流動帶來的能量。透過身體力行的體驗以及視角廣度的撐開,我開始感覺到與自己的情緒和身體重新靠近,找回屬於情慾本身的力量,身體不再只是承接靈魂的客體,而是有自己意識的主體。同時我靠著這份力量投入社會成為一名小小的行動者,期待現在與未來皆能以自己的身份與經歷為曾有過或正經歷類似經驗的人們提供參考。
This study uses the researcher’s own life experience as basis, centralizing on “sex” to examine the topic of body-self disconnection and explore the rebuilding of link between one’s body and self through a self-narrative method.
This study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sex” and “self” of the researcher. Sex had multiple purposes for the researcher, including to cooperate in a relationship or to crave for love, but the researcher never approached sex simply due to pleasure. Even afterwards when the researcher had chances to uncover her bi-sexual affections and in turn experienced other forms of sex, she still felt a disconnect between her body senses and her own self, which lead to melancholy and disappointment.
To understand the disconnect, the researcher reflected on her own life and growth to uncover how her personality and unfamiliarity to her body affected her feelings during sex. Building upon such 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 proceeded in new attempts in sex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states. By combining the such new practical attempts with expansion of perspective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women’s sexual oppression in society and the energy manifesting from flows of sexuality, the researcher gradually rebuilt the link between her emotion and body, regained the power of sexuality, and resulted in a body that’s not just an object that carries one’s soul, but a living identity of self-conscious. By contributing her findings on body-self reconnection to the society, the researcher hopes her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can be something that others undergoing similar circumstances can reference on.
一、中文文獻
B.C. & Lowy(2014年6月28日)。這個影片重新定義了"像女孩子一樣"這句話 (中文字幕)【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bwDdQ6_s4
Jackson, S.、傅大為、賴鈺麟、鄭安庭、陳美華(2005)。性別、性與異性戀情慾。婦研縱橫,75,88-96。doi: 10.6256/FWGS.2005.75.88
王琪君(2015年5月)。依然難以(公開)愉悅/逾越的性虐待/猥褻。趙彥寧(主持人),愉虐/虐戀、酷兒陽剛與對價關係。亞太地區第一屆皮繩愉虐情慾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
冉毅浚(2003)。雙性戀者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STU00734001)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4)。2014-15年開放/多重關係 讀書會-即刻起開始報名【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hotline.org.tw/event/530
江妙瑩(2011)。外遇事件中女性性別角色、性/情慾之建構與轉變(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SHU05739006)
考怡倩(2013)。單身女性性生活經驗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TU05734021)
自由時報(2015年2月5日)。《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太A 大馬禁播【新聞群組】。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225255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市:皇冠。
何春蕤(1995)。婦女運動‧女同性戀‧性解放。載於編者(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頁279-287)。台北:女書文化。
何春蕤(1996)。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台北市:張老師。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呂佩恩(2014)。職場性別平權之研究─以軍事職場與普通職場性騷擾問題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SCUL0227021)
宋素卿、楊幸真(2009)。青少女在婚前性行為互動中的權力展現與意義。台灣性學學刊,15(1),81-98。
李思賢、趙運植(2003)。台灣地區某單位軍人愛滋相關知識與高危險性行為之探討。臺灣性學學刊,9(2),63-75。
李遊博(2017年6月29日)。提案力挺品德教育取代性平教育 教育部這樣回應。風向新聞。取自https://kairos.news/
李瑩萱、施俊名(2012)。探討女雙性戀之複合情慾與流動:以電影《高檔貨》為例。性學研究,3(1)。57-8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民105年7月19日)。2016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民105年8月22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890
林純德(2015)。「同志權益與性解放無關」? 真愛聯盟事件中的同運含蓄政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01-236。
林儒君(2006)。大學生同儕性話題互動與性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醫護科技學刊,8(1),46-64。
林曉雲、蔡淑媛(2017年6月9日)。高中課本教性愛自拍 家長團體氣炸。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林燕卿、李海莉(2008)。現行中小學一貫體系「健康與體育」領域中性教育教材之探討。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1-30。
林蕙瑛(2003)。兩性溝通,心靈威而鋼──性愛調查與省思。健康世界,208,63-68。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孫瑞穗(譯)(1999)。情慾之為用─情慾的力量(原作者:奧菊‧羅德)。載於編者(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頁265-270)。(原著出版年:1978)
徐珊惠(2016)。「像女孩一樣……」:女性身體的運動經驗。載於王秀雲(主編),性別與社會(61-73頁)。台南市:成大。
晏涵文、劉潔心、鄭其嘉(2009)。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近三十年約會與性行為變化趨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5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嘉穗、曾櫻花、周汎澔(2012)。健康照護人員對於青少年性態度之健康促進相關影響因素的角色定位與省思。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4(1),69-78。
張伶銖(2015年2月17日)。性虐婦女 加國議員籲拒看《格雷》。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張娟芬(1997)。「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編者(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頁48-55)。台北:女書文化。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37-61頁)。臺北:心理出版社。
莊慧秋(1995)。台灣情色報告。台北市:張老師。
許玲玉(2009)。主體性的自由~性與親密關係的解構之旅(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CN0328004)
陳品儒、晏涵文(2005)。民眾對愛滋病及保險套態度、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灣性學學刊,11(1),19-35。
陳洛葳(2011)。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陳炳宏(2015年2月14日)。憂「格雷」性虐成風潮 護家盟等團體跳腳。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陳葦玲(2013)。「雙性戀者」情慾流動與展演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CUE5464033)
陳榮英、楊幸真(2010)。高職女生閱讀羅曼史之性別學習經驗探究。中華教育,61(1),96-113。
陳潔如(2010)。處女/處男情結:性、性別、權力。人文社會電子學報,6(1),31-37。
陸偉明(2016)。你被壓迫了嗎?。載於王秀雲(主編),性別與社會(1-12頁)。新北市:巨流。
鈕文英(2012)。職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彭莉惠(2004)。女性婚外情慾的處境與蘊含。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39-107。doi:10.6255/JWGS.2004.18.39
曾治乾、黃禎貞、葉國樑、蘭淑貞、胡嘉容、石玲如、周維倫、李映秋(2015)。探討台灣地區高中生性知識來源與其性知識、性態度之關係。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9,1-18。
曾寶瑩(2013)。生命史的設位分析:三個女人性自主發展過程的混亂與協商(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FJU00071006)
游美惠(2012)。親密關係。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二版)(57-86頁)。新北市:巨流。
黃于玲(2016)。性別、社會與避孕的身體。載於王秀雲(主編),性別與社會(121-138頁)。台南市:成大。
黃光國(2009)。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載於郭佳玲、林敬堯(主編),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447-500頁)。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毓秀(1993)。走出暗夜的恐懼-重新看待女性身體。律師通訊,169,65-67。
楊幸真(2007)。校園生活中的身體經驗與性別實作:一個民俗誌的探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4,103-134。doi:10.6255/JWGS.2007.24.103
楊淑玲、施俊名(2017)。台灣地區民眾對BDSM之內隱與外顯態度研究。性學研究,7(2),35-62。
葉光輝(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換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31-59。
葉佳怡(譯)(2015)。愛的開放式:給想探索開放式關係伴侶們的全方位指南(原作者:Taormino, T.)。台北市:基本書坊。(原著出版年:2008)
蔡依庭(2014)。當諮商遇到性別─從雙性戀者視角覺察社會架構。諮商與輔導,347,21-24。
蔡幸娟(2016)。傳統中國社會寡婦的身體。載於王秀雲(主編),性別與社會(75-92頁)。台南市:成大。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4年12月24日)。浪漫耶誕,為性行為加套,為愛保鮮【新聞稿】。取自http://www.cdc.gov.tw/info.aspx?treeid=45da8e73a81d495d&nowtreeid=1bd193ed6dabaee6&tid=5D55EEC54C69F2AE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在學青少年避孕實行率【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218
鄭其嘉、晏涵文、劉潔心、張興榮(2012)。父母支持性的性溝通、溝通信念與親子性溝通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高中、職親屬為範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2,151-172。
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19-34頁)。臺北:心理出版社。
謙達那(譯)(2006)。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原作者:奧修)。台北市:奧修出版社。
簡維萱(2016年12月2日)。有壓迫才有解放,同性婚姻就是性解放!【線上論壇】。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3/2141676
顧燕翎(1997)。當代台灣婦運的情慾論述。載於編者(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頁279-287)。台北:女書文化。
二、英文文獻
Adolescence: Building Alliances Between Physicians, Social Workers, andPar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8, 159–163.
Chang, Y. T., Hayter, M., & Lin, M. - L. (2014). Chinese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premarital sex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sexual health. 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30(6), 420-429.
Coyle, K. K., Glassman, J. R., & Franks, H. M. (2013).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Youth in Alternative Schoo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3, 68-78.
Guilamo-Ramos, V., Bouris, A., Jaccard, J., Gonzalez, B., McCoy, W. & Aranda, D. (2011). A Parent-Bas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exual Risk Behavior in Early
Wang, N. (2016).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in Chines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6(3), 229-246. doi: 10.1080/15267431.2016.117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