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愛玲 |
---|---|
論文名稱: |
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Language Arts Instruction---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Graders Making Electronic Picture Story Books |
指導教授: | 洪月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電子繪本 、資訊科技融入 、語文領域之聽說讀寫 |
外文關鍵詞: | electronic book,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九年一貫的列車啟動後,在一連串的課程改革活動中,顯著而又影響深遠的一項改革就是「教材開放」。本研究旨在以國小二年級學童創作電子繪本為例,實施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的教學活動,藉以提昇學童對語文學習活動的能力與興趣,探討兒童編寫電子繪本過程中語文領域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成長歷程,並藉由研究的歷程改進教學方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實際任教的台中市某國小二年級學童,研究的架構從故事的創作、電子繪本的製作到電子繪本的分享,均以學童為本位實際操作與參與。並從課程推動、學生表現、教學感觸等觀察紀錄進行教學反思、檢討與修正,探討資訊科技融入語文活動的方式與影響,期提供教師及學童另類的教學與創作發展空間。
研究的結果顯示:
一、在閱讀能力方面,資訊科技能提供較快捷而豐富的資源,教師較容易實施全班共讀及深入閱讀活動。
二、在聆聽及說話方面,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學童可以在活動中透過聽與說的反覆練習及錄音及放音的立即回饋,提升聆聽及說話的能力。
三、在寫作故事方面,孩子們對於故事的後設語言與故事的後設認知知覺提升了,對於故事的特色及情感有更多的關注,藉由繪本的引導,透過教學的設計及延伸活動,學童的故事寫作能力提高,也對故事寫作較有興趣。
四、孩子們表示喜歡動腦筋想故事,也喜歡使用電腦與網路學習,能將自己的作品作成多媒體的電子繪本,透過網路及光碟的方便性,擴大分享層面,很有成就感,刺激學童學習意願。
最後,依據研究的結果,在課程設計及教學輔導、行政支援及配合、教師專業成成長、未來研究等幾個面向提供建議,期能作為往後教學活動的參考。
Abstract
Advisor: Yueh-Nu Hung, Ph.D.
Advisee: Ai-Ling Tseng
Since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lignment, a series of curriculum reforms are underway. The most influential reform has been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extbooks. The research aimed first to promote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graders’ Chinese language arts learning and interes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language arts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to discuss the growth of these student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the making of electronic picture story books, and finally to improve language arts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was used, and the subjects were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of the researcher/teacher at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research followed the procedure of story writing, electronic picture story book making, and then electronic picture story book sharing, where students completed all the creation by themselves.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student performance,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field notes, which were later coded, examined, categorized, and reflected. Th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language arts i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ssibilities of alternative and creative language arts teaching.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reading aspe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d abundant and convenient resources for teachers to conduct class reading activities in depth.
2.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spec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d the convenience of repeatable practices and immediate responses, which were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mpetence.
3. In story writing aspect, students were more metalingustically aware about stories and more metacognitively aware about story reading. A higher concentration and concern on the characters and feelings of the story among the students was observed.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picture story books and the design and extension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showed a higher competence and interest in story writing.
4. Students revealed that they liked to create stories, us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to learn what they were interested, and make their stories into multimedia electronic picture story books. The convenience of the cyberspace and CDs made it easier for them to share their electronic books, which further stimulate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about curriculum design, instruction and guidance, administration resource and support,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further research were mad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uture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子敏(2003.8.18)。書緣。國語日報,12版
王千律(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4-27。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14。
中尾明(1999)。兒童文學與電子出版品。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58-61。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方郁琳(2001)。幼兒電腦教學:論觀點。社會科學學報,9,45-64。
何三本(1995)。兒童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3。
李心緻、鍾孰捐(2000)。新世紀的閱讀趨勢。PC WORLD,135。
李世忠(1991)。Hypermedia教學淺力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2(6),7-12。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汪仲(1995)。新的閱讀眼光—訪問日本多媒體製作人梅澤庄亮先生。精湛,24,15-17。
吳芬玲(2004)。在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昌(1994)。淺談電子書。出版界,39,13-19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 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淑琴(1999)。幼兒之多媒體電子童書閱讀行為分析。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48-151。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沈添鉦(1998)。小學高年級學童在全與課程中的寫作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1-H-023-002)。嘉義師範學院。
林文寶(1990)。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文寶(1997年4月)。海闊天空。天下雜誌,四月號,171-172。
林文寶(2000)。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林文寶計畫主持。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文寶(2003)。兒童、文學與閱讀。基礎教育學報,12(1),134。
林良(1986)。兒童讀物插畫。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良(1996)。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真美(1986)。圖畫書---幼兒的閱讀之窗。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126-135。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菁(1996)。從圖書館利用教育到電子書—談如何拓展學童的求知領域。教師之友,37(2),37-40。
林耀德(1995)。美麗新世界。精湛,24,10-11。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2-9。
邱淑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幸佳慧(1998)。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菊韻(2000)。從兒童文學的發展談兒童圖書館推廣服務。載於:林文寶主編,臺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53-74。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帥崇義(1999)。電子書時代的來臨。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53-155。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文所碩士論文。
施能木(1997)。淺談多媒體電子書。國教之聲,30(4),52。
高沐晴(2000)。亦敵亦友的學習工具。學前教育,23,19-20。
張子樟(1999)。媒介互惠共榮的年代。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92-94。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維真(1998)。多媒體設計:數位資訊傳達媒體的整合與應用探討。商業設計學報,2,245-254。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秋美譯(1992)。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台北市:信誼基金會。
陳美燕(1986)。就編輯角度看「兒童讀物歷史插畫」。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38-53。臺北市:天衛文化。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4)。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郭伯臣(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研究。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培訓課程。
郭明志(1999)。二十一世紀兒童文學傳播形式的擴展與創作形式的多樣化。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05-109。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蒔芳(1999)。設計和製作一個視覺化語言來支援電子書的劇情描述。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計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曾淑賢等(2000)。「圖書館與兒童文學」座談會。兒童文學學刊,3,196。
曾愛玲(2003)。一年及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聆聽教學之行動研究。台中市國教輔導團九十一學年度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104-115。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曾愛玲(2004)。運用繪本及資訊科技融入探討生命教育之內涵—以國小二年級豆豆班為例。發表於第二屆全球華人教師教學研討會(GCTCT 200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黃永文(1996)。一個支援三維電子故事書的描述語言及其播放系統。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6)。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黃迺毓(2001)。無限感動,其樂無窮。載於:圖畫書視聽之旅悅讀故事•欣賞圖文。台北市:上誼文化。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楊彬(1996)。兒童讀物插畫技法。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140-153。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葉詠琍(1992)。西洋兒童文學史(再版)。台北市:東大。
葛琳(1980)。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康橋。
趙天儀審訂、傅林統編譯(1999)。歡心歲月。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振成(1996)。三維電子故事書之三維動畫演員物件編輯系統之設計與實作。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玲譯(1978)。社會中的心智。M.Cole等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
劉宗銘(1987)。認識兒童讀物。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劉淑雯(2004)。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鳳芯(2000)。臺灣之圖畫書批評語言與討論語彙。毛毛蟲,120,3-9。
劉鳳芯(2000)。臺灣地區兒童文學批評與理論之發展。載於:林文寶主編,交流與對話。臺東市: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Nodleman, P. 原著。台北:天衛。
鄭明進(1987)。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文化
鄭昭琦(1999)。關於電子書。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刊,117,1-4。
鄭雪玫(1989)。從多媒體欣賞兒童文學,圖畫書視聽之旅導覽,11,3-4。
簡楚瑛(1988)。幼兒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過程及其教學上之應用。台灣教育,448,19-22。
蘇育瑠(1990)。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等(1995)。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蘇振明(1986)。認識兒童圖畫書及其教育價值—從消基會評選優良兒童圖畫書談起。幼教天地,5,37-50。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二、外文部分
Alloway, N. (1994). Young children’s preferred option and efficiency of use of input dev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7(1), 104-110.
Barker, Philip (1992). Electronic books and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The Electronic Library, 10, 139-141.
Bogdan, R.C. & Biklen, S.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ill, C.E., Thompson, B.J., &Williams, E.N. (1997). 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ne research.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5, 517-572.
Huck, C.S. (1976).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Jalongo, M.R.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Jonassen, D.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ynch-Brown, C.,& Tomlinson, C. M. (1993).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asterman, L. (1985). UNESCO declaration on media education: 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 UK: Routledge.
Meringoff, L.K. (1980). Influence of the medium on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240-249.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28-31.
Staal, L. A. (2000). The story face: An adaptation of story mapping that incorporates visualiza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hance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Reading Teacher, 54(1), 26-31.
Tyner, K. (1998). Literacy in digital worl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三、繪本資料
山姆.麥克布雷尼(1996)。猜猜我有多愛你。(陳淑惠譯)。台北市:上誼(原著出版年1994)。
方素珍(1996)。祝你生日快樂。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芭芭拉.庫尼(1998)。花婆婆。(方素珍譯)。台北市:三之三文化事業。
孫晴峰(2001)。狐狸孵蛋。台北市:格林文化。
夏洛特•佐羅托(1998)。威廉的洋娃娃。台北市:遠流出版。
泰德•洛比(1998)。潔西卡和大野狼。(黃嘉慈譯)台北市:遠流出版。
四、線上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http://www.cca.gov.tw/children/gallery
李玉貴(2003)。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民92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8n5/5.htm
林隆光(2003.9.17)。健康新聞。民92年9月17日取自奇摩網站
http://140.128.55.25/user197/action_research_91/index.html
東南國中教學組。民92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ymes.tnc.edu.tw/605site/reson.htm
張一藩(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影響計劃。民92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topic-3.htm
張國恩(200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2002.11.10取自http://www.ntnu.edu.tw/csd/kao/kao8/6issues/1-3..htm
溫明正(2004.9.30)。資訊教學實施之探討。2004.9.30取自http://w3.hhps.tp.edu.tw/tech/dicussion-3.htm
溫明正(2004.9.3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2004.9.30取自
http://w3.hhps.tp.edu.tw/tech/dicussio-1.htm
楊裕貿(2004)。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作文教學之現況與突破。民93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skes.tcc.edu.tw/3w/study_wednesday/wu-mao%20data.htm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影響計劃。民92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topic-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