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係針對現階段我國與日本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之環境教育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我國部分選擇了康軒版、牛頓版、南一版及翰林版,日本部分則為信濃版、教育版之小學理科教科書。
研究方法採行內容分析法,將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及「環境行動經驗」五面向,進行相關分析及探究。研究所使用之工具為「研究分析類目表」,以量的分析為主,質的分析為輔,分析單位是「頁」。
資料分析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環境教育五面向之教材分布差異:
(一)五年級上學期: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數目介於151~42之間,最多為信濃版,最少為康軒版。
(二)五年級下學期: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數目介於83~27之間,最多為翰林版,最少為信濃版。
(三)六年級上學期: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數目介於148~46之間,最多為牛頓版,最少為南一版。
(四)六年級下學期: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數目介於322~89之間,最多為牛頓版,最少為教育版。
二、環境教育五面向之教材編排方式:
(一)中日教科書皆以符合「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向度之次數最多,符合「環境行動經驗」向度最少。
(二)我國教材分布以六年級下學期所佔比重最多,日本則以五年級上學期所佔比重最多。
三、環境教育教材分布情形與內容特色:
(一)我國教科書所包含之環境教育主題相關項目乃介於七項至十項之間,高於日本教科書之五~六項,中日皆以「動物」及「植物」主題所佔內容比例最高。
(二)我國教科書介紹較多關於科學家與科學史等情意方面的教學內容,日本教科書則設計許多實驗,讓小朋友從做中學,親身驗證教科書中所欲傳達的概念與知識。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make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our and Japanese natural science textbooks for fifth grade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For our textbooks, we choose the versions published by Knsh, Newton, Nani, and Hanlin. For Japanese textbooks, Hisn-non and Standard version are taken for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ents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textbooks are grouped into five perspectives as follows:(1)perception and sensitivity for environment(2)conception for environment(3)value and attitude for environment(4)action and skills for environment(5)action experiences for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tool is “catalogue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which is focused on quantity analysis primarily and quality analysis secondari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s as the following:
1.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tents
(1) First semester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 the ability classification index falls on the range of 151-42. Figure 152 is cited from Hsin-non version, and figure 42 is cited by Knsh version.
(2) Second semester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the ability classification index falls on the range of 83-27. Figure 83 is cited from Hanlin version, and figure 27 is cited from Hsin-non version.
(3) First semester for sixth grade students:the ability classification index falls on the range of 148-46. Figure 148 is cited from Newton version, and figure 46 is cited by Nani version.
(4) Second semester for sixth grade students:the ability classification index falls on the range of 322-89. Figure 322 is cited from Newton version, and figure 89 is cited from Standard version.
2. Layout of the textbooks
(1) Our and Japanese textbooks shows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ion and sensitivity for environment most, and perspective of action experiences for environment least.
(2) For us,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second semester learn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most. For Japan,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in first semester learn environment education most.
3.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1) The environment lessons in our textbooks include seven to ten topics on environment or related theme, which are higher than five to six topics in Japanese ones. Topics for animals and plants are taken most part in the textbooks.
(2) For Taiwan, our textbooks introduce more scientists’ stories and more science history than Japanese textbooks. For Japan, their textbooks design more experiments which allow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to verify the conceptions and knowledge from the experiments.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第37期,87-103頁。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5上。臺南市:翰林版。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5下。臺南市:翰林版。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臺南市:翰林版。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臺南市:翰林版。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國民小學高年級環境教育課程編制指導手冊。臺北市。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年6月6日)。通用多語環境詞彙庫。
http://edb.epa.gov.tw。
林九牧(2004)。八里鄉挖仔尾自然保留區戶外環境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李園會(2003)。日本中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杜明進(1997)。日本國小自然科學課程之研究。臺北縣:同學出版社。
佐島群巳、山下宏文、山極隆等編著(2002)。校內環境教育。臺北市:國際村出版社。Makoto Numata(1992)。學校の中での環境教育。
邱曉貞(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年級教材內容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明思 譯(1999)。環境教育:就從老師開始吧!。臺北縣:稻田出版社。植原彰(1997)。Sensei Kara Hajimeyu Wakuwaku Kankyou Kyouaku。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5冊。臺南市:南一版。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6冊。臺南市:南一版。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7冊。臺南市:南一版。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8冊。臺南市:南一版。
柯淑瓊(2003)。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鑾娟(2005)。國小四、五年級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文芳(2004)。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國小自然科動物相關概念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市:台灣師大。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 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世璋(2001)。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雙月刊第52卷第2期,頁52-71。
黃政傑(1988)。臺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政傑(1995)。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用書印製規格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第27期,頁20-33。
黃瓊瑱(1997)。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坤暘(1988)。中美日小學科學教育之比較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出版社。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5上。臺北縣:康軒版。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5下。臺北縣:康軒版。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臺北縣:康軒版。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臺北縣:康軒版。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5上。臺北市:牛頓版。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5下。臺北市:牛頓版。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6上。臺北市:牛頓版。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6下。臺北市:牛頓版。
鄭一喬(2004)。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國小自然科課程植物相關概念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小雪(2003)。中國大陸小學自然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鈺麒(2003)。國民小學一年及生活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韓名璋(2001),現行國小自然科教科書有關環境教育教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國文獻
文部省(1999)。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理科編。日本:東洋館。
永野重史、養老孟司 等(2004)。小學理科5上。東京都:教育出版株式会社。
永野重史、養老孟司 等(2004)。小學理科5下。東京都:教育出版株式会社。
永野重史、養老孟司 等(2004)。小學理科6上。東京都:教育出版株式会社。
永野重史、養老孟司 等(2003)。小學理科6下。東京都:教育出版株式会社。
沼田 真(1960)。最近の植物生態学と学校教育、採集と飼育。自然保護協会。
沼田 真(1968)。自然の保護。日本科学史学会編。
沼田 真(1989)。環境教育論。東海大学出版会。
沼田 真監修、金田平編(1990)。自然指導員ハンドブツク。自然保護協会。
掛川一夫 等(2003)。樂しい理科5年上。長野市:社団法人信濃教育会出版部。
掛川一夫 等(2003)。樂しい理科5年下。長野市:社団法人信濃教育会出版部。
掛川一夫 等(2003)。樂しい理科6年上。長野市:社団法人信濃教育会出版部。
掛川一夫 等(2003)。樂しい理科6年下。長野市:社団法人信濃教育会出版部。
Chawla,L.(1998).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3),11-21.
Harvey,G.D.(197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delineation of substantive struc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34451)
JIBP-CT(1966).Abstracts of papers and resolutions related to nature conservation.
Nash,R.(1976).Logs,universities,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mpromi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umata, M;W.S. Benninghoff and P.B. Whitforded(1977).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hiba.
Stolting,J.C.(1998).Orange grove recycl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services.The Exceptional Parent.
Woodward,A.(1994).Textbooks.In T.Husen & T.N.Post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UK.Oxford: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