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俊達 |
---|---|
論文名稱: |
元代醫事制度研究 |
指導教授: | 毛傳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9 |
中文關鍵詞: | 元代 、醫事 、皇室醫療 、太醫院 、醫戶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朝醫事制度針對政府的需求而設置,奠基於民間給予的醫療資源,包括人才、藥材。元代立基於中原漢地,建立的醫事制度,既包留著大蒙古國的體制,也同時披上了中原王朝的外層。這讓元代醫事有著不同於他朝的制度安排。本文以醫事制度整體作為研究對象,論述大蒙古國時期至元代之後產生的建制變化及任用醫者的方式。第一、大蒙古國時期建構的醫事制度主要負責的任務為何?第二、元代如何延續大蒙古國的設置?第三、元代建立的制度的特性為何?制度的建構又是如何?第四、政府如何補充、利用民間的醫者人才?
蒙古傳統生活中,並沒有專屬「醫者」職業身份,外科處理的知識為將領們所必備,內科治療則仰賴巫者。向外擴張的過程之中,「怯薛」制度成為大汗收納「醫者」為己服務的方式,隨著徵召而至的「醫者」越來越多,又衍生出以「怯薛」管理「醫者」的制度模式,但仍以大汗的醫療照顧為主要任務。地方上又將醫家編入專屬戶籍,以承擔勞役的方式為政府提供有需的基層人力。
忽必烈在漢地資源的協助下建立基業,揉合前代與蒙古制度,擴大醫事機構及官僚。一方面,先是逐步確立醫戶制度向地方單位提供勞役的方式,同時又建立醫學,確保醫戶內人才的供應。另一方面,將皇帝醫療的照顧診療交由宣徽院負責,太醫院負擔起提供御用藥物,並且處理全國醫療政策、醫官選拔、醫療教育推行等事務。爾後,又由於蒙古統治者對於醫療的重視,提高太醫院的品級、加強醫學對民間醫療活動的影響力,以及設立了專門協助醫學、醫戶的機構。
另外,在元代醫官的選舉制度中,依靠醫學歲貢、官員推舉兩種主要途徑選用官員。不過,靠兩種途徑獲得的職務,主要是居地附近的醫學教職。民間醫者想憑藉醫術獲得高官並不容易,也驅使眾多醫者前往京師,尋求達官貴人的舉薦。由於任人為親,漢地醫者較早進入蒙古政權之中,也有較多醫家成員能夠進入朝廷中央任官。相反地,南方醫者因為醫戶、醫學制度立即推行而維持家業者很多,但任職中央的比例較漢地醫家出身的醫者為少。
一、工具書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
1979-1982 《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982。
洪金富
2004 《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高偉
1994 《金元醫學人物》,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
邱樹森等
2002 《元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譚其驤編
1982 《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二、史料文獻
(元)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小林高四郎、岡本敬二,《通制條格の研究譯註》,東京:國書刊行會,1964-1976。
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頲點校,《廟學典禮(外二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元)徐元瑞,楊訥點校,《吏學指南外三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佚名編,《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景館藏元刊本,1972。
郭成偉點校,《通制條格》,收入《中華傳世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黃時鑑點校、修訂,《通制條格》,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二冊。
黃時鑑輯點,《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編,《至正條格》,首爾:Humanist出版集團,2007,影印本、校註本。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2004。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1、2冊,明刊修補本。
(元)王逢,《梧溪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第95冊,據元至正明洪武間刻景泰七年陳敏政重修本影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8冊。
(元)王沂,《伊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08冊。
(元)同恕,《榘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06冊。
(元)危亦林,收入《危亦林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元)危素,《危太素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7冊,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
(元)李庭,《寓庵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322冊,據清宣統二年刻藕香零拾本影印。
(元)李存,《俟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13冊。
(元)宋褧,《燕石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12冊。
(元)貝瓊,《清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72冊,據上海涵芬樓借印烏程許氏藏明初刊本重印。
(元)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收入曹洪欣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第23冊,據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刊本。
(元)吳澄,《吳文正公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3、4冊,明成化二十年刊本。
(元)吳海,《聞過齋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第8冊,嘉業堂叢書本。
(元)耶律楚材,謝方點校,《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姚燧,《牧庵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63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
(元)胡炳文,《雲峯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4冊,明刊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67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
(元)陸文圭,《牆東類稿》,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4冊,常州先哲遺書本。
(元)許國禎編,《癸巳新刊御藥院方》,收入《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第23冊,據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朝鮮活字本影印。
(元)許有壬,《至正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7冊,石印本。
(元)許恕,《北郭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17冊。
(元)陳定宇,《陳定宇先生文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4冊,據清陳嘉基刻本。
(元)陳元靚輯,《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18冊,據元至順建安樁莊書院刻本影印。
(元)梁寅,《梁石門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7冊,清光緒十五年重刊本。
(元)程鉅夫,《程雪樓文集》,收入《元代珍本文集匯刊》,台北:中央圖書館,1970。
(元)程端禮,《畏齋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第109冊,據民國四明叢書本影印。
(元)揭傒斯,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上元宋氏日本岩崎氏藏元刊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323冊,清景元抄本影印。
(元)張養浩,李鳴、馬振奎校點,《張養浩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滑壽,《滑壽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元)葉顒,《樵雲獨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19冊。
(元)楊維禎,《東維子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第71冊,據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南圖書館藏鳴野山房鈔本。
(元)虞集,王頲點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元)趙文,《青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95冊。
(元)閻復,《靜軒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109冊,據藕香零拾本影印。
(元)劉敏中,鄧瑞全、謝輝校點,《劉敏中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劉壎,《水雲村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95冊。
(元)劉因,《靜修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229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至順元年宗文堂刊本重印。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243冊,據上海涵芬樓借景罟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正統閒戴統刊本重印。
(元)謝應芳,《龜巢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18冊。
(元)魏初,《青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98冊。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19冊,據明嘉靖十四年明德堂刻本影印;《羅天益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329-331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至正杭州路西湖書院刊本重印。
(元)蘇天爵,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薩都剌詩集,《薩天錫詩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242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弘治癸亥刻本重印。
(元)釋大訢,《蒲室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04冊。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宋)牟巘,《陵陽先生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第107冊,據吳興叢書本影印。
《宋刻大徳本聖済総録》,收入《東洋醫学善本叢書》,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4,第35冊,據宮內廳書陵部藏元刊本、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元刊本、內閣文庫藏江戶刊本影印。
(明)王褘,《王忠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26冊。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明)林弼,《林登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27冊。
(明)吳寬,《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55冊。
(明)胡翰,《胡仲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金黃叢書本排印。
(明)高啟,《高太史鳧藻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73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影印。
(明)孫一奎,凌天翼點校,《赤水玄朱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陶安,《陶學士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25冊。
(明)焦竑,《焦太史輯國朝獻徵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25-531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影印。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集部第28冊,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鄭真,《滎陽外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234冊。
(晉)王叔和,《脈經》,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清)陸心源,《儀顧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60冊,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清)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元)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第3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包氏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98冊,據清宛委別藏本影印。
(元)馬澤修,(元)袁桷纂,《延祐四明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清咸豐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
(元)程福京修,(元)郭薦纂,《大德昌國州圖志》,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清咸豐四年(1854),第6冊,清咸豐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第436號,元至正四年刊本;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第6冊,清《四庫全書》本。
(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衢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第602號,據明天啟二年鈔本。
(明)唐錦編纂,(明)陳滯采輯,《大名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1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景印。
(明)彭澤、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1996,第181冊,據明弘治刻本),卷十,頁24
(明)張志道修,劉芳等編,《長垣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1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明)張昶等,《吳中人物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41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張鳳翼張燕翼刻本影印。
(明)盧熊,《洪武蘇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第432號,據明洪武十二年鈔本影印。
(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第5-6冊。
(清)何應松,《康熙休寧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第627號,據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覺羅普爾泰修,(清)陳顧㶌纂,《乾隆兗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第71冊,據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清)施彥士修纂,《內邱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第219號,據清道光十二年抄本。
(清)戚朝卿等纂,《續修邢臺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第185號,據清光緒三十一年刊本影印。
王國璋等修,劉蓮青等纂,《鞏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第116號,據1937年刊本。
許國柱等修,許承堯纂,《(民國)歙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第246號,據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羅福頤校錄,《滿洲金石志》,收入《遼金元金石語文僅存錄》,台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4,第8冊。
劉祖幹纂,常之英修,《民國濰縣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第40冊,據1941年鉛印本影印。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多桑(C. d’Ohsson),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志費尼(Juvaini),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何高濟譯,William of Rubruk,《魯布魯克東行紀》,收入《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醫學教授左濟民墓記〉,傅斯年圖書館藏拓片,登錄號01934。
〈元賈閏墓誌〉,傅斯年圖書館藏拓片,登錄號04588。
三、近人論著
丁昆健
2001 〈從仕宦途徑看元代游士之風〉,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頁635-653。
王毓銓
1991 〈明朝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1:43。
王振國主編
2006 《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王麗梅、奧.烏力吉、德.呼格吉樂圖,
1993 〈《蒙古秘史》中的醫學史料〉,《中華醫史雜誌》3:177-180。
水越知
2007 〈元代的祠廟祭祀與江南地域社會-三皇廟與賜額賜號〉,《宋史研究論叢》8,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
札奇斯欽
1968 〈說元史中的「博兒赤」〉,《田村博士頌壽東洋史論叢》,
京都:田村博士退官記念事業會,1968。
申萬里
2008 〈元代江南儒士遊京師考述〉,《史學月刊》10:41-50。
何茲全
1992 〈中國社會史中元朝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39-46。
李治安
2003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李治安、薛磊
2009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元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李建民
2009 《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
吳松弟
1997 《中國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尚衍斌、孫立慧、林歡
2009 《飲膳正要注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武香蘭
2008 《元代醫政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8。
邱仲麟
2003 〈綿綿瓜瓞---關於明代江蘇世醫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學》(京都)13:45-67。
2004 〈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22.2:327-359。
2005 〈明代的醫療社會史-以執業樣態、醫病關係為中心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月13-15日。
哈勘楚倫
1987 《淺談成吉思汗大雅薩法典》,台北:蒙藏委員會,1987。
胡其德
1990 〈十二三世紀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原載《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收于林富士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禮俗與宗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85-328
洪金富
2001 〈「受任使、服官政」—從《元史》的一個句讀談到忽必烈的掌印官董文忠〉,《元史論叢》8,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007 〈和林元碑與嶺北官員管窺〉,《法國史學》12,北京:中華書局,2007。
2009 〈元代漢軍軍戶的正貼結構與正貼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2:265-289。
洪麗珠
2009 〈從補盜官到牧民官—以縣尉為中心觀察元代讀書人的仕宦困境〉,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編,《元代文化研究》2,北京:中華書局,2009。
柏清韻(Bettine Birge),蔡京玉譯
2008 〈遼金元法律及其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影響〉,《中國史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頁141-191。
柏紅秀
2007 〈元雜劇中的游士形象之分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4.3:162-165。
周清澍
2003 〈《元史》點校的經歷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范洋達
2005 《元代地方獄政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姚從吾
1959 〈黑韃事略中所說窩闊台時代胡丞相事跡考〉,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下,收入氏著《東北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59。
姚大力
1986 〈論元朝刑法體系的形成〉,《元史論叢》3,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宮崎市定
1992 〈宋元時代的法制和裁判機構〉,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8,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252-312。
高偉
1994 〈元代太醫院及醫官制度〉,《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1:39-45。
1994 〈元代醫家入仕現象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14-118。
1994 〈元代醫事年表〉,《中華醫史雜誌》3:158-162。
1999 〈元朝君主對醫家的網羅及其影響〉,《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11-117。
2000 〈金元明三史《方技傳》校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34-36。
高樹林
1993 〈元朝民戶研究—元朝諸色戶計研究之ㄧ〉,《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1-74。
1996 《元代賦役制度》,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徐正東、鄧盛墓、劉博
2008 〈唐代醫事管理與醫療機構設置制度初探〉,《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9.3:65-66。
舩田善之
1999 曉克譯,〈關於解讀《元典章》-兼談有關工具書、研究文獻〉,原載日本《開篇》18,《蒙古學信息》3:35-42。
2004 〈色目人與元代制度、社會-重新探討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劃分的位置〉,《元史論叢》9,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頁162-174。
馬明達
1997 〈元代三皇廟學考〉,《暨南大學宋元明清史論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279-294。
梁其姿
2001 〈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19-237。
陳元朋
1997 〈兩宋的醫事制度及其社會功能〉,《史原》20:263-316。
1997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
陳邦賢
1981 《中國醫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陳君愷
1997 《宋代醫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陳登武
2008 〈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醫療照顧與醫事法規—以“巡患制度”為中心〉,《唐研究》1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陳高華
1978 〈元代戶等制略論〉,原載《中國史研究》01,收于氏著,《元史研究論稿》,頁118-122。
1981 〈元代役法簡論〉,原載《文史》11,收入氏著,《元史研究論稿》,頁22-26。
1982 〈論元代的軍戶〉,《元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頁72-90。
1983 〈論元代的站戶〉,原載《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收于氏著,《元史研究論稿》,頁156-183。
1984 〈羅天益與《衛生寶鑒》〉,原載《文史》48,收于氏著,《陳高華文集》,頁269-289。
1989 〈舍兒別與舍兒別赤的再探討〉,原載《歷史研究》2,收于氏著,《陳高華文集》,頁297-310。
1991 《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1993 〈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論叢》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0-189
1994 〈元代鹽政及其社會影響〉,原載《歷史論叢》1,收于《陳高華文集》,頁1-34
1994 〈元朝的審判機構和審判程序〉,《東方學報(京都)》66:159-198。
1997 〈元代的酒醋課〉,《中國史研究》2:120-128。
1998 〈元代科差制度研究〉,《燕京學報》5:125-151。
1999 〈元朝的土地登記和土地籍冊〉,原載《歷史研究》1,收于氏著,《陳高華文集》,頁71-93。
2001 〈元代醫療習俗〉,《浙江學刊》2001.4:134-139。
2002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原載《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收于《陳高華文集》,頁35-70。
2005 《陳高華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陳得芝
1997 〈論宋元之際的江南士人的思想與政治動向〉,原載《南京大學學報》02,收于氏著《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571-595。
陳偉慶
2009 〈試析元朝宦官的幾個問題〉,《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陳學文
2005 〈明初戶帖制度的建立和戶帖格式〉,《中國經濟史研究》4:107-111。
張世清
2004 〈元代醫祀三皇考〉,《史學月刊》7:32-35。
張國旺
2009 《元代榷鹽與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張登本、孫理軍、汪丹
2010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與沿革—《神農本草經》研究述評之一〉,《中華中醫藥學刊》28.5:924-927。
黃清連
1977 《元代戶計制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7。
達力扎布
1987 〈元朝宣徽院的機構和職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1(1987):43-53。
愛宕松男
1988 〈元代的錄事司〉,原載氏著《東洋史學論集》4,東京:三一書局,1988,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608-635。
楊訥
1965 〈元代農村社制研究〉,《歷史研究》4:234-241。
楊印民
2009 《帝國尚飲:元代酒業與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楊猛
2006 《中國古代醫家的地域分布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蒙思明
2006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趙琦
2004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04 〈《元史.許國禎傳》增補〉,《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1:30-31。
蔡美彪
1987〈曳剌由來及其演變〉,《中國民族史研究》02:22-34。
鄭洪
2003 〈元代的太醫科舉考試〉,《中醫教育》5:45-47
劉曉
1996 〈元代大宗正府考述〉,《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15。
2001 〈鄭景賢的名字與籍貫〉,《中國史研究》3:54。
劉時覺
2003 〈元代醫籍年表〉,《中華醫史雜誌》33.1:46-50。
蕭啟慶
1973 〈元代的宿衛制度〉,原載《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4,收入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216-255。
1978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的一章〉,原載《東方文化》(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第16卷1、2期,收于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370-414。
1983 〈元統元年進士錄校注(下)〉,《食貨月刊》13.3、4:147-162。
1999 〈蒙元支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原載韓國《國際中國學研究》第2輯(1999.12),收于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47-48。
2000 〈元至順元年進士輯錄〉,《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179-204。
2006 〈元朝科次不詳進士輯錄〉,《簡牘學報(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19:283-368。
2007 〈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收于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185-215。
2007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蕭功秦
1983 〈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元史論叢》2,北京:中華書局,1983。
薛磊
2009 〈元代地方醫學教育考述〉,發表於「紀念元大都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社會科學院、中國元史研究會,2009年7月29-30日
山崎忠
1954 〈別里哥文字攷—元典章の一齣〉,《東方學報(京都)》24:397-442。
小畑是也
1995 〈元代詹事院制度研究〉,《史學研究》207:46-69。
大島立子
1980 〈元代戶計と徭役〉,《歷史學研究》484號:23-32。
1981 〈元代の儒戶について〉,《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頁319-339。
櫻井智美
2000 〈元代集賢院の成立〉,《史林》83.3:115-143。
Leung, Angela Ki Che(梁其姿)
2003 “Medical Learni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edited by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 2003, pp. 374-398.
Rachewiltz, Igor de(羅依果)
1993 “Some Reflections On Činggis Qan’s Jasagh”, East Asian History 6:91-104.
Riasanovsky, V.A.
1965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ongol Law”,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1965.
Shinno, Reiko(秦玲子)
2002 “Promoting Medicine in the Yüan Dynasty(1206-1368):An Aspect Of Mongol Rule In China.”PhD diss.,Stanford University, 2002.
2007 “Medical Schools and the Temples of the Three Progenitors in Yuan China:A Case of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7.1:8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