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斯安安
Szu, Ann-Ann
論文名稱: 創新構形設計以薄化液晶面板包裝盒
A Novel Configuration Design for Thinning Packaging Box of LCD Panels
指導教授: 宋震國
Sung, Cheng-Kuo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吸收衝擊能力非線性彈簧梯形結構
外文關鍵詞: energy absorbing, non-linear spring, trapezoidal struc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設計了一種創新結構可以應用於面板緩衝包裝系統,以大幅降低其所受之最大加速度。首先,以一維彈簧系統建立緩衝包裝系統之落下動態模型,其彈簧特性是以三支線性彈簧元件,建立具非線性材料特性之彈簧系統,且令其剛性具有漸軟趨勢。該三線性彈簧系統內含兩傾斜彈簧,是系統剛性具漸軟特性之主因。依據上述原因,若欲將此物理模型轉為實際緩衝結構,此緩衝結構勢必需具備傾斜桿件,因梯形結構中有兩個平行四邊形,故採用梯形結構作為緩衝結構以滿足上述條件。接著,分析梯形結構之壓縮特性,並且利用此分析結果,進行定性分析與設定條件限制,以決定緩衝結構之尺寸與數目,進而決定緩衝包裝系統之尺寸。而後,以有限單元模擬驗證緩衝包裝系統之落下行為,並與以一維彈簧系統為模型之理論進行對照,驗證兩者之面板加速度時間歷程結果相互符合。
    最後,比較新型緩衝包裝系統與原友達公司緩衝包裝系統之緩衝性能,發現新型緩衝包裝系統以一角三棱三面擊地,其面板最大加速度可下降3%~68%,代表前者緩衝性能較佳。其原因為此系統內緩衝結構為中空結構,而系統受到衝擊,使得其內之面板邊側對緩衝結構受力,造成結構變形,此時中空結構提供足夠的變形空間,而原緩衝包裝系統則為實心結構,無足夠的變形空間,故中空結構之新型系統設計具有較佳的緩衝性能。


    摘要 2 Abstract 3 誌謝 4 目錄 5 圖目錄 7 表目錄 9 符號表 10 第一章 導論 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3 1-2-1包裝設計流程 14 1-2-2現有包裝方法簡介 16 1-2-3 衝擊理論分析 20 1-2-4 非線性彈簧系統 21 1-2-5 材料之力學分析 24 1-2-5-1 一維之軸向變形 24 1-2-5-2 樑變形 24 第三節 本文內容 26 第二章 緩衝包裝系統之理論 28 第一節 落下動態分析 28 第二節 緩衝結構之分析理論 31 2-2-1平行四邊形結構之特性分析 31 2-2-2梯形結構之特性分析 33 第三章 緩衝包裝系統之設計 39 第一節 材料選定與測試 40 3-1-1 實驗設備 40 3-1-2 實驗試片 41 3-1-3 實驗流程 42 3-1-4 實驗結果 43 第二節 梯形結構尺寸設計 45 3-2-1 定性分析 45 3-2-2 訂定尺寸 49 第三節 緩衝包裝系統設計 51 第四章 緩衝包裝系統落下行為 55 第一節 有限元素模擬 55 第二節 結果與討論 57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工作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未來工作 65

    [1] D. Root, “Lansmont Six-Step Method for cushioned package development”, http://www.lansmont.com/SixStep/6step.htm., 1992.
    [2] 邱建梁,“玻璃基板的封裝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專利號碼:CN 201043065Y,2008。
    [3] 曾琇穎,“加強緩衝功能之液晶面板包裝盒”,中華民國專利,專利號碼:M326523,民國97年。
    [4] 孔俊熙,“平面顯示面板模塊包裝裝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專利號碼:CN 1970401A,2007。
    [5] 郭坤鐘、林淑珍,“薄型面板包裝箱”,中華民國專利,專利號碼:M329620,民國97年。
    [6] 楊惠雯、斯安安,“Packaging-Box Design for Ultra-Thin Panel Shipment”,國立清華大學與友達公司之產學合作計畫報告,民國97年。
    [7] 丁崇寬、黃舜杰,“包裝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專利號碼:CN 101134514A,2008。
    [8] 林德威,“拓樸最佳化法於結構碰撞之應用”,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5年。
    [9] E. Suhir, “Dynamic Response of a Rectangular Plate to a Shock Load, With Application to Portable Electronic Produc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17, No.3, pp. 449-460, 1994.
    [10] Cyril M. Harris, “Packaging Design”, Shock and Vibration Handbook, McGraw-Hill, 3rd Ed., New York, pp. 31-7, 1988.
    [11] A. Carrella, “Passive Vibration Isolators with High-Static-Low- Dynamic-Stiffness”,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Facul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stitute of Sound and Vibration research,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8.
    [12] Roy R. Craig, Jr., “Mechanics of Material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pp. 342-343, 2000.
    [13] Gao Z.Y., Yu T.X., Lu G.X., “A study on type II structures. Part I: a modified one-dimensional mass–spring model”, Int. J Impact Eng, Vol. 31, No. 7, pp. 895-910, 2004.
    [14] 吳佳璋,“振動學”,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285頁,民國95年。
    [15] ASTM D 357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Flexible Cellular Materials Made From Olefin Polymers”,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Vol.08 No.02, 2000.
    [16] 唐瑢書,“壓出型發泡聚乙烯緩衝包材之設計:落下試驗與數值模擬”,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1年。
    [17] ASTM D 527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rop Test of Loaded Containers by Free Fall”,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Vol.15, No.10, 2004.
    [18] 鄧福君, “Packaging-Box Design for Ultra-Thin Panel Shipment”,國立中正大學與友達公司之產學合作計畫報告,民國97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