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聖勳 |
---|---|
論文名稱: |
憂鬱的價值:江淹作品解讀 |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江淹 、憂鬱 、游任道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Abstract
這篇論文有兩個企圖心,第一,是試著去實作『中國文學史其他論述觀點的可能』,第二,是從江淹的作品再一次的認識他的才盡。其實我心目中的江淹研究,也只是從瞭解和尊重出發的簡單想法;江淹在文學史的定位,多是從形式以及語言上的過渡來講,從古詩到宮體詩,從俳賦到小賦;但是這個『過渡性』,是相對於唐詩的完成而言的,並且和江淹的寫作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相信中國文學史裡也有一個憂鬱的零度,在理性與國族的作用下,憂鬱需要正當的名目與動機,所以一個文學生命在被污名的時代隕落,不可思議卻又理所當然換來漠然與訕笑。如果一切關於憂鬱的論述都是來自理性,而憂鬱就成為由這論述所構成的知識對象,也就被剝奪了替自己發言的權力。
我期許自己的論文,能做為一段『回到江淹自身』的過程。在資料以及作品的整理上,我是以盡量具備客觀方法的態度勉勵自己,但是就江淹自身的問題而言,我並沒有慾望要提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像是江淹作品中的指涉對象、江淹的寫作動機、江淹為什麼改變、江淹才盡的理由等等;相反的,我希望自己能呈現江淹的複雜性,也就是把外在問題的討論,轉向為試圖建立江淹作品的內在關連。
書寫是一種對於自我生命的表達,表達自己所追求,所厭惡,所關懷,所耽溺,以作品當作生命的標注,當然是一種閱讀與彙編的方法;但是當考慮到作品的獨立性,與作家並不熱切的表述自己,或是當作家放棄再繼續寫作時,以編年與歷史事件做為作品題解的整理方法,就不能對一個作家的生命再做出任何的解釋了。
但是當一個作家的生命,最誠懇的表述就是無言,就坦率的面對自己就是放棄書寫時,我們要怎麼面對這樣的文學生命,無言算不算是一種偉大?已經沒有作品可供研究,以作品標注人生的研究方式顯然不適合,而推論猜想他人的人生,標注沒有出現過的作品,在解釋上也是很有限的;對於這些『有限』的問題,我認為每一個多作的解釋,都可能只是臆想與猜測。我想像中回返江淹的過程,是依循著江淹的情感,依循著他筆下的迷濛與黑暗,試著瞭解江淹的矛盾與瘋狂,我對江淹只有『情感』方面的興趣,我希望探討這個現象;我的論題是江淹的憂鬱,我對中國文學史的提問,是追認沈淪,以憂鬱為一種閱讀的可能。
參考文獻
I 華人作者的參考文獻,按照ㄅㄆㄇ順序排列:
CoPo,2000,貓空行館bbs.cs.nccu.edu.tw╱feeling版。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里仁出版。
貓空行館/bbs.cs.nccu.edu.tw/joke版。
段錚,1982,〈江淹生平及賦研究〉。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麥田出版。
劉大杰,1975,《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出版。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學生書局出版。
林童照,1995,《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文津出版。
林泠,〈林蔭道〉,收於《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爾雅叢書。
零雨,1996,《特技家族》,現代詩季刊社出版。
路況,1996,《犬儒圖》,萬象圖書。
呂正惠,1989,《杜甫與六朝詩人》,大安出版。
高居翰,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聯經出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城,1995,《顧城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局。
何瑞珠,自由時報,92/11/30。
黃節,1975,《阮步兵詠懷詩注》,藝文出版。
黃碧雲,2001,《無愛紀》,大田出版。
黃碧雲,2002,《血卡門》,大田出版。
蕭合姿,1998,〈江淹及其作品研究〉。
熊秉明,1986,《關於羅丹——日記擇抄》,雄獅圖書,P94。
張士增、洪文慶,1992,《巨匠美術》第102期,錦繡出版。
周杰倫,《the one 演唱會》專輯,2002,阿爾發唱片出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1997,《中國繪畫全集I》,浙江美術出版社、文物出版。
鄭榮華,1994,《中國黑色幽默小說大觀》,群言出版。
陳克華,1989,《給從前的愛》,圓神叢書。
陳冠蒨,2002,〈欲言又止〉,8866出版。
陳傳席,2000,《六朝畫論研究》,學生書局出版。
石守謙,1986,《中國古代繪畫名品》,雄獅圖書。
羅智成,1989,《泥炭記》,少數出版。
羅智成,1999《黑色鑲金》,聯合文學出版。
羅智成,《黑色鑲金》,聯合文學出1999年再版,P89
若驩,2002,《甜蜜並且層層逼近》,唐山出版。
蔡英俊,2000,〈「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
曹道衡,1993,《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緒編》,文津出版。
曹道衡,199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洪葉文化
孫歌,1999,〈理想家的黃昏〉,《讀書》。
宋偉航,1986,《中國古代繪畫名品》,雄獅圖書,P11。
安妮寶貝,2001,《彼岸花》,南海出版。
嚴守智,1992,《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04》,雄獅出版。
游國恩,1985,《魏晉南北朝史參考資料》,漢京文化出版。
巫鴻,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聯經出版。
王德威,1996,〈序論:腐朽的期待——鍾曉陽小說的死亡美學〉,《鍾曉陽.遺恨傳奇》,麥田出版。
王達津,1986,《古詩欣賞第十三輯》,大地出版。
王瑤,1951,《中古文人生活》,上海堂棣出版社
王文進,2000,《南朝邊塞詩新論》,里仁出版。
俞劍華,1936,《中國繪畫史》上,台灣商務出版。
II 非華文的創作:
洪維信譯,2003,傅科《外邊思維》序言,行人出版。
波特萊爾,《惡之華》,莫渝譯,志文1985年出版。
沃爾夫岡.凱則爾著,曾忠祿、鍾翔荔譯,1987,《美人與野獸》,久大文化。
村上龍,1997年八月十二日讀賣新聞晚報。
三島由紀夫,《禁色》,木馬文化2002年出版。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三聯書店1992年出版。
曾野綾子,《有限的生命》,萬象圖書,1995出版。
溝口雄三,1995,《中國的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清水凱夫,1989,《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出版社。
孫康宜,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允晨出版。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解放社1950出版。
叔本華,《叔本華選集》,志文1990年出版。
金維諾,〈古帝王圖與北齊校書圖〉,載於《美術研究》1982年第1期。
Andre Breton,1924,《Manifeçte du surréalisme》。
Freud〈S.〉,1938,〈Abriss der Psychoanalyse〉。
Gallimard,〈Le Livre à venur〉,Paris,《Folios/Essais》,1986。
Georges Bataille,《文學與惡》,國立編譯管1997年出版,P126。
Jean Laplanche、J.B. Pontalis,2000,《精神分析詞彙》,行人出版。
Jean-Paul Sarte,《波特萊爾》,國立編譯管1997年出版。
羅藍•巴特,《明室》,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年出版,P26。
Taupin,2001,《Elton John╱Songs From The West Coast》,Mercury Records Ltd。
Walter Benjamin,《說故事的人》,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出版。
III 江淹的作品
《四部備要》集部,中華書局據梁氏校刻本校刊。
俞紹初,張亞新,1990,《江淹集校注》,中洲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