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育如
論文名稱: 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dependenc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王振世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身心障礙大學生聽覺障礙多重障礙共依附人際行為
外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Hearing Impairment, Multiple disabilities, Codependency,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身心障礙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灣西部地區公私立大學大一到大四101位聽覺障礙學生與67位多重障礙(含腦性麻痺)學生為研究樣本,172位一般學生為對照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所測得變項包括個人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他人焦點/自我忽視、原生家庭問題、低自我價值感、隱藏自我、健康問題)及人際行為(肯定、主動關愛、操縱控制、攻擊、分離獨立、被動接納愛、順從、隔絕)。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之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在共依附特質上無顯著差異。
    二、在人際行為上,一般生相較於身心障礙學生有較多的肯定、主動關愛、被動接納愛與順從的人際行為表現。
    三、與父母親關係疏離的大專身心障礙學生有較多原生家庭問題及健康問題;與父親間關係疏離者,其自我價值感較低。
    四、重度、極重度障礙程度的大專身心障礙學生,有較多操縱控制行為。
    五、大專身心障礙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及人際行為間有顯著的典型相關。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越明顯者,有較多攻擊、隔絕、操縱控制、順從等行為表現;共依附特質中愈不傾向隱藏自我、有健康問題者,有較多操縱控制、主動關愛、被動接納愛、分離獨立等行為表現。
    六、身心障礙學生的性別、與母親的關係、障礙程度、障礙類別與共依附特質能有效預測其人際行為。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身心障礙學生的照顧者、教育與輔導單位及未來學術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dependenc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eigh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cluding 101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nd 67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Cerebral palsy included), and 172 normal students as a comparison group were sampled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ges in the West of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mposed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dependency (other-focus/ self-neglect, family of origin issues, low self-worth, self-hiding, and medical problem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ffirm, active love, control, attack, separate, reactive love, submit, and wall off). The collectiv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one-way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dependency between normal students and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between normal students and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The normal students exhibited mor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in terms of affirm, active love, reactive love and submit,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3.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ith po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d more family of origin issues and medical problems. Besides, the poore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fathers, the lower self-worth they felt.
    4.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erious or extremely serious degree of disability exhibited more controlling behaviors.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odependenc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ith a higher inclination of codependency exhibited more behaviors in terms of attack, wall off, control, and submit whereas those displaying less hiding self and medical problems exhibited more behaviors in terms of control, active love, reactive love, and separate.
    6.Gender, closeness with mother, degree of disability, type of disability, and codependency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ed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the institutes which take care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for future stud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身心障礙之定義、現況與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共依附的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人際行為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共依附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背景因素分析 56 第二節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共依附特質現況與差異分析 59 第三節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人際行為現況與差異分析 6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之差異分析 69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之差異分析 80 第六節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共依附特質及人際行為之相關 93 第七節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的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人際行為之預測 99 第五章 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 結論 112 第三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書面施測說明 125 附錄二 共依附特質與人際行為積差相關表 126 附錄三 共依附量表施測同意書 128 附錄四 人際行為量表施測同意書 129 附錄五 正式問卷(A卷:大專身心障礙學生) 130 表目錄 表2-1-1大專院校特教類別學生人數統計 8 表2-2-1共依附的內涵 13 表2-2-2國外常使用之共依附量表 20 表2-2-3國內常使用之共依附量表 21 表2-3-1人際行為的性別差異之相關研究-以SASB為架構 38 表3-3-1聽覺障礙與多重障礙(含腦性麻痺)研究樣本背景資料表 46 表3-3-2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樣本性別比例表 48 表3-4-1人際行為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54 表4-1-1樣本背景變項摘要表 56 表4-2-1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之描述性統計及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表 59 表4-2-2一般生共依附特質之描述性統計及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表 60 表4-2-3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共依附特質之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3-1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之描述性統計及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表 63 表4-3-2一般生人際行為之描述性統計及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表 65 表4-3-3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生人際行為之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66 表4-4-1不同性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4-2不同住宿類型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4-3父親關係型態不同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4-4母親關係型態不同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4-5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4-6不同障礙程度之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4-5-1不同性別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5-2不同住宿類型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5-3父親關係型態不同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5-4母親關係型態不同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5-5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5-6不同障礙程度之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行為多變量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6-1身心障礙學生共依附特質對人際行為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 93 表4-6-2一般生共依附特質對人際行為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 95 表4-7-1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肯定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4-7-2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主動關愛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7-3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操縱控制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7-4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攻擊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7-5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分離獨立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7-6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被動接納愛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03 表4-7-7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順從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7-8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隔絕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7-9不同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對人際行為的預測分析結果摘要 106 圖目錄 圖2-1共依附特質模式圖 18 圖2-2 SASB量表各叢集的空間分佈狀況 34 圖3-1研究架構圖 44

    一、 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10年12月30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台北市:內政部。2011年7月27日,取自:http://dpws.moi.gov.tw/commonch/index.jsp
    王文秀、陸洛(譯) (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原作者:M. Argyl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83年)
    王怡穆(2010)。兒童期受不當對待與大學生自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臺北市。
    方韻珠(2006)。親子關係緊張之青少年與其母親的人際互動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伍育英(2011)。費爾本的客體關係理論在心理治療上的意義與運用(上)。諮商與輔導,305,2-6。
    李育逢(2009)。大學身心障礙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何政岳、杜家興、林伯彥、吳淑真、陳秋榛(譯) (2007)。人際觀點心理病理學(原作者: L. M.Horowitz)。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年)
    邱紫穎(譯) (1996)。病態互依症候群(原作者: P. Mellody, A. W. Miller & J. K. Miller)。臺北市:生命潛能。(原著出版於1989年)
    邱慕美(2002)。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邱珮思(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心理分離:個體化、共依附特質與情緒勒索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汪珊妃(2001)。具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之生活型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余齊君(2007)。青少年家庭壓力事件、家庭功能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麗娟(1998)。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與輔導,154,12-19。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吳昭儀(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育逢(2009)。大學身心障礙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幸台(校閱)吳明宜、花敬凱、許華慧、許靖蘭、陳美利(譯) (2008)。復健諮商手冊(原作者:T.F.Riggar & D. R. Maki.)。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年)
    林真平(2002)。身心障礙大學生、壓力因應歷程、壓力事件、認知評價、因應策略、因應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林筱婷(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敬俢(2009)。一般與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個人、家庭及學校經驗因素對學習成果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韋子木、張榮皋(譯) (2000)。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原作者:H. S. Sullivan)。臺北市:昭明。(原著出版於1953年)
    翁令珍(2001)。個別諮商歷程中人際行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翁令珍、廖鳳池(2005)。諮商督導歷程中人際行為與受督導者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2),99-122
    孫頌賢(2007)。大學生伴侶間人際行為對愛情依附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徐麗明(譯) (2003)。人際歷程心理治療(原作者:E. Teyber )。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於2000年)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修慧蘭(校訂)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 (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G. Corey)。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1年)
    唐子俊、唐慧芳、孫肇玢、陳聿潔、黃詩殷(譯)(2007)。阿德勒諮商(原作者:T. J. Sweeney)。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1998年)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雅惠(2009)。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依附內在運作模式與人際衝突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刊,34,27-49。
    黃士芬(2010)。人際困擾諮商團體之成效暨受試者知覺團體中人際行為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市。
    陳秀菁(200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
    陳詩潔(2005)。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春曲(2005)。諮商歷程中諮商師感受到衝擊訊息及人際行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陳姿宇(2006)。共依附、認知與人際特性及惡質生活事件與青少年憂鬱的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陳怡君(2007)。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張統偉(2000)。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覺察、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張英鵬(2001)。我國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活品質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 273-308。
    教育部特教通報網(2011年5月30日)。99學年度大專院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人數統計。2011年7月27日,取自: http://www.set.edu.tw
    曾瑋琍(2008)。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北市。
    楊添圍、周仁宇(譯) (1999)。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實務(原作者:N. G. Hamilt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年)
    楊晴惠(2000)。中文共依評估量表之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廖宏啟(1999)。大學生人際行為之測量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廖翊雯(2010)。大學生之共依附特質、家庭氣氛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郭孟瑜(2003)。青少年的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人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董和銳(2003)。身心障礙之概念架構與社會意涵。身心障礙研究,1(1),32-42。
    葉光輝(譯)(2005)。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原作者:L. A. Pervin, D. Cervone & O. P. John)。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5年)
    賴美秀(2007)。智能障礙者手足共依附特質與依賴型生涯抉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賴佳嫈(2011)。團體中的人際行為與團體氣氛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諮商效果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市。
    蔡淑鈴(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蔡淑慧(2005)。不同社交地位之大學生孤立感、人際依附關係、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顏文君(譯) (2003)。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原作者:A. Adler)。臺北市:華成圖書。(原著出版於1932年)
    簡麗純(2001)。檢測「中文共依評估量表」之信效度–以物質成癮個案及家屬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二、 西文部分
    Beattie, M. (1987). Co-dependent no more. Center City, MN: Hazelden Foundation.
    Benjamin, L. S. (1974).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Psychological Review, 81(5), 392-425.
    Benjamin, L. S. (1993). Interpersonal diag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st ed.) New York: Guilford.
    Benjamin, L. S. (1994). SASB: A bridge between personality theory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Inquiry, 5(4), 273-316.
    Benjamin, L. S. (1996). Interpersonal diag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Clark, J., & Stoffel, V. C. (1992).Assessment of codependency behavior in two health student groups.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6(9), 821-828.
    Friel, J. C. (1985). Co-dependence assessment inventory:A preliminary research tool. Focus on Family and Chemical Dependency, 8, 20-21.
    Friel, J.C.,& Friel,L.D. (1987). Uncovering our frozen feelings:the iceberg model of co-dependency. Focus on the Family and Chemical Dependency, 11, 40-46.
    Fischer, J. L., Spann, L., & Crawford, D. (1991). Measuring codependency.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8(1), 87-100.
    Fuller, J. A.,&Warner, R.M. (2000).Family stressors as predictors of codependency. [abstract] Genetic, Social &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6(1), 5-22.
    Gurtman, M. B. (1992) Trust, Distrust,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 circumplex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989-1002.
    Mendenhall, W. (1989).Co-dependency definitions and dynamics. In B.Carruth & amp; W. Mendenhall(Eds.), Co-dependency : Issues in Treatment and Recovery(pp.3-17). Now York : The Haworth Press.
    Hughes-Hammer, C., Martsolf, D. S., & Zeller, R. A. (1998a).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codependency assessment tool.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264-272.
    Hughes-Hammer, C., Martsolf, D. S., & Zeller, R. A. (1998b). Depression and codependency in wome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 326-334.
    Hogg, J. A.,& Frank, M. L. (1992).Toward an interpersonal model of codependence and contradepende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0(3),371-375.
    Larsen, E.( 1985). Co-dependency seminar. Stillwater, MN.
    Loughead,T.A.,Spurlock,V.L.,& Ting,Y.( 1998).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codependence: An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MCMI-Ⅱ.Journal of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1),64-76.
    O’Brien,P.E.,& Gaborit, M. (1992). Codependency : A disorder separate from chemical 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8(1) ,129-136.
    Potter-Efron, R. T.,& Potter-Efron, P. S. (1989).Assessment of codependency with individuals from alcoholic and chemically dependent families.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6(1), 37-57.
    Subby, R.(1984). Inside the chemically dependent marriage: Denial and manipulation. In Co-dependency: An emerging issue(pp.25-29). Pampano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Subby, R. (1987).Lost in the shuffle: The co-dependent reality. FL: Health Communication.
    Wegscheider-Cruse,S., & Cruse,J.R. (1990).Understanding codependency.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
    Whitfield, C. L. (1991). Co-dependence: Healing the human condition.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
    Wright, P. H., & Wright, K. D. (1990).Measuring codependents’ close relationship: A preliminary study. [abstract]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2 (3), 335-344.
    Wright,P.H. & Wright,K.D. (1991). Codependency: Addictive love, adjustive relating, or both?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13(5),435-454.
    Zetterlind, U. & Berglund, M. (1999).The rate of co-dependency in spouses and relatives of alcoholics on the basic of the Cermak co-dependence scale.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2),147-15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