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玲玲
Hsieh, Ling -Ling
論文名稱: 母體與土地衍發的意象─ 謝玲玲油畫創作論述
The Images of Matrix and Land - Art Works by Hsieh, Ling -Ling
指導教授: 梁丹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主觀意識母體與土地內在空間轉轍
外文關鍵詞: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matrix and land, inner space, switchove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繪畫如一場身體的舞蹈或儀式,因為它來自畫者自我身體的驅策,是尋找「自我」的過程。以往的學習歷程,由西方印象派的移植潮流啟蒙,重寫生、光影捕捉與色彩舖陳,晚近漸而在生活題材中,以熟悉的材料、透明技法直接描繪。研一時想望著女兒,其實是我對某些意念的懷想—單純的幸福、快樂及珍貴一去不復返的容顏,並重新思考生命的轉化和創作上成長的契機。俗諺說,沒有人會在同一個地方上岸兩次,因為人已非、事已非,這正是生命流動的法則。

    延續以上所述,歸納本創作論述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對個人存在的意念,與藝術創作帶來的精神轉換,剖析她們的自我觀照和思維。(二)主觀意識與潛在圖像研究,及在個人創作中之自我實現。(三)透過藝術追尋的歷程,解析作品的創作意念、內容和形式、技法。

    研究架構為:1.創作學理基礎探討 2.創作主題與內容、形式與技法探討 3. 創作系列作品分析。以2002-2005年的系列作品為主要研究範圍,並且運用以下研究方法:1.哲學研究法2.以美學研究法分析、說明繪畫形式和造形的作用3.從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角度,探討主題的選擇和表現所契合的時代與人文意圖。

    研究所研讀期間創作理念是「根源意向,起於心,溯於母體,衍發於土地」。作品的共同特徵:光源的重組與再現、拉高地平線、影像的重疊映襯、單色基調(素描式畫法)的純粹性,及畫幅的水平和垂直,對應承載與成長。


    Abstract
    Painting is just like dancing or a ceremony. It is driven by something inside the painter’s body, and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During my earlier creative period, enlightened and inspired by western Impressionism. I kept my focus on sketch, combina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as well as colors. Gradually, I managed to avail all sorts of materials and paint directly using a transparent technique.

    All these years, whenever I gazed at my daughter, I kept pondering upon the happiness and the prime of my life. This kind of self-reflection contributes to a crucial enhancement of my art career. As an old say goes, 〝 No one would come ashore at the very same spot twice.〞 People changed while the world evolved. That seems to be the way of life itsel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these:
    (1) How do the modern Taiwanese female artists interpret self-existence? How do they reflect themselves through their art works?
    (2) Study on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VS latent images, and self-fulfillment realized through creation.
    (3) Analyze the concepts, contents, forms and techniques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is:
    (1) Theory of creation.
    (2) Analysis on the topics, contents, forms and techniques of creation.
    (3) Analysis on a series of creative work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2005.
    Study methodology:
    (1) Philosophical study.
    (2)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analyze or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forms and shapes in painting.
    (3) Explore how to choose topics, reflect the times and humanism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It’s my belief, during my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that originality comes from the intentions, the heart, the matrix and the motherl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re: (1) Ignore the factor of light source,(2) Raise the horizon,(3)Overlap or set off The Images,(4) Grisaille and pureness,(5)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aintings correspond to the idea of creative capacitie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目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一章 學理基礎 6 第一節 女性的文化空間(兼論「家」的意義 7 第二節 生命個體原型的思考 15 第二章 創作主題與內涵 21 第一節 感知空間和意象空間 21 第二節 溯源與還原 23 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 26 第一節 現實與想像 26 第二節 創作形式 27 第三節 創作技法 30 第四章 創作作品的發展脈絡與分析 34 第一節 轉轍系列 34 第二節 足踏系列 42 第三節 花想系列 50 第四節 望海系列 57 結論 62 第一節 涵納生命痕跡的繪畫觀 62 第二節 個人創作的表現與價值 63 參考書目 65 圖錄 68

    一、中文部分

    卡夫卡,金溟若譯,《蛻變》,台北市:志文,民70。
    弗里茲.李曼,楊夢茹譯,《恐懼的原型》,台北市:台灣商務,2003。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6:畢卡索》,台北市:光復,2002,再版。
    曲謹,《新地平線》,台北市:佳慶文化,1984。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1990。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林珮淳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
    徐蓉蓉主編,《遙望羅丹─觀念、媒體、空間的沉思》,台北市立美術館,民84。
    許天治,《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87。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書局,2004。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2002,最新版。
    楊韶剛,《精神追求•神秘的榮格》,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維金尼亞•吳爾芙,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市:天培文化,2000。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
    龐均,《油畫技法哲學》,二版,台北市:藝術家,1998。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
    Alberto Manguel,薛絢譯,《意象地圖》,台北市:台灣商務,2002。
    Auguste Rodin口述、葛賽爾筆記,傅雷譯 ,《羅丹藝術論》,台北市:雄獅圖書,民70。
    Bates Lowry,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1987。
    Carol S. Pearson,徐慎恕、朱侃如、龔卓君譯,《內在英雄》,台北市:立緒文化,2003。
    Chadwick, Whitney,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市:遠流,1995。
    Gabriel Garcia Marquez,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1。
    Herschel B.Chipp,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I》,台北市:遠流,2000。
    Judy Chicago,陳宓娟譯,《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鬥》,台北市:遠流,1997。
    Lynda Nead,侯宜人譯《女性裸體The female nude》,台北市:遠流,1995。
    Marc Le Bot,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1996。
    Marilyn Yalom,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市:先覺,2000。
    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著,陳香君、汪雅玲.余珊珊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11】》,台北市:遠流,1998。

    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著、謝鴻均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1】》,台北市:遠流,1998。

    Robert Cumming,朱紀蓉譯,《西洋家名作》,台北市:遠流,1998。
    Rudolf Amheim,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台北市:雄獅,1984。

    Rudolf Amheim,郭小平、翟燦譯,《 藝術心理學新論(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Art)》,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

    Semir Zeki,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Inner Vision- 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台北市:商周,2001。
    Simone de Beauvoir,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1999。

    二、英文部分

    Paul Jacques Grillo,《Form、Function & Design》 ,N.Y.,Dover Publications Inc.,1960。

    三、參考論文

    公共電視黃明川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台灣九○年代前衛藝術家」。第五集吳瑪俐。
    呂良遠,〈攝影的風潮-十三〉,《談攝影的藝術》,2002,頁68。
    畢恆達,〈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4期,1996,頁224-259。行政院國科會贊助(計劃編號:NSC-84-2413-H-002-010)。

    梁丹卉,〈梁丹卉繪畫創作與創作自述1989-1993〉,民83,頁8。
    蕭嫣嫣,《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中外文學,21卷,九期法國女性主義專輯。
    謝鴻均,〈2000解剖圖—從表象到內省的自淨過程〉,2000。

    四、網路文章

    朵麗絲•萊辛作品集。老婦人和她的貓。http://www.easysea.net/waiguo/laixin/11.htm,(2004年10月5日)。

    曾曬淑。巫術、圖像、裸體: 宗教改革前Baldung Grien的女巫繪畫。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text/news/research%20achivement/news-tzeng.htm,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4年10月5日)。

    黃琪惠。台灣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藝術。http://wwwdata.fy.edu.tw/manedu,(2004年10月20日)。

    謝鴻均。西洋藝術中的少女命運。http://www.aerc.nhctc.edu.tw/,國立新竹師院國小美勞教師進修網(2004年8月10日)。

    Roger Sperry〈史培利〉,198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研究報告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LF004(2004年8月10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