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宛儒 |
---|---|
論文名稱: |
社區文化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以台中市大甲區為例 A Study of Using Community Cultural Resources in Visual Art Instruc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Take Dajia area of Taichung Cit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文化資源 、藝術與人文 、視覺藝術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cultural resources, arts and humanities, visual art instru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藝術統整課程設計模式為基礎,在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中融入社區文化資源,並以研究者所任職的台中市大甲區學校四年級實行教學。
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主軸,依序發展出三大主題七個單元活動。
先採用文獻分析實地探訪後,建構一套結合社區文化資源的藝術課程,秉著「教師即研究者」行動研究之精神,再從教學中加以修正檢討並以循環模式進行,考驗教學設計之適用性與可行性,最後將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學校藝術教學與教師之參考。
依據研究目的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受到後現代藝術教育觀的影響,逐漸備受重視,與當今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相似,為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視覺教育之依據。
二、社區文化資源可提供視覺藝術教學之豐富教材,藉由直觀教學將社區生活環境融入課程中,使視覺藝術有更完整的發展。
三、根據社區文化資源,建構一系列視覺藝術教育統整之課程設計。
四、探究社區文化資源融入藝術教學後,學生之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
課程實施後,發現社區文化資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能涵蓋認知、情意、技能層面,學生對本課程接受度高,學習意願強烈。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家長、學校、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社區文化資源、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教學
The study are base 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of art and combine Community resources with visual arts into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data base from the fourth grad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Dajia area,Taichung city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ed.
Seven units and three subjects show that the main target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n Grade 1-9 Curriculum are “discovery and display”, “sight and sense”, “practice and use”.
"Teacher is a Researcher", go into community to real visiting and finishing the document analysis then restructure what we find and set it up into a education program. After that, according to loop research method review and revise the education program to find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In the last, provide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art education to teacher.
Conclusions as follow:
(1)The art education in community has the goal as similarity with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art education in community has been respect for the concept of art education to new generation one.
(2)Community and cultural resources can provide lots of visual arts teaching textbooks.
(3)According to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 series of visual arts program.
(4)After link community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visual arts, it makes the student have higher degree of acceptance and strong desire to learn this course.
Finally, the study based on the finding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parents, school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community cultural resources, arts and humanities, visual art instruction
一、 中文部分
大甲鎮公所(1999)。大甲帽蓆工藝活動成果專輯。台中縣。
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台中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台中縣。
台中縣政府(1989)。台中縣誌卷一。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余安邦等(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市:遠流。
余安邦等(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106,頁29-37。
呂燕卿(2002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討與表現之教學示例。國教世紀,202,5-18。
呂燕卿(2002b)。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8。台北:桂冠。
阮玉梅(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公共衛生護理學,243-266。台北:匯華。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振春(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載於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3-59。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71-80。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書店。
洪蘭(2009)。洪蘭開講:聰明教養成功學習。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如何用對的方式教孩子。台北市:信誼基金。
洪蘭(2011)。理所當然:成就公平正義的社會。台北市:遠流。
洪顯超(2003)。載於金信庸編,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南市:南師院輔導處。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01-434。台北:桂冠。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袁汝儀(2001)。國民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32-40。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美艷(2008)。 學生「手」中的台灣春節。美育,162,60-69。
張美艷(2012)。小學生看廟會。美育,186,74-85。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慶宗等(1999)。鎮瀾宮之旅:戲看大甲鎮瀾宮的廟宇裝飾藝術。台中縣:中縣鄉土自然學會。
郭淑芬(2004)。國小高年級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以桃園市都市景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造人的永續工程〉,文建會編1995年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
陳朝平(1994)。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專輯。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116,
陳箐繡(2002)。藝術、文化知覺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探討:以1999 年「珈雅瑪文化藝術夏令營」為例。人文藝術學報,1,435-449。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黃玉芬(2008)。以符號消費為核心之國小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以台灣偶像劇為設計素材,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未出版,屏東。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廖敦如(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雙月刊,139,88-95。
臺中縣政府(1999)。鐵砧風情─大甲鎮。台中縣。
賓靜蓀(2011)。看見社區的力量:守護家鄉、守護孩子。親子天下,21,頁64-65。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劉豐榮(2002a)。社會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歐用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載於高強華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64-80。台北市:師大。
蔡明憲等(2002)。大甲最早的學校 : 第三級古蹟大甲文昌祠導覽解說手冊。台中縣:中縣志願服務協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熙彥 (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
謝玉新(2009)。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頁29-33。
簡後聰(1997)。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師天地,86,頁16-21。
羅美蘭(2009)。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編譯館。
網路資料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大甲區公所網站http://www.dajia.taichung.gov.tw/CHINESE/tachia/index.php
台中市政府網站 http://www.taichung.gov.tw/internet/main/index.aspx
台灣十大觀光小城 大家投大甲活動記者會 http://2012town.gvm.com.tw/news_detail.php?nw_pk=33
大甲鎮瀾宮網站 http://www.dajiamazu.org.tw/
二、英文部分
Blandy, D. (1992).A community art setting inventory for elementary art and
classroom teachers:Towards the community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experiencing
disabilities. In Hohnson, A.(Ed.)Art Education : Elementary.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