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芳蘭
Fang-Lan Wen
論文名稱: 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ducation at 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9
中文關鍵詞: 資訊教育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
外文關鍵詞: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研究時同時採用量化與質化工具,在量化方面,研究者以文獻探討歸納出十大層面,並編製成為問卷,針對2002年至2006年教育部根據培訓表現及成果選出之新竹縣30所小學資訊種子學校團隊教師(包括校長、主任、教學組長、資訊組長、以及各學習領域教師,共328人)為問卷調查對象;在質化方面,研究者以九名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之教務主任、資訊組長,以及各學習領域教師進行訪談。最後歸納問卷與訪談結果整理成為結論與建議。
    量化研究結果顯示對計畫的認知、計畫的執行、資源的獲得、教師資訊能力與意願、行政的支援、團隊的運作、時間的支配、教學設計與課程、教育訓練與推廣、評鑑與檢核等層面,實際平均得分分別為3.70、3.48、4.01、3.85、3.62、3.87、3.12、3.82、3.62、3.65,只有二層面低於整體平均分3.59,顯示種子學校團隊教師對目前「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實施之現況」各層面之看法,認為其大致符合計劃之目標。,在「時間的支配」,平均分數是最低的,顯示顯示資訊種子教師因教學的進度壓力,大都沒有時間進行相關的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資源的獲得」是平均分數對高的,顯示了在計劃中設備資源的獲得是足夠的。
    在研究結果的部份顯示:
    一、資訊種子教師並沒有足夠的管道或資料,以了解學校申請的資訊種子計畫。
    二、學校對於資訊種子團隊教師並沒有訂定相關的獎懲措施,人力的調配上也應再加強,對於經費運用的準則也須加以改進。
    三、積極購置與規劃資訊設備,卻忽略使用和借用資訊器材的不便。
    四、團隊教師的資訊能力與意願呈現正向成長。
    五、校長或主任能以身作則,卻欠缺充足的行政支援。
    六、團隊運作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空間,惟教師因設計資訊教學媒材而感到壓力。
    七、教師因工作負荷繁多繁重,覺得時間緊迫而不夠用。
    八、秉持「教學為體、資訊為用」,避免本末倒置「為資訊而教學」。
    九、多元的教育訓練與推廣提昇教師專業能力,僵化硬性的研習阻礙教師進修意願。
    十、資訊種子計畫評鑑付之闕如,每個學校的檢核形式做法不一。

    關鍵詞:資訊教育、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ducation at 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sinchu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dvancement and dilemma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seed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adopt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ools. In terms of quantitative approach, we have produced the questionnaires which include ten major topics generalized from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ing teachers selected by their performances during the trainings hel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06 in thirty information seed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including the Principals,the general Directors(Zhu Ren),the Chiefs of teaching affairs, the Chiefs of information, and the teachers in other academic fields---altogether 328 people) .As to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we have interviewed nine teachers in the 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n Hsinchu County whose positions vary from th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s, the Chief of Information, to the teachers of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We finally sum up the answer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to give our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of our quantitative research show that in the ten major topics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topics of the cognition of the plan, the execution of the pla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resourses, the capacities and willingness of teachers to handle the information, the supports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the work of the teams, the command of time, the teaching plans and the curriculum, the educational trainings and their populariz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he scores are respectively 3.70,3.48,4.01,3.85,3.62,3.87,3.12,3.82,3.62,3.65,only two of which are below the average score 3.59. The scores indicate the viewpoints of the teachers in regard to the ten major topics concerning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show that mos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regard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going well as planned. Among all the topics, the score for the topic of the command of time is the lowest, showing that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seed teachers, due to the pressure to meet the schedule,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bring in any information-related activities when teaching. As to the topic of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ses, the score is relatively high.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the resourses is sufficient as plann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lso show:
    1. The information seed teachers do not have enough official channels or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information seed projects that the schools may apply for.
    2. The schools have not settled for any policie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for the information seed teachers. Also,the allocation of the human resourses and the use of expenses should be improved.
    3. The schools have been active in purchasing and plann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 faculities. However, the use and the borrowing of the information facilities has not been convenient enough as it is supposed to be.
    4. The capabilities and the willingness of the teachers involved are moving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5. The principals and the directors involved are able to set good examples in advancing information education. However, they are in lack of sufficient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6. The work as teams provides the teachers the space to grow professionally. However, the teachers are often stressed by the pressure of having to design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7. Most of the teachers involved feel that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and that they are loaded with too much of work.
    8.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information works as a supplementary tool while teaching comes first. The phenomenon ”teaching for the sake of information”is avoided.
    9.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training is able to upgrade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teachers; while tedious and rigid trainings hinder the willingness of the teachers to grow.
    10. The plan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re in a state of absence. Different schools check in their own ways the performances of work.

    Key words: Information education,the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資訊教育之意涵與實施模式 13 第二節 資訊種子學校計畫的發展背景 21 第三節 推動資訊教育之影響因素 43 第四節 資訊種子學校計畫的相關研究 63 第五節 影響資訊種子學校推動資訊教育的因素 8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8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10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0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9 第一節 背景變項分析 109 第二節 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各層面實施現況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19 第三節 教師背景對學校資訊教育推廣現況的差異分析 147 第四節 實施現況較佳的資訊種子學校訪談內容分析 18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2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7 第一節 結論 237 第二節 建議 244 參考文獻 251 壹、中文部分 251 貳、外文部分 259 附錄 261 附錄一 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歷程 261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269 附錄三 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調查問卷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271 附錄四 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283 附錄五 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訪談大綱 291 附錄六 資訊種子學校訪談內容摘要 295

    方陽昇(2005)。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千倖(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視聽教育,39,14-19。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宗誠(2003)。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王郁文(2004)。南區國小初級資訊種子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筱涵(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一期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國聖(2004)。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評估與其應用障礙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卉雯(2004)。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現況分析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百川(2004)。台北縣資訊教育推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何榮桂(1996)。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51,2-10。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教育推廣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資訊與教育,68,2-13。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2-8。
    何榮桂(2001a)。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雜誌,85,1-4。
    何榮桂(2001b)。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123-133。
    何榮桂(2001c)。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22-28。
    吳明隆、溫家榮(2000)。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應用。臺北市:松崗。
    吳美美(2003)。網路時代國家現代化指標資訊素養與資訊政策。現代化研究,34,1-10。
    吳麗花(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志鵬(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坤翰(2002)。正視國民資訊教育素養。國教新知,48,25-26。
    李書豪(2004)。宜蘭縣國中小學校數位落差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9,94-102。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育立(2005)。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現況調查-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明軫(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自然學科教學策略與相關因素之。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家仲(2005)。海峽兩岸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04,3-9。
    金生忠(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姜禮能(2001)。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施俊良(2004)。中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難因應--以中部某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孫國珊(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張金澤(2004)。影響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益仁(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之實施與需求探討-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前後之比較。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5),129-148。
    張臺隆(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1996)。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2006年5月20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tp_tt/content/nerc-1/law/teacher_point.htm。
    教育部(1998c)。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2006年8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regulations/itseedplan.doc。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6年9月3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06)。91-93種子學校相關資料彙總表,2006年9月5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1.htm。
    莊一凡(2004)。基於模糊理論及傳統統計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之情形與困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明廣(2004)。「資訊融入教學團隊」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麗玲(1998)。學習社會中讀者終身學習的內容。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1,147-159。
    陳志偉(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秋鳳(2004)。臺北市公私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恩賞(2004)。國小初級資訊種子學校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推展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雜誌,77,29-35。
    陳銘修(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登標(2003)。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融入教學平台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俊偉(2005)。台北縣資訊種子學校推動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博謙(2004)。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雅君(1999)。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極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銘宗(2004)。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用意願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永芬(2004)。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秀全(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美華(1999)。資訊化社會中圖書館利用之探析。圖書館學刊,7,181-203。
    楊瑞華(2002)。桃園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及專業成長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明正(2002)。我國國民小學教學軟體應用與相關措施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志雄(2004)。教師對網路教學環境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趙廣文 (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資訊種子學校策略聯盟運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長宗(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資訊種子學校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佳蓁(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馥嬪(2003)。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鄧美湘(2004)。台北縣國小英語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阿福(2000)。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教學活動設計,18-24。
    賴鼎銘(1999)。資訊素養與支援意識。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謝佩璘(2001)。建構知識的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謝景岳(2004)。台灣與紐西蘭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鍾志清(2004)。雲林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現況及需求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韓善民(1997)。我國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38,54-58。
    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資訊與教育。61,2-8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16-21。
    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簡良諭(2001)。因應九年一貫實施後之校園電腦維護與防毒管理方案。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255,254-258。
    蘇子仁(2004)。國民小學教學資源服務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外文部分
    Brickner, D. (1995). The effects of first and second order barriersto change on the degree and nature of computer usage of secondarymathematics teachers: A case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 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Cummings, Christen A.(1998). Teacher Attitudes and Effective Computer Integration. U.S.; Virginia.(ERIC ED419512)
    Doyle, C. S. (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s, ED372763.educational change. ERS Spectrum, 14(2), 33-41.
    Eisenberg, M.R & Berkowitz, R.E.(1992).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School Library and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8(5), 27-29.
    Haney, Regina M., Ed.; O'Keefe(2000). Forming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rough Technology. Conversations in Excellence. U.S.; District of Columbia. (ERICED455828)
    Hunt, N. P., &Bohlin, R. M.(1991). Entry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s using omputer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lifornia 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ED345706)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EngagingCritical Thinking. 2nd ed.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reniceHall.ERIC ,EJ496305
    Jonassen, D. H., Peck, K. L., and Wilson, B.G.(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Technologies for meaning making.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 NJ: Prentice Hall.
    McClure, C. R. (1994)。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 p.117。
    Paul Zurkowski (1974). ALA.「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iser, L. J. (200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30(4), 437-460.
    Speck, M. (1996). Best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ustained educational change. ERS Spectrum, 14(2), 33-41.
    Stecher, Brian(1984). Training Teachers to Use Computers: A Case Study of the Summer Training Component of the IBM/ETS. U.S.; New Jersey. (ERICED25459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