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旨在探討北齊士人在齊滅後,入仕關中政權後的 相關問題。第二章首先討論周武帝平齊過程中,以及平齊後的舉措;其次討論周武帝對舊齊士人的任用政策,並說明舊齊士人在北周政權所得到的待遇;最後從舊齊士人的具體行動看他們對周朝政權的反應。第三章首先描述周隋鼎革之際舊齊士人的立場,並討論影響他們抉擇的因素為何;其次則探討隋文帝對舊齊士人的態度,以及給予他們的待遇,並與北周政權時相較;最後由其殘存下來的詩篇中看出他們對於仕宦隋朝的想法。第四章則分別以李德林的政治際遇、開皇樂議、曆議、祿議和朋黨事件,一方面說明舊齊士人在周隋政權中的實際影響程度,另方面也可看出他們在關中政權中的侷限。第五章則加以總結。
古籍:
李道平:《周易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孔安國注,孔穎達疏,阮元校勘:《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何晏注,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趙岐注,孫奭疏,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盧弼:《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______:《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______:《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丘悅撰,杜德橋、趙超輯校:《三國典略輯校》,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顧炎武,《歷代帝王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
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侯白著,曹林娣、李全輯注:《啟顏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釋道宣:《廣弘明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庾信著,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盧思道著,祝尚書注:《盧思道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書局,1991年
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2001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葉適:《習學記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溥撰,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人民文學,1963年
李慈銘:《越縵堂讀史札記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徐堅:《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李昉等:《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2000年
韓理洲輯校:《全隋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補遺》,長春市:吉林文史,2000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負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近人著作: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______:《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邁克爾•羅金斯(Michael G. Roskin)等著,林震等譯:《政治科學》(第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學位論文:
沈冬青:《梁末羈北文士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論文:
王怡辰:〈周、隋之際的舊北齊勳貴〉,《通識研究集刊》第十期,2006年
付玉貞:〈隋文帝與隋朝佛教〉,《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牟發松:〈舊齊士人與周、隋政權〉,《文史》,2003年第1輯(總第62輯)
李鴻賓:〈慕容三藏的家世與漢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2期
高敏:〈略論鄴城的歷史地位與封建割據的關係〉,《中州學刊》1989年第三期
倪其心:〈關於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遺產》,1980年2月
鄒逸麟:〈試論鄴都興起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中國歷史地
理論叢》,199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