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蘭
Lin, Shu -Lan
論文名稱: 運用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新屋國小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Lower Grade Visual Art Instruction with Derived Aids from Community Resour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study for Xinwu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 余季音
Chi, Ying-Yu
口試委員: 蕭銘芚
Shiau, Ming-Twen
李霜青
Li, Tiffani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社區資源視覺藝術教學國小低年級學童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resources, visual art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lower grade (grade 1 and 2) student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運用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新屋國小為例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之教學,並以研究者所任職的桃園市新屋國小低年級26名學童為實施對象。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實地探訪收集資料,擬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與課程設計,以行動研究法於教學情境中進行及實地探訪。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主軸,發展出四大主題,延伸出八個教學單元。依據研究目的所得結論如下:
    一、 研究者設計取材著重在與生活經驗結合,以「愛屋及屋」為主軸,發展出
    四大面向的課程設計,包含(一)自然生態;(二)在地產業;(三)文化保護以及(四)社區認同,依序對應延伸出四個主題內容,包括「水巷桃源」、「米食文化」、「拜訪老屋」、「社區走透透」,延伸出八個單元之教學活動。
    二、 運用社區環境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成效為:(一)從社區環境取材,主題貼
    近學生生活;(二)學生對本研究規劃的課程學習興趣高;(三)善用社區人力資源協同教學,開展藝術視野;(四)學習與人溝通合作的技巧。
    三、根據本研究發現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為:(一)傳承傳統文化,蘊含三人文素養;(二)建立社區藝術家與學校之合作關係;(三)提供學校教師發展在地的藝術教材。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與發展之參考。
    關鍵字:社區資源、視覺藝術教學、國小低年級學童、行動研究


    Abstract
    An Action Research on Elementary School Lower Grade Level Visual Art Teach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visual art teach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ighbor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participants are 26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researcher’s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in Xinwu District, Taoyuan City. The detailed goal is listed below.
    This research is first conduct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reframe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data needed was collected and record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was also collected after teaching by interviews with related participants. All the collected data was organiz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curriculum design was based on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goal-“Exploration and Presentation”,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Recognition”,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Four themes and eight teaching units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listed below.
    A. The design of this experiment is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authentic life experience. The core of this curriculum is “Love Xingu, and will love everything related to it” program. The derived design is then developing into four aspects, 1. Natural ecology system, 2. Local industry, Cultural protection, Community appreciation. There is also four correspondent content of teaching, 1. Creek passage peach garden, 2. Rice culture, 3. Visiting antique house, 4. Walking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B. The results of visual art teach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as follows. 1.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ll taken from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2. Students are highly motivated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experiment. 3.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on teaching can expand the depth of art viewpoint. 4. Acquiring the techniques of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working with others.

    C.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community oriented art teaching discovered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heritag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nurs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2.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rtists and school to promote cooperation. 3. Offering school teacher to develop the local art teaching material.
    At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experiment o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ctual teaching, and the follow up research.
    Key words: community resources, visual art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lower grade (grade 1 and 2) students, action research.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課程指標與設計 14 第二節 國小低年級學童身心及藝術發展 18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育的意涵 25 第四節 社區環境取向的藝術教育觀 30 第五節 新屋國小社區資源分析 38 第六節 運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視覺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9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 6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2 第四章 教學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 75 第一節 「水巷桃源」主題研究結果 74 第二節 「米食文化」主題研究結果 101 第三節 「拜訪老屋」主題研究結果 123 第四節 「社區走透透」主題研究結果 149 第五節 綜合分析 1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8 第一節 結論 178 第二節 建議 183 參考文獻 186 附錄 附錄一 主題一「水巷桃源」之單元教學設計 192 附錄二 主題二「米食文化」之單元教學設計 196 附錄三 主題三「拜訪老屋」之單元教學設計 199 附錄四 主題四「社區走透透」之單元教學設計 203 附錄五 各單元學習單 206 附錄六 各單元學習單心得評量表 214 附錄七 教學省思日誌 215 表目次 表2-1-1 分段能力指標 16 表2-1-2 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教材內容要點 17 表2-2-1 兒童繪畫能力發展 24 表2-3-1 新世紀藝術教育的各種思潮 28 表2-5-1 桃園市新屋區新屋國小所在地社區資源視覺藝術教材題材分析表 51 表2-6-1 運用社區環境資源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 52 表3-1-1 學生背景一覽表 62 表3-2-1 新屋國小社區資源融入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設計 66 表3-2-2 主題一「水巷桃源」之單元教學設計 68 表3-3-1 資料代碼表 76 表4-1-1 「走讀水巷」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81 表4-1-2 「水巷地景藝術」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96 表4-2-1 「美食DIY」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07 表4-2-2 「彎腰的稻子」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17 表4-3-1 「吉祥圖案」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29 表4-3-2 「老屋爺爺」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43 表4-4-1 「與藝術家有約」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54 表4-4-2 「社區小小記者」訪問紀錄表 161 表4-4-3 「我的社區我的家」單元學習心得評量表 165 表4-5-1 各主題單元學生學習心得彙整統計 172 表5-1-1 新屋國小社區資源融入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設計彙整 180 圖目次 圖1-3-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8 圖2-5-1 桃園市新屋國小 38 圖2-5-2 桃園市地圖 38 圖2-5-3 新屋埤塘 40 圖2-5-4 老屋 42 圖2-5-5 天主堂 42 圖2-5-6 水巷散步道及淨化功能的生態池 42 圖2-5-7 水巷廣場景觀 42 圖2-5-8 水巷廣場水池 43 圖2-5-9 水巷廣場水車 43 圖2-5-10 地景藝術壁畫 43 圖2-5-11 樹下花圃陶土 43 圖2-5-12 稻米博物館 44 圖2-5-13 新屋農會前稻米地標 44 圖2-5-14 第一座老屋 范姜觀音寺 46 圖2-5-15 范姜觀音寺簷下垂花及斗拱 46 圖2-5-16 范姜觀音寺上仙女奏樂 46 圖2-5-17 卵石牆基 46 圖2-5-18 扛番 46 圖2-5-19 鰲魚吐水 46 圖2-5-20 第二座老屋門額上有「陶渭傳芳」 47 圖2-5-21 第二座老屋有洗石子矮牆 47 圖2-5-22 第三座老屋門額上有「陶渭流芳」 48 圖2-5-23 老屋馬背山牆雲紋及花籃 48 圖2-5-24 象徵如意團圓、錢幣飾的吊掛懸魚、銳角似火焰的火形馬背 48 圖2-5-25 第四座老屋門額上有「陶渭高風」 49 圖2-5-26 范姜明道的作品人和地靈 49 圖2-5-27 第五座老屋 范姜祖堂 50 圖2-5-28 第五座老屋 范姜公廳後堂 50 圖2-5-29 新屋物產 50 圖3-1-1 「學海書林」 60 圖3-1-1 「母與子」 60 圖3-1-3 「祖母與我 60 圖3-1-4 「飛躍 100 」 60 圖3-1-5 「龍遊書海」 61 圖3-1-6 「世界地圖壁畫」 61 圖3-1-7 藝術家介紹 61 圖3-2-1 課程架構圖 65 圖3-3-1 三角檢測關係圖 74 圖 4-1 教學實施流程圖 75 圖4-1-1 「走讀巷桃源」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76 圖4-1-2 「走讀水巷桃源」學生學習單 79 圖4-1-3 「走讀水巷桃源」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80 圖4-1-4 「水巷地景藝術」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90 圖4-1-5 「水巷地景藝術」學生學習單 93 圖4-1-6 「水巷地景藝術」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94 圖4-2-1 「美食DIY」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02 圖4-2-2 「美食DIY」學生學習單 105 圖4-2-3 「美食DIY」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06 圖4-2-4 「彎腰的稻子」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13 圖4-2-5 「彎腰的稻子」 學生學習單 115 圖4-2-6 「彎腰的稻子」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16 圖4-3-1 「吉祥圖案」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25 圖4-3-2 「吉祥圖案」學生學習單 127 圖4-3-3 「吉祥圖案」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29 圖4-3-4 「老屋爺爺」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38 圖4-3-5 「老屋爺爺」學生學習單 141 圖4-3-6 「老屋爺爺」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42 圖4-4-1 「與藝術家有約」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50 圖4-4-2 「與藝術家有約」學生學習單 152 圖4-4-3 「與藝術家有約」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53 圖4-4-4 「我的社區我的家」單元活動的教學過程 160 圖4-4-5 「社區小小記者」記錄圖 163 圖4-4-6 「我的社區我的家」單元活動的學生作品 164 圖4-5-1 個案一分析之學生作品 171 圖4-5-2 個案二分析之學生作品 171

    參考文獻
    Eisner, E.W.(1998)。藝術視覺的教育(郭禎祥譯)。臺北市:文景。(原著作出版年:1972)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123-154頁)。台北縣:桂冠。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鑫(1998)。太空看台灣。臺北市:大地地理。
    中原大學JWN空間與環境研究室(2006)。新屋范姜老屋巷弄空間改造計畫期末
    報告書。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呂燕卿(199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
    育, 106,29-38 。
    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69,11-26。
    吳明清(2003)教育向前跑(續)—教育改革的思維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月貞、賴清標(2010)中都地區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文教論壇,
    2,5-23。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文雯(2016)。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市。
    林炎旦(2003)。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新課程銜接問題之初探。教育資料與研
    究,52,8-11。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藝術落實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屆台灣本
    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7-478頁)。台北市: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
    范姜老屋追追追-下課花路米(2018)。2018年10月10,取自13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YrSQE0sCc。
    徐秀菊(2003)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與教學。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56-62頁)。台北
    市:教育部。
    徐秀菊(2004)社區取向之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第二屆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
    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徐秀菊(2008)。視覺文化素養教育:社區田園藝術的創意教學。載於徐秀菊 (主
    編),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創意篇(4-8頁)。花蓮:國立東海大學。
    桃園市政府(2016)。桃園客庄遊學地圖(二)17作客去。桃園市:桃園市政
    府。
    桃園有線新聞20151211-環保藝術新作 小小兵躍出大螢幕(2018)。2018年11月19,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9RHQCDeaw
    教育部(1999)。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修訂
    草案(分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1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
    實施)。2018年8月19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header。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2018年8月19
    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116,
    18-25。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朝平(1996)。鄉土教材在美勞課程上的地位及其發展方向。載於晨曦路(主
    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99-222頁)。台北縣:台灣國民學校
    教師研習會。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上)(101-121頁)。台北縣:桂冠。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下)(439-462頁)。台北縣:桂冠。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箐繡(2010)。藝術通識課程與教學發展之淺思:以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觀點與實踐為取徑。關渡通識學刊,6,1-26。
    莊尤滋、蔣姿宜(2010)。幼稚園社區融合主題教學多元評量實施歷程之探討。幼
    兒教育年刊,21,78-104。
    許維芝(201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國小中年
    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郭禎祥(1998)。台灣藝術教育之現況及改進之道:1998“面向21世紀的學校美術教育國際研討會”北京大會。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
    教育(上)(325-366頁)。台北縣:桂冠。
    曾雅雯(2011)。寺廟建築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 69。
    程建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溫惠珍(2010)。兒童美術教育相關理論探討。載於黃嘉勝(主編),視覺藝術領
    域教材教法(4-18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新屋鄉公所(2010)新屋起飛。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新屋鄉公所(2008)新屋鄉志。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新屋鄉立圖書館(2012)。畫說魚米之鄉-新屋鄉23村文化地圖。桃園縣新屋鄉:
    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新屋區公所連結網址(2018)。2018年8月19日,取自
    http://www.xinwu.tycg.gov.tw/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
    類,50,13-78。
    廖敦如(2005)。建構社區文化圖像之藝術行動課程:「行動學習」導向在大學通
    識藝術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63-198。
    廖敦如(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中
    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
    教育研究所。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月刊,135,83-88。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台灣教育,628,14-
    22。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振源(1996)。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美術教育。載於兒童美術教育理論
    與實務探討(19-27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5。
    賴文英(2015)。躲在田野鄉間的山牆馬背。美育雙月刊,208,85-90。台北市:
    國立藝術教育館。
    謝筱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石濤文化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