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坤隆
論文名稱: 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 - 以布袋戲教學為例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2
中文關鍵詞: 布袋戲藝術與人文鄉土藝術課程統整三角檢驗法
外文關鍵詞: puppet, Arts and Humanities, Vernacular Ar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riangul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布袋戲」統整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進行各項相關課程的研究,研究的結論摘要如下:
    一、布袋戲教學是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相當值得推廣的:在學生學習布袋戲之後,不但對於傳統藝術有更加一層的認識,也能提高對表演藝術的認識與鑑賞能力。
    二、本研究以「布袋戲」設計出統整的課程,經過實驗研究之後,發現是具有相當價值的可行教案:研究者將布袋戲分解成各藝術元素之後,依選出的各藝術元素,設計成九個教學單元進行教學活動,根據教學的結果分析發現,學生相當喜歡這些教學活動。
    三、學生對於布袋戲教學活動的各個教學單元都很喜歡:依據學生在各單元學習後所填寫的學習問卷,統計之後發現,學生不論在「教案設計」、「老師上課方式」、「學習參與度」、「作品滿意度」、「團隊合作」、「課程難易度」各方面,都是呈現正面反應,滿意度相當的高。
    四、建議將「布袋戲」教學列為學校的特色,教學方案推廣到學校各年級:因為本研究案實驗之後,受研究團隊的肯定,因此研究團隊建議設計適合不同年級的教學單元,推廣到全校,讓全校的學生都能認識布袋戲,玩布袋戲。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Vernacular Art into Arts and Humanities 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A Case Study of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puppet show into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particularly on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primary school. The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four findings:
    1.The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s worthy and effective; therefore,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Students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traditional art after the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ir cognitive and appreciative ability of presenting art have been highly developed.
    2.Integration of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nto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is worthy to be implemented.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artistic elements and nine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se elem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instruction reveals that students are highly interested in these activities.
    3.Students have enjoyed the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n term of lesson plan designs, instructional methods, their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of the projects, team work, and appropriateness of lesson plans.
    4.The integration of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into art and humanistic curriculum is claimed to be as a school’s chrematistics and to be implemented from first to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Puppet show instruction should be designed for and implemented on different graders. By doing s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ll learn, appreciate, and enjoy playing puppet show.

    Keyword:
    Puppet Arts and Humanities Vernacular Ar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riangulation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五節: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的意義與功能 7 第二節:鄉土藝術 19 第三節:課程統整之意義與功能 24 第四節:布袋戲之分類與功能 32 第五節:戲劇教學原理 49 第六節: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心理發展 55 第三章 教學研究設計與實施 60 第一節:研究設計理念 60 第二節:教學設計模式 66 第三節:教學單元的實施 78 第四節: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91 第四章 研究教學過程與結果分析 97 第一節:「猜猜我是誰」教學單元檢討 100 第二節:「超級變臉」教學單元檢討 113 第三節:「超炫的裝扮」教學單元檢討 124 第四節:「圖塗抹抹」教學單元檢討 136 第五節:「抓到不同的你」教學單元檢討 144 第六節:「你的臉色變了」教學單元檢討 152 第七節:「黑影對話」教學單元檢討 160 第八節:「手忙腳亂」教學單元檢討 172 第九節:「巨人國遊記」教學單元檢討 1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4 第一節:結論 194 第二節:建議 207 參考文獻 211 附錄ㄧ:教案設計 216 附錄二:單元學習問卷 243 附錄三:研究員評量表 252 附錄四:家長問卷 253 附錄五:戲偶表演動作要領 254

    參考文獻

    ㄧ、中文
    王雲五(1971)。雲五社會科大辭典第十一冊地理學p.241。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煉登(1998)。鄉土藝術文化意義 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王嵩山(1988)。扮仙與作戲 。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行 鄭玉英(1993)。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文科編譯(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4)。掌中天地寬。台北:創意力文化公司
    台北市教育局(2000)。戲說布袋掌中乾坤。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石光生(2000)。論南台灣偶戲的變革與發展方向。成大藝術研究所:藝術論衡6
    石光生(2000)。高雄地區掌中戲團生態演變初探。成大藝術研究所:藝術論衡5
    江武昌(2000)。標籤化的傳統藝術-論傳統布袋戲彩樓戲台的優缺點。美育第114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江武昌(2000)。早期台灣的社區劇場和藝術教育。美育第112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李聰超(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的取材編寫。未出版
    李平 譯(1997)Thoms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沈平山(1986)。布袋戲。自印
    吳政恆(1997)。漫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台灣文獻第48卷第4期
    周淑卿 (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周淑卿(2002)。課程統整模式。嘉義:濤石文化公司
    林佩璇等譯(2000)。(James A. Beane原著)課程統整 。台北:學富文化
    林怡秀(1999)。 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茂賢(民87)。台灣傳統戲曲教學導引。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胡寶林(1986)。戲劇與行為表現力 。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
    倪淑蘭(1996)。戲劇與教育。美育第67期。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容淑華(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戲劇教育。美育第111期。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耿志華(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的觀察與討論。國民教育,p22-30。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臺東師院學報,1,283-299。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張全成(2003)。當代教育思潮與學習理論對網路美術學習的啟示。美育134期p33-41 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博州(2002)。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玲玉(1991)。從閩南車鼓之田野調查試探台灣車鼓音樂之源流。台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
    黃壬來、陳朝平(1997)。鄉土美勞教材與教法研究成果報告,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教育部顧問室。
    黃譯瑩 (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
    黃美序(1999)。回顧與前瞻:戲曲之旅的見、聞、感。美育第112期。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光雄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炳煌 (1999)。談課程統整以及社會領域研究小組的作法。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 (2003 )。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陳瓊花譯(1998.6)。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春興(1994)。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蔡志展(1996)。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詹竹莘(1997)。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葉俊顯(1989)。省市立師範學院勞作課程目標與內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1997)。教學原理,學習理論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1期,第22-32頁。台北師範學院
    廖順約(2000)。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第112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第114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劉得劭(1998)。造型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還月(1993)。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台原出版社
    劉華傑(1999)。掌中舞乾坤-傳統布袋戲偶。美育第111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鍾喜亭(1994)。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推展。國教天地,107,7-14。
    鍾任欽(2002)布袋戲概論 。鍾任欽口述 洪輝煌紀錄 未出版
    鍾任欽(2003) 。林坤隆訪談口述紀錄 。台北 2003.5.25
    戴玉珍(1994)。掌中乾坤-布袋戲在課程中的運用。美育48期。台北:藝術教育館
    藝術教育教師手冊(1999)。國小美術。台北: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藝術教育教師手冊(1999)。國小戲劇篇。台北: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網路資源
    呂燕卿 (2003)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http://www.aerc.nhctc.edu.tw/(2003.7.12)
    林國平 (2001) http://mail.nhltc.edu.tw/~linkuo/論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探討.htm (2003.7.12)
    阿德戲館 (2003) 偶戲的社會功能 http://home.pchome.com.tw/myhome/ader319/2b7.htm(2003.10.27)
    溫振華 (1995.6)。鄉土教育與新世界觀http://taup.yam.org.tw/comm9509/tpdc5928.html 。(2003.7.12)
    陳錫祿 (2003)。 談美勞科鄉土教材之開發 研習資訊第15卷第5期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5n6/42.htm。(2003.7.13)
    陳蕙安 章亦潔 陳怡臻(2003)。鄉土教學實施之研究http://www.inservice.pccu.edu.tw/ktaction/folder/3-thesis/3-3-25a.htm(2003.8.10)
    學習加油站( 2002.11.16)。國小兒童美勞學習心理特質與指導原則
    http://content.edu.tw/primary/art/ch_js/main.htm。(2003.7.12)
    教育部( 2003.7.25)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實施要點http://teach.eje.edu.tw/data/kunda/2001571449/資料六.htm。(2003.7.2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