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長老教會生成台灣民族主義的機制、意識型態過程及其對今日台灣民族主義之影響。異於過往對長老教會研究的宗教社會學傳統,本論文將長老教會放置於政治社會學的傳統之下研究。
本文首先討戰後長老教會於國民黨的統治位置,並為此提供解釋。藉由重新發展若林正丈的「分裂國家」此概念為「弱分裂國家」,論文一方面指出了因國民黨高度仰賴西方國家支持的外部正當性,使長老教會發生了外部正當性內化的現象,從而確保了長老教會宗教上的自主性,免於國民黨的脫動員。此外,由於長老教會內化了外部正當性,使國民黨反過來藉由長老教會及台灣制度性的基督宗教維繫自由中國的宗教自由形象,以進一步爭取外部正當性。戰後國民黨對長老教會,策略上採取的是既利用又提防,確保宗教自主卻又意圖干涉的態度。
其次探討宗教自主下的長老教會如何形成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意識型態。在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對於朝聖與民族想像因果關係的啟發下,該章節以內部朝聖與外部朝聖解釋長老教會的台灣民族想像之起源。長老教會一年一度的宗教議會提供了神職人員內部朝聖的機會,開啟了台灣教區的想像,促成他們台灣邊界的想像與宗教的台灣敘事。長老教會組織的國際性格則是外部朝聖的基礎,使神職人員得以將台灣教區想像昇華為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經歷雙重朝聖的長老教會,在面對7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危機下,終於1977年公開首倡政治台灣民族主義作為中華民國外交危機的解套手段。
政治台灣民族主義作為中華民國外交危機的解決策略,嚴重抵觸了70年代霸權意識型態的中國民族主義。在中國民族主義「叛國」的污名化下,為了捍衛教會的名聲並宣揚政治台灣民族主義的理念,長老教會以「與台灣共生死」、「鄉土化」作為中國民族主義「反帝國」的反論述。此論述不僅部分成為今日台灣民族主義的語言,一定程度上亦為文化台灣民族主義的理念鋪上道路。
由於長老教會享有的外部正當性,70年代末期台灣民主運動向長老教會尋求支持,企圖型塑黨外-長老教會同盟之形象以避免國民黨過度的壓迫。黨外的策略一方面部分導致了美麗島事件的爆發,二方面使雙方的論述有相互交流、援引與激發的效果。
長老會台灣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台灣政治環境相關。中華民國的弱分裂國家體制使長老教會得以透過內、外部朝聖發展出台灣民族主義的想像。而弱分裂國家體制,又使長老教會在台灣有獨特的政治位置,使其意識型態得以透過教會與反對運動的親近關係,傳播至非教會的地區。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3劃
大華晚報,1979年5月11日,第3版。
大時代
-(1979a)中泰賓館事件始末。第一卷第四期。頁7-19。
-(1979b)黨外人士是陰謀份子嗎。第一卷第五期。頁17-35。
4劃: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71-116。
王南傑
-(1975)〈台灣教會與普世教會〉。見《台灣教會公報》,1975年10月17日。頁5。
-(2004)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半世紀。未公開出版,然可至長老教會總會或所屬神學院詢問。
-(2007)「為出頭天奮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的故事。見高俊明等著,《台灣 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頁26-42。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王曉波(1977)〈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見《夏潮》,1977年1月1日,第一卷第十期,頁8-15。
王憲治(1979)論台灣鄉土神學。見《台灣教會公報》,1979年3月4日,版8。
公孫嬿(1981)國慶在雙橡園:謹懷于斌樞機主教。見 李霜青編,《于斌樞機紀念文集》,頁232-247。台北巿:康寧雜誌。
5劃
冬聰凜(1999)夜度美麗島。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83-86。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北屋
-(1977)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見 《夏潮》,第三卷第四期,頁17-20。
-(1978)不要假借神的旨意犯錯。見《夏潮》,第四捲第一期,頁2。
台南神學院師生(1972)〈基督徒對國家民族存亡的責任:響應「我們的呼籲」。見《台灣教會公報》,1972年1月1日,版2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6)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台灣教會公報:
-1967年3月,版14。
-1971年4月,版3。
-1972年3月。
-1974年4月7日,版5。
-1974年6月30日,版8。
-1974年12月8日,版2。
-1975年2月23日,版5。
-1975年3月2日,版2。
-1975年4月6日,版2。
-1975年5月25日,版1。
-1975年6月8日,版4。
-1975年6月15日,版8。
-1975年6月22日,版8。
-1975年7月27日,版8。
-1975年8月3日,版8。
-1975年8月10日,版1。
-1975年8月10日,版8。
-1975年10月26日,版1。
-1975年11月8日,版1。
-1975年12月7日,版2。
-1976年3月21日,版4。
-1976年5月2日,版2。
-1976年8月10日,版2。
-1976年9月26日,版4。
-1976年10月3日,版4。
-1977年8月21日,版2。
-1977年9月18日,版1。
-1977年10月23日,版2。
-1977年11月20日,版2。
-1978年1月22日,版3。
-1978年4月2日,版1。
-1978年4月2日,版2。
-1978年4月2日,版3。
-1978年4月21日,版1。
-1978年5月21日,版7。
-1978年8月20日,版2。
-1979年1月7日,版8。
-1979年2月11日,版2。
-1979年5月27日,版6。
-1979年6月24日,版3。
-1979年7月8日,版2。
-1979年7月15日,版1。
-1979年7月15日,版3。
-1979年8月19日,版2。
-1979年8月26日,版2。
-1979年8月26日,版7。
-1979年9月2日,版1。
-1979年9月9日,版2。
-1979年10月14日,版1。
-1979年10月14日,版7。
-1979年10月22日,版7。
-1979年12月28日,版1。
6劃
艾鄧(1977)孤兒的歷史與歷史的孤兒:讀吳濁流「亞細亞孤兒」。見《夏潮》,第一卷第十期,1月1日,頁54-59。
江燦騰(2000)臺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
7劃:
吳介民
-(1989)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北:台灣大學。
-(2004)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形塑。見 李丁讚等編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299-355。台北:桂冠。
吳介民、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見 《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19-163。
吳文雄(1987)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本土化之研究。見 台灣神學院編,《台灣神學論刊》,1987年3月,第九期,頁47-70。台北:台灣神學院。
吳叡人
-(1983)理想:深刻、成熟與自我期許。見《中國論壇》第十六卷第十二期,頁36-38。
-(2001)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見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43-111。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呂秀蓮
-(1979)臺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拓荒者。
-(1988)談「戒嚴文化」與民主發展。見〈自立早報〉7月3日。
-(2000)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
李俊男(1971)病痼仍深-首次參加總會有感。見《台灣教會公報》,1971年5月,版19-20。
宋泉盛(1998)出頭天: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史料。台南:人光出版社。
8劃:
孤影(1972)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
周聯華(1994)周聯華回憶錄。台北:聯經。
林培松(1999)美麗島事件的追憶-20年後的捕風追影。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73-76。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林本炫(1990)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17-143。
林尊賢(1975)〈教會與國民外交〉。見《台灣教會公報》,1975年8月10日,版2。
林偉華(2006)「恢復傳統」還是「馴化傳統」:「基督宗教做為細道邦部落與司馬限部落泰雅族人生活實踐」的反思。新竹:清華大學。
林信堅
-(1976a)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蒐集品簡介(七)。見《台灣教會公報》,1976年3月28日,版4。
-(1976b)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蒐集品簡介(九):亞洲最早的民主國的鈔票和郵票。見《台灣教會公報》,1976年4月11日,版4。
-(1978)〈從夏潮北屋的怪文說起〉。見《台灣教會公報》,1978年1月29日,版6。
9劃:
洪振輝(1999)高雄事件始作俑者。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63-67。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洪叡郎(1999)走出心靈的苦囚。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77-81。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姚人多(2008)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見 《台灣社會學》,第15期,頁47-108。
10劃: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2001)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市:望春風文化
高俊明
-(1970)火焰中的荊棘。見《台灣教會公報》,1970年9月1日,版5-8。
-(1972)明日的台灣教會。見《台灣教會公報》,1972年2月,版5-7。
殷海光著、盧蒼主編(1988)殷海光書信集。臺北巿:桂冠。
翁修恭
-(1971)教會關心的對象-個人及社會(一)。見《台灣教會公報》,1971年5月1日,版7-8。
-(1976)台灣教會的當急之務(上)-主體性的建立。見《台灣教會公報》,1976年12月12日,版4。
-(2004)懷念恩師黃彰輝牧師。見 張瑞雄著,《臺灣人的先覺:黃彰輝》,頁19-22。台北市:望春風。
11劃:
張瑞雄(2004)臺灣人的先覺:黃彰輝。台北市:望春風文化。
張俊雄(1999)照亮黑暗歷史的路。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7-14。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張炎憲等(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
張清庚(2007)人權宣言三十週年回顧-舊往事與新寄望。見 高俊明等著,《台灣 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頁43-57。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張宗隆
-(1977)教會應有的角色及存在的目的:兼對某雜誌曲解教會史實的澄清。見《台灣教會公報》,1977年11月6日,版7。
-(2007)追述「人權宣言」前後 再思領受上帝的應許。見高俊明等著,《台灣 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頁58-75。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郭驥(1981)于野聲先生與光復會。見 李霜青編,《于斌樞機紀念文集》,頁259-261。台北巿 : 康寧雜誌。
郭文般
-(1999)台灣歷史過程中的基督宗教:以天主教和長老會為例。1999年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硏討會。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002)宗教與社會。見 王振寰編著,《臺灣社會》,第三章。台北:巨流。
陳瑞樺(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從1926年中華民國到2000年台灣),初稿翻譯,未公開出版。
陳方中(2001)于斌樞機傳。臺北:臺灣商務。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陳佳宏(2006)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
陳玉梅(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參與。台北:台灣大學。
陳家倫(1985)台灣社會之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一個宗教團體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
陳迪暉(200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一個歷史比較分析。新竹:清華大學。
陳鼓應(1978)序「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見《夏潮》,1978年1月1日,第四卷第一期,頁45。
陳溪圳(1977)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信。見《台灣教會公報》,1977年8月7日,版7。
陳福住(1999)在恐懼中的敬拜生活。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69-72。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陳南州(1999)不能推諉的職責:記美麗島事件後的一些日子。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55-62。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陳勝政(1971)從劇變的社會看今日教會應有的宣教方式。見《台灣教會公報》,1971年3月1日,版27-29。
國史館
-(1998a)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上。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998b)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下。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國立編譯館(1986)國民中學地理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莊雅棠(2001)實況化神學的意義及其超越-台灣本土神學方法論的反思。見 《道》,第二期。頁30-39。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9)歷代基督教信條。香港:基督教文藝。
12劃:
黃武東(1989)黃武東回憶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
黃昭凱(1999)教會人士與美麗島事件。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127-134。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黃以諾(2004)從宣教神學到政治神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神學的範式轉移及其批判。內壢:中原大學。
湯志傑
-(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見《台灣社會學》第十二期,頁141-189。
-(2007)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 / 過程的辨證看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見《台灣社會學》,第13期,頁 71-128。
13劃
葉石濤(1977)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見《夏潮》,第二卷第五期,5月1日,頁68-75。
14劃
趙振貳(1999)化為煙雲的「美麗島」-美麗島廿週年散記。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20週年紀念文集》,頁113-117。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圖屠大主教(2004)黃彰輝與神學教育基金。見 張瑞雄著,《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頁10-12。台北市:望春風。
15劃:
蔣宋美齡(1981)紀念于斌樞機逝世三週年(代序)。見 李霜青編,《于斌樞機紀念文集》,頁2-3。台北巿:康寧雜誌。
鄭恩得(2004)民族主義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民族想像。台北:台灣大學。
鄭連坤(1970)都工傳年諸問題。見《台灣教會公報》,1970年6月,版13。
鄭兒玉
-(2002)臺灣翠青:基督信仰與台灣民主運動詩歌。台北:望春風。
-(2007)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1977:起稿背景、過程、神學立場、接納經過、及發表後內外之衝擊。見 高俊明等著,《台灣 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頁15-25。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17劃:
鍾茂成(1970)宣教一0五週年紀念主日。見《台灣教會公報》,1970年6月,版2。
鐘子時(1970)都工傳年對傳教者的挑戰。見《台灣教會公報》,1970年6月,版12。
謝緯(2001)謝緯日記。台南市:人光出版。
蕭阿勤
-(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一九七○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見《台灣社會學》,第5卷,頁195-250。
-(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見 《台灣社會學》,第9卷。頁1-58。
-(2008)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薛化元(2007)長老教會與臺灣主體性的追求─以一九七0年代為中心。見 《當代》第237期,2007年8月,頁64-79。
19劃:
羅光(1975)〈教會合作事工淺談〉。見《台灣教會公報》,1975年3月16日,版5。
龐德明(1975)〈教會合一的探究〉。見《台灣教會公報》,1975年3月16日,版4。
20劃:
蘇慶輝
-(1974a)環遊世界六十天。見《台灣教會公報》,1974年9月22日,版6。
-(1974b)環遊世界六十天。見《台灣教會公報》,1974年10月20日,版4。
22劃: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9-1969)。台北:稻鄉。
(二)中文翻譯書目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Foucault, Michel
-余碧平譯(2006)主體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7)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三聯書店。
Noelle-Neumann, Elisabeth 翁秀琪等譯(1994)民意 : 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台北:遠流。
Thompson, William P.(1998)教會與人權。見宋泉盛編,《出頭天》,頁168-172。。台南:人光。
Weber, Max著,余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新店市:左岸。
Wilson, Richard W.著,朱雲漢、丁庭宇譯(1981)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台北:桂冠。
(三)英文文獻
Anderson, Benedict (2001)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Eastern nationalism: Is there a difference that matters. In New Left Review 9, May-June 2001.
Brubaker, Rogers (1996) Nationalism reframed: 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ng, C. S. (1998) Self-determination: The Case for Taiwan. Taiwan: Taiwan Church Press.
Chatterjee, Partha (1993)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we, Michael Suk-Young (2001) Rational Ritual: Culture, Coordina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an, Mitchell(1994) Critical and effective histories: Foucault’s methods and historicalsoci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Mann, Michael (1988) State, War and Capitalism.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Hsiau, A-Chin (2000)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Rieffer, Barbara-Ann J (2003)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In Ethnicities. London: Sage.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Illinois: Chicago.
Wu, Rwei-Ren (2003)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Illinois: Chicago
(四)網路資料
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網址:http://zh.wikisource.org/wiki/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
李筱峰,長老教會、國民黨、台灣。網址: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71470&menu_id=5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文化宣傳部,訪長老教會 蔡主席強調民主與主權。網址:
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menu_sn=7&sub_menu=43&sn=2702
馬英九,競選演說。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dXAi2eWa4&eurl=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831565&feature=player_embedded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教會法令。網址:http://acts.pct.org.tw/laws/bylaws.asp
200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勢統計。網址:
http://acts.pct.org.tw/stat/2006/2006年各中區會教勢統計總表--信徒總數.pdf。
鄭仰恩,倍加運動。網址:http://www.laijohn.com/PCT/PKU/brief/Tin,GU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