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詩媖
Shih-Ying Wang
論文名稱: 幻境-王詩媖水墨創作論述
Fantancy- A Study for Shih-Ying Wang's Ink Painting Production
指導教授: 蔡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幻境寫生繪畫境界
外文關鍵詞: Fantancy, Sketchy Brushwork, Terrai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當代藝術樣貌萬千,其豐富性刺激了觀者的感官,但若只是盲目地跟隨潮流的腳步,極可能會迷失自我方向,而藝術中最可貴的真誠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殆盡。靜觀自身,筆者感受到自己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深厚情感,本著對大自然的深切感動,以家鄉的一草一木為切入點,藉由此種情懷擴展至對台灣鄉土的一景一物描繪,以貫穿個人的繪畫創作與理念構築。
    本創作研究將嘗試以上述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度,經由創作脈絡的釐清與建構,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
    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寫生與創作精神的探討:(二)創作形式與技法探討;(三)作品分析與內涵詮釋等三大部分。
    本研究範圍從2003年至2006年間以台灣鄉情為主所延伸的系列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確立自我的創作目標。
    在第一章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限制與範圍。第二章寫生與創作精神的探討中,以中國山水的自然觀為開端,引入寫生繪畫的發展,因而啟發寫景中的現實、回憶並轉化至內心的想像,及大自然給予創作精神的啟示包含了自然中所孕育的人文關懷、生態反思、生命永恆。第三章則針對創作形式為探討之中心。第四章則將重點放置於作品的實踐部分,分別從「家鄉的月光」、「樹石迷情」、「山水的對話」三大系列主題,依序介紹作品的形式手法,並將作品內涵作更深入的分析與詮釋。第五章即是將本論述作結論,並展望未來創作發展的可能性及延伸性。

    關鍵字:幻境、寫生繪畫、境界


    Abstract

    The diversity of Modern Arts excited people’s sensuous happiness. But if the artist only follows the trend blindly, he is likely to be disoriented to only please their audience and pursue better skills, yet without putting the most precious element, sincerity, into his creation. As a review of me, based on my strong affection to the Mother Nature and my home country Taiwan, drawings of the scenes of Taiwan countryside were performed to exam and express my creation origins and structures.

    This research would focus on the above view points to explore my creation directions. By clarify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ass of my creation history, the future output possibilities were closely speculated.

    This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three main objectives: (1) Exploration of sketch and creativity spirits; (2) Discussions about creation styles and skills; (3) Cre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e research analyzed a series of my Taiwan countryside art works created between 2003 and 2006, accommodated with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s, to ascertain my creation goals.

    I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method and procedure, and the limits and range of this research were all presented. Chapter 2 discussed about sketch and creation spirit, started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Nature-Oriented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drawings, follow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ketches to inspire the expression of reality, memory and imagination. And the spirit of cherishing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life, were all inspired by the Mother Nature to improve the human society. Chapter 3 focus on the creation styles differences. Chapter 4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creations from three main subjects: “Hometown Moon Light”, “Landscape Dialogue”, and “Fascination to Trees and Rocks”. The creation style, skill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reations were detailed exam and explained. Chapter 5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and extension of future creation.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02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範圍 09 第二章 寫生與創作精神的探討 第一節 中國山水的自然觀 10 第二節 寫生繪畫的發展 14 第三節 現實、回憶與想像 31 第四節 大自然給予個人創作的啟示(人文關懷、生態反思、生命永恆)36 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探討 第一節 台灣鄉情的呼喚 41 第二節 水墨技法與呈現 44 第三節 自然與幻境 51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內涵詮釋 第一節 作品發展脈絡 58 第二節 家鄉的月光 59 第三節 樹石迷情 69 第四節 山水的對話 79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附錄:寫生稿

    參考文獻
    丁來先〈?〉。自然審美人類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于安瀾〈1984〉。畫論叢刊〈上〉〈初版〉。台北:華正書局。
    巴東〈2005〉。潑彩敦煌---張大千的藝術與生活〈初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王素峰、黃光男、鄭純音著〈1987〉。黃君璧繪畫風格與其影響。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尹、高明〈主編〉〈1985〉。中文大辭典〈三〉〈七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丹青文庫〈?〉。美學百題〈初版〉。台北市:丹青出版社。
    王峰、陳維振、陳明達譯〈2005〉。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現代思想譯叢中的波德里亞‧時間與終結。江蘇人民出版社。威廉‧博加德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1983〉。畫史叢書一〈再版〉。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1983〉。畫史叢書二〈再版〉。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王國維〈1991〉。林玫儀導讀。人間詞話〈初版〉。台北市:金楓。
    王德育〈1999〉。台灣水墨畫之繼絕存亡。楊式昭〈編輯〉。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論文集〈初版〉。121-144。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王耀庭〈1993〉。國畫山水畫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二版〉。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石峻〈1982〉。書畫論稿〈初版〉。台北:華正書局。
    何容〈總編〉〈1981〉。國語日報辭典〈十八版〉。台北市:國語日報出版社。
    李長峻〈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三版〉。台北市雄獅。
    沈珊若〈1986〉。近代畫家概論。黃賓虹編。中國書畫論集。350-355。台北市:華正書局。
    伯精等〈1971〉。論山水畫〈初版〉。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何懷碩〈1998〉。近代中國畫家論─大師的心靈〈初版〉。台北:立緒文化。
    吳泰和〈2003〉。城市情山水意─墨與彩的交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進發〈1993〉。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的探究。台灣東洋畫探源。19-35。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可染〈1985〉。李可染畫論〈一版〉。台北市:丹青出版社。
    李善馨〈1982〉。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初版〉。台北:學海出版社。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初版〉。台北市:華正書局。
    俞劍華〈1986〉。中國繪畫之起源與動向。黃賓虹編。中國書畫論集。47-68。台北市:華正書局。
    姚夢谷〈1966〉。中國的繪畫。台中市:台灣省新聞處。
    倪貽德〈1991〉。近代藝術的趨向。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4──藝海鈎沉〈初版〉。105-108。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陳兆復〈1988〉。中國畫研究〈再版〉。台北市:丹青圖書。
    康忠興〈2004〉。蔓生話境─康忠興水墨畫創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俊傑〈2005〉。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德文〈1996〉。中國畫學研究論集〈初版〉。台北市:三餘堂。
    梅墨生〈2000〉。李可染〈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許鐘榮〈1989〉。傅熹年〈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4 兩宋繪畫〈下〉。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許鐘榮〈1993〉。戴月芳主編。夢溪筆談。275-277。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黃光男〈1991〉。典藏品特展的繪畫風格。李既鳴〈總編〉美術論叢30歲月山河人生─典藏品特展賞析文集〈初版〉。173-190。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冬富〈1991〉。呂佛庭繪畫藝術隻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馮作民〈1998〉。中國美術史藝術圖書公司。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彭修銀〈1995〉。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初版〉。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黃賓虹等〈1986〉。中國書畫論集〈初版〉。台北市:華正書局。
    傅抱石〈1976〉。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台北市:中華藝術文物。
    傅抱石〈1988〉。中國繪畫理論〈初版〉。台北市:華正書局。
    楊宗坤〈1995〉。台灣光復後四十年間國畫寫生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楊文虎〈1998〉。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一版〉。上海:學林出版社。
    賈馥茗、楊深坑〈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嶋中鵬二〈 〉。文人畫粹編中國篇─董元 巨然。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劉文潭〈1983〉。中西美學藝術評論〈初版〉。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蔡友〈1996〉。自在耕耘:蔡友作品解析。台北市:設計家雜誌社。
    蔡丕惺〈2005〉。寫生啟示錄。蕭炳欽〈總編〉。美育雙月刊。90-96。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蔡茂松〈1999〉。談國畫傳承-兼論傅狷夫的國畫教學。楊式昭編。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論文集〈初版〉。25-46。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劉海粟〈1991〉。藝術與人生。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4──藝海鈎沉〈初版〉。109-110。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蔣錫曾〈1986〉。中國畫之解剖。黃賓虹編。中國書畫論集。112-125。台北市:華正書局。
    劉國松〈1990〉。我的思想歷程。現代美術,29期,16-23。
    鮑少游〈1978〉。鮑少游畫論集〈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鮑少游〈1985〉。石濤與大千〈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賴瑛瑛〈1991〉。山水與風景─試論典藏山水畫與風景畫中的空間意識。李既鳴〈總編〉。美術論叢30歲月山河人生─典藏品特展賞析文集〈初版〉。115-130。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里法〈1998〉。台灣美術史運動〈五版〉。台北市:藝術家。
    嬰行〈1991〉。中國美術在現代藝術上的勝利。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4──藝海鈎沉〈初版〉。81-104。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豐子愷〈1986〉。中國畫的特色。黃賓虹編。中國書畫論集。27-46。台北市:華正書局。
    羅青〈1987〉。中國水墨美學初探。故宮文物月刊,47期,109-115。
    蘇啟明〈主編〉〈1999〉。傅狷夫的藝術世界‧水墨畫。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顧俊〈1987〉。美學辭典〈初版〉。台北:木鐸。
    龔賢〈1978〉。山水畫論。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