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德明 TE-MING TSENG |
---|---|
論文名稱: |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Gymnastic Learn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
指導教授: |
鄭麗媛
Li-yuan Ch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合作學習教學法 、體操運動 、學習成效 、學習動機 、班級氣氛 |
外文關鍵詞: | Cooperative Learning, Gymnastic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Motivation, Classroom Atmosphe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研究法,實驗參與者共63人,其中實驗組31人,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對照組32人,實施傳統教學法。二組學生在實驗前,先接受「體操運動技能」、「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問卷」的前測,之後進行八週的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結束後隨即實施後測;四週後再進行運動技能的保留測驗;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
(一)實驗組的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優於對照組。
1.合作學習教學組體操運動技能的後測成績優於傳統教學組。
2.合作學習教學組體操運動技能的保留測驗成績優於傳統教學組。
(二)實驗組的學習動機優於對照組。
合作學習教學組在學習動機後測的表現上,各分量表及總分的表
現皆優於傳統教學組,且達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的班級氣氛優於對照組。
合作學習教學組在班級氣氛後測的表現上,各分量表及總分的表
現上皆優於對照組,且在「同儕支持」、「滿意度」、「內聚力」分
量表及「總分」的表現上達顯著差異;然而「教師支持」的表現上,
雖然實驗組的成績高於對照組但未達顯著差異。
二、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
(一)合作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提升體操運動的學習成效並具有良好的保留效
果。
(二)合作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提升體操運動的學習動機。
(三)合作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提升體操運動的班級氣氛。
關鍵字:合作學習教學法、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班級氣氛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gymnastic learn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as the standard 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 A total of 63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Among which, 31 people compris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32 people comprised the control group of conventional learning. Prior to the experiment, gymnastics motor skills, PE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questionnaire pre-test was conducted for students of both groups. Later, experimental learning was conducted for a period of 8 week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al learning, a post-test was subsequently conducted. 4 weeks later, a motor skills retaining test was conducted. Statistical processing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1-Way ANCOVA, and T-Test for Correlated Samples.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to gymnast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1) Gymnastic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Post-test results of gymnastics motor skill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learning group.
b. Retained test results of gymnastics motor skill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learning group.
(2) Motiv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ost-test scales and total scores of motivation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a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learning group,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as been reached.
(3) Classroom atmosphe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ost-test performance of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s shown in scales
and total scores. Also,“peer support”,“satisfaction
level”, “cohesiveness”, and“total score”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although the score
for“teacher suppor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observed.
2.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gymnastic
learn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tmosphere.
(1)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enhances gymnastic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has good retention effects.
(2)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enhances motivation
for gymnastics.
(3)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enhances classroom
atmosphere of gymnastics.
Key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Gymnastic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Motivation, Classroom Atmospher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慧敏(2000)。關於弱智兒童學習動機的誘導與潛能開發。取自,
http://www.edu.cn/20011019/3005887.shtml.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
級短跑訓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毛連塭、陳麗華(1987)。精熟學習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2004)。男子競技體操簡介。取自:
http//www.ctga.net/ctga.htm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2006)。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2005~2008版(中
文版)。台北: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方靜丘(2003)。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數
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班,彰化縣。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
12,133-156。
吳萬福(1986)。體育教材教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吳清山、林天佑(1990)。合作學習。取自95年11月10日
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3/gm8.htm。
吳蕙宜(2004)。合作學習於大一英文閱讀教學之研究中。未出版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李隆盛(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
李啟塤、陳秀枝(1995)。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千華圖書。
李嘉祥(199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縣。
李明興(2002)。高職工科專業科目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李昭憲(2003)。國小實驗課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朱文雄(1990)。班級經營。高雄:復華出版社。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
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計劃。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桃園縣。
林寶山(1982)。班級氣氛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11,12期合刊),
40-41。
林清河(1985)。競技體操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林佩璇(1991)。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忠仁(1993)。由感覺統合功能談國小低年級唱遊教材。台灣省學校體育,
5(2),12-15。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建宏(1997)。體育合作學習效果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體育
學術研討會專刊(上),471-482。
林意梅(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文,台北市。
林誠祥(2002)。高職工科學生合作學習與機械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氣氛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彰化縣。
林世華(200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林益源(2004)。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宜玫(2006)。國中直笛教學實施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韋金龍、陳美玉(1994)。突破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
究雙月刊。
郝靜明(1996)。合作學習中小組性質之研究:以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台北縣。
徐敏方(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之學習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班度拉(1995)。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周曉虹
譯)。 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1986年)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市。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能力之實徵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高雄
市。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育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六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
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書筆(2006)。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
度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工業教育學習在職進修碩士班,台
北市。
陳琇姿(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縣。
郭惠茹(2002)。高職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野 蕊(2005)。合作學習策略在籃球教學之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金柱(1988)。啟發性體育教法。台北:南山堂出版社。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
黃清雲(1997)。合作學習能力分組方式與學生互動行為對運動認知學習成效
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黃正中(2003)。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電腦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http://www.bio.ncue.edu.tw/c&
t/issue1-8/v4-1.htm。
張獻明(2002)。國ㄧ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
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游士正(2000)。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36,36-40。
掌慶維(1998)。合作學習對國小體育教學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2,106-
133。
程盈彰(2004)。網路合作學習應用於高中英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趙明毅(2005)。精熟學習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大學生的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
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
義縣。
熊明禮(1996)。傳統學習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教學法在飛盤擲遠效果之比較。
大專體育,27,48-60。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蔡明雄(1999)。合作-建構整合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簡單幾何問題效果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市。
蔡佩紋(200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
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鄭金昌(2003)。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台北市。
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
習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彰
化縣。
謝玉姿(2005)。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對智能障礙學童師生與同儕互動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羅映清(1989)。學校體育教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英文部分】
Dyson, B. (2001).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Dyson, B., Griffin, L. L. & Hastie, P.(2004). Sport
education, Tactical gam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Questg,
56, 226-240.
Fraser, B. J. & Fisher,D.L.(1983).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functiom of person environmentfit: Aregression
surface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rg, 53,89-99.
Grineski, S. (1989). Children, gam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sightand connection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0(8), 20-25.
Grineski, S. (1993). Achieving instructional goa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missing ingredi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4(5), 32-34.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1994). The New Cir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C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agill, R. A., & Schoenfelder-Zohdi, S. B. (1996). A visual
model and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s sources of
learning a rhythmic gymnastics sk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7, 7-22.
Mos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Jossey-Bass, Sam Francis.
Slavin, R. E., & Madden, N. A. (1979). School practices
that improve race relations, American Educ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6(2), 69-180.
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Inc.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8(1), 116-120.
Boston: Allyn & Bacon.
Watson, S. B. (1991).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Group
Educational Modules: Effects on Cognitive Achievement
of Biology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2), 141-146.
White, D, W. (1986).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 climate
and classroom climate, between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Disser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 282.
Yoder, L. (1993).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4
(5), 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