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子鈞 TZU-CHUN CHI |
---|---|
論文名稱: |
臺灣民俗體育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的分析 The Folklore Activities In Taiwan And Ideology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
指導教授: |
黃東治
高三福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民俗體育 、文化 、意識形態 |
外文關鍵詞: |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e, ideolog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俗體育是華人世界一種普遍的文化活動,它的花樣繁多而起源各異。在臺灣,民俗體育發展與當地的政治發展有很大的關係,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開始了長達三十八年的威權統治,民俗體育在傳承上產生了極大的轉變。這五十年來,幾乎沒有關於透過歷史社會學的觀點對於臺灣民俗體育作適切的研究。而運動在臺灣威權體制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民俗體育不僅僅是運動,而且也是一個在中國大一統文化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工具。幾個西方學者對於運動與意識形態的研究有重要的貢獻,然而,在臺灣仍不多見。本文中將探討幾個問題:民俗體育在臺灣威權統治期間如何發展?民俗體育運動與臺灣文化意識形態如何連結?民俗體育如何在臺灣社會轉變成一個重要運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採用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透過相關資料、文獻、歷史事件與理論來分析臺灣民俗體育的發展。結論是,民俗體育不僅僅是一項出自民間的遊藝活動,也是當時統治階層欲達成統治者文化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工具;隨著政治的轉型、資本主義與民主化過程,也影響了臺灣民俗體育的發展。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general activity of Chinese in the world. It is of all shapes and colors and the origin is different. In Taiwan, there are very great relations with local political that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is developed. In 1949, the KMT withdraws Taiwan, the 38 years-long authority is ruled at the beginning.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produced the great transition in this period.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re are very few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Taiwanese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However, spor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during the KMT’s regime period.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sport, but also as a cultural tool of the China universal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on the study of sport and ideolog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rare in Taiwan. A number of som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ow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and Taiwanese culture ideology? How wa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KMT’s regime period? How did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sport in Taiwanese society?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is paper applies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rticles, historical events, pictures and theories. In sum,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is as at the time the ruling circles wanted to achieve the ruler culture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s tool. Afterward, political reforming has also influenced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for fifty years.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丹尼‧羅伊(Denny Roy),《臺灣政治史》。(何振盛、杜嘉芬譯)。臺北:商務,2004。
丹尼斯(Dennis Smith),《歷史社會學的興起》。(周輝榮、井建斌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從歷史尋找模式》。臺北:三民,1995。
王幸慧,《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1997。
王育德,《臺灣一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1993。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犧器一臺灣的政治央社會轉型》。臺北:唐山1993。
王逢振,《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卡諾伊(Martin Carnoy),《國家與政治理論》。(杜麗燕、李少軍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自由時代週刊社,1980。
史密斯(Smith, Mark J.)。《社會科學概說》。(吳翠松譯)。臺北:韋伯文化,2003。
失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
尼爾史美舍,《社會學》。(陳光中等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江持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 》。
吳騰達,《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 大立出版社。
李亦園,《文化建設工作若干檢討》。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央文化發展,1985。
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2003。
周業謙、周光淦,《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1999。
林恩顯、黃維憲、阮昌銳,《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七年度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9。
林振春,《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 師大書苑出版,1999。
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若林正丈,《轉型的臺灣:脫內戰化的政治》。臺北:故鄉,1989。
若林正丈,《臺灣一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1994。
倪炎元,《柬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1995。
秦孝儀、張瑞成(編輯) 。《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光復臺灣之籌劃受降接收》,1990。
高華君,《臺灣民俗體育現況與展望規劃之研究》。臺南:供學出版社,2000。
高華君,《臺灣民俗體育發展方案之推展對策研究》。臺南:供學出版社出版,2001。
高華君,《民俗體育踢毽之研究》。臺南:供學出版社2001。
國立編譯館編,《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試用本》。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2000。
傑佛瑞,史提芬(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文化與社會》。
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1990。
黃文博,《臺灣藝陣傳奇》。臺北,台原出版社,1991。
黃東治、邱金松,《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學富,2008。
黃源謀,《臺灣通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7。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臺北:正中書局,1994。
詹姆士(James Joll)。《葛蘭西》。(石智青譯)。
雷蒙(Raymond Williams),《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劉建基譯)。臺北:巨流,200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目》。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1988。
趙建民,《威權政治》。臺北:幼獅文化,1994)。
劉還月,《臺灣民俗誌》。臺北:洛城出版社出版1986。
歐用生,《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5。
蔡文輝、李紹嶸,《社會學概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5。
龍應台,《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臺北,中國時報,2005。
簡後聰等編,《福爾摩沙傳奇- 臺灣的歷史源流(下冊) 》。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曠文楠等,《中國武術文化概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羅伯特,《文化霸權》。(田心喻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貳、公報、規章
積極推展全民體育運動計劃,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一日公佈, 行政院台(68) 教字第七六八號函,第三項第五款。
國民體育法, 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修訂公佈, 行政院台(68)第七條。
行政院體委會,《體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體育司,1984):445-476。
《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56。
《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初稿》( 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48。
《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
鄭文俊,《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對工業設計教育核心課程及教學影響之研究》:357-358。
參、論文
吳靖國,《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形態之研究。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5。
李松根,《社會問題理論的問題意識》。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理論研討會,臺北:1999。
李坤展,《扯鈴在臺灣的文化傳承》臺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俊興,《學校民俗體育行政的推動與實施之研究------以臺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花梅真,《政府遷台後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歷史變遷(民國38-86年) 》臺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施美雪,《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舞龍為對象》臺北: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洪嘉文,《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范春源,《九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67-1978)》臺北:台東師院學報,2000。
連橫欣,《跆拳道文化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分析》臺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丁林,《臺南縣民俗藝陣的發展與現況》臺北:臺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台東師院,1999。
陳志文,《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臺北: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論文,2003。
彭鴻源,《國小教師本土化概念及其運作課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東治,《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運動文化與國家認同初探》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黃榮平,《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鼓陣為對象》臺北: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謝辰育,《國民小學民俗體育課程變遷過程之研究-以民國六十四年-八十九年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論文,2003。
顏銘賜,《國小體育教師民俗體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臺南縣為例》臺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羅文崇,《國小實施民俗體育教學的意義及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肆、期刊、學報
〈台(87)體(一)字第八七一一三六二一號〉,《學校體育雙月刊》,28.1(臺北,1999.3):145-146。
〈寒假試辦學校體育活動營〉,《國民體育季刊》,19.1(臺北,1980.3):139。
〈選派青少年民俗運動團隊出國訪問表演〉,《國民體育季刊》,18.3(臺北,1989.3):179。
《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初稿》( 臺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41-62。
王建臺,〈學校體育設施的開放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1(臺北,1993.3):98。
何敏,〈社區全民運動會發展簡介〉,《國民體育季刊》,17.4(臺北,1988.12):113-114。
吳萬福,〈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 (臺北,1987.12 ):11。
吳萬福,〈國民小學體育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1(臺北,1994.3):16。
吳萬福,〈運動對老人社交生活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0.2(臺北,2001.6):6。
吳萬福,〈學校民俗體育的課程與教材〉,《國民體育季刊》,24.3(臺北,1995.9):13。
吳騰達,〈民俗表演團體之現況與輔導〉,《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文建會,1989):348-355。
吳騰達,〈我國學校推展民俗體育的問題與對策〉,《學校體育雙月刊》,10.6(臺北,2000):28。
李仁德,〈八十三年度我國民間體育團體辦理國際體育交流活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25.2(臺北, 1996.6):87。
李仁德,〈教育部八十三年體育節表揚推展體育積優學校〉,《國民體育季刊》,23.4(臺北,1994.12):108-112。
李晶〈學校所提供的休閒活動在社區中扮演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9.4(臺北,1990.12):83。
沈清松,〈當前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理論與政策》,4.2(臺北,1990):108-109。
林玫君,〈從六堆運動會談地方體育活動之推展〉,《國民體育季刊》,24.3(臺北,1995.9):46。
林玫君,〈臺灣廟會與傳統體育初探〉,《國民體育季刊》,26.2(臺北,1997.6):31-35。
林建宏,〈民俗體育課程設計〉,《中華體育》,10.2(臺北,1996):1 。
林恩顯、黃維憲、林顯宗,《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五年度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7):41-51。
柯志明 ,〈道德實踐與生命意義〉,《哲學與文化》,31.9(臺北,2004.9):59-74。
范春源,〈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9.6(臺北,1999):35。
高承恕,〈布勞岱(F. Braudel)與韋伯(M. Weber),〈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95-134。
張玄諭,〈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協同教學初探〉,《學校體育雙月刊》,12.5(臺北,2002):69。
張孝銘,〈論週休二日後社區休閒活動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7.3(臺北,1998.9):31。
張樹倫,〈當前臺灣文化現象的省思〉,《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11.2(臺北,2000.8):62。
陳水扁《學校為社區的文化中心社區為學校的精神支柱》(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5):2。
陳光雄,《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89。
陳鏡清,〈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學校體育雙月刊》,33(臺北,1997.10):117。
曾振名,〈民間技藝活動之沒落臺灣縣志〉,《卷二 住民志 第三冊(禮俗篇,同冑篇)》(臺北,1989):169-174。
黃信介,〈發行人的話〉,《美麗島雜誌》,(臺北,1979): 1。
黃東治,〈臺灣運動社會畢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 36 .2(臺北,2007) :32。
黃哲雄,〈赴新加坡指導各小學跳繩報告書〉,《國民體育季刊》,17.4(臺北,1988.12):181。
新臺灣月刊,〈新臺灣月刊〉,9(臺北,1946):1-3。
楊超寰,( 中央日報,69年8月24日)
葉憲清,〈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臺北,1987.12):17-18。
葉憲清,〈學校體育之教材〉,《國民體育季刊》, 18.3(臺北,1989.9):33。
廖達鵬,〈中國民俗運動在臺灣的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20.1(臺北,1991.3):29。
廖達鵬,〈中國民俗運動在臺灣的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20.1(臺北,1991.3):31。
滿雲龍,〈美國社會史學的興起與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當代歐美史學評析—中國留美歷史學者論文集》,(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編,1990):95-96。
劉峻驤,〈傳統人體表演技藝的美學比較〉,《2001年亞洲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研習手冊》,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2001):14-15。
劉麗雲,〈學校運動設施開放與社區發展〉,《國民體育季刊》,26.1(臺北,1997.3):9。
蔡宗信,〈中國圖騰標誌的動態活動—舞龍〉,《國民體育季刊》,113(臺北,1997.6):45。
蔡長啟,〈我國(臺灣地區) 民俗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4.3(臺北,1995.9):4-11。
駱木金,〈學校體育-鄉土遊戲教材介紹〉,《國民體育季刊》,24.3.(臺北,1995.9):16-22。廖達鵬,〈民俗體育-扯鈴〉,《國民體育季刊》,24.3(臺北,1995.9):85-91。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8。
謝應裕,〈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0.4(臺北,1990):49-53。
鍾志強,〈傳統體育之推展與振興〉,《國民體育季刊》,26.2(臺北,1997.6):24-25。
蘇進棻,〈當前我國國民教育課程改革政策與展望〉,《研習資訊雙月刊》,20.2(臺北,2003):71。
伍、網路資源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取自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36306。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取自ttp://www.kmt.org.tw/category_1/category1_1_3.asp
陸、外文部份
Baradat, L. P.,Political Ideology: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New Jersey:Printice-Hall,Inc,1991),pp.9。
George, H. Kerr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ovement,1895-1945.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ofHawaii,1974),pp.196-197.
Wang,Jenn-hwan. Politic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State :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Rul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CLA.,1988.
Virginia Sheng. DDP’s Soul_Seraching: To Oppose or Pitch In, “Free China Jounwl, V.13. No.17(MaylO,1996), p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