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冉媺 |
---|---|
論文名稱: |
幼稚園中自發性教學研討團體討論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丁雪茵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討論互動 、教師成長團體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disscussion interaction, teachers' s growth group, cas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方式,探究在幼稚園中自發性教學研討團體的討論互動。在為期十個月的研究中,以參與觀察為主、訪談為輔,加以相關文件之蒐集。研究問題有二:一、教師教學研討團體如何進行討論?二、教師教學研討團體在一年的討論歷程中有哪些專業成長?
本研究發現在幼稚園中教師教學研討團體,其會議進行包括三個階段:吃喝開始、正式討論、與會後分享。在主題討論模式部分,有一言堂式的報告、指定輪流式的分享以及交叉討論三種基本互動模式,此三種互動模式對於專業成長皆有其功能。
在專業成長部分,可分為團體於個人層次來看。從整個團體來看,經過長期持續進行討論,討論從執行層面的省思轉變到價值層面的省思,也就是從針對單一教學事件的實務討論到跳脫事件的整體價值理念的省思。在成員個人部分,個人從被動聆聽他人教學策略到主動發表出自己的整體教學理念,顯示教學信念在持續討論的歷程中逐漸形塑,教師在省思層面、教學信念的自我知覺及專業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提昇。
情感維繫、領導者以及成員都是影響討論的重要因素,在情感維繫上,透過吃的文化、討論中的對話支持以及會後非正式分享,增進了成員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維繫,而此情感基礎所建立的家人關係則為討論營造了一個安全、信任的討論氣氛,有助於真正的討論;領導者在討論互動方式、討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及討論的運作方式三方面影響著討論互動。領導者透過直接的調整討論規則或是間接的刻意延後發言方式,來降低一言堂的互動模式、增加成員交叉討論的情形;提供理論性的知識以及新知而加深加廣討論內容,促進省思層面的轉變。成員則是將其個人省思或私下討論的問題也帶入團體之中,因而擴展了團體討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所以,領導者與成員對於團體討論皆有其貢獻。
This study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a kindergarten teacher peer group who discuss about their teaching spontaneously. During the ten-month stud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used while interview method is also used. The aims of the study are, first, how are the discussions carried out; second, what professional growth is gained by the peer group.
This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typical way in carrying out a discussion is: start with some eating and drinking, followed by a formal discussion, and finally informal talk. In the formal discussion three models are typical: One-way presentation by a particular member, assigned turn-taking sharing by all the members, and cross discussions. The three models all contribute to professional growth.
After the long-term discussions based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reflective level of discussion shift from the refle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to that of a broad view of values.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members become more active in bringing out their own opinions rather than just listening to others. The long-term process helps to broaden the teachers’ thinking scopes, raise the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eir own beliefs in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ir prefessional confidenc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e the discussion process. They ar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the leader, and the group members. The sharing of food in the beginning session, the supportive conversations during the formal discus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recovering talk after the meeting all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 the members' family-like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s ensure a safe environment with mutual trust for discussion. The lead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tting up the interactive norms,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s, and ways the group operates. She can modify the rules, or delay her own speech so as to avoid a monopoly in presentation but increase time for cross interactions among the memebrs. These strategies allows the members to learn more and think deeper, or shift to a higher level in reflection. Finally, group members make the discussion possible by their participation. By bringing in their opinions and taking part in the discussions, the member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conten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pth of the discussion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民85)。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仁立誠(民86)。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教育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尤崝(民90)。私立幼稚園園務會議決策制定過程:以一個幼稚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民86)。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書苑。
池榮尉(民93)。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
吳佩昇(民85)。我國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宋銘豐(民92)。建構同儕合作情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李源順、林福來(民87)。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1-23。
谷瑞勉(民86)。一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實驗與省思。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421-446。
谷瑞勉、林美華(民88)資深幼兒教師教學實際知識發展之探討—一個合作行動研究的案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63-176。
周志建(民91)。團體行為與團體動力之解析—以一個團體的觀察為例。諮商與輔導,194,22-24。
林育瑋、王怡云(民90)。以幼稚園本位為中心的教師成長模式—一個個案的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益興(民91)。「建構式領導」成長團體動力研究∼以生態教材園課程發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邱天助(民86)。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姜文閩譯(1992)。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台北:五南。(原作John Dewey1933出版)
洪福財(民89)。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洪瓊芳(民9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徐治民(民84)。教師在職進修:一所國小之自然式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張美玉(民85)。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4(6),88-107。
張珮玲(民93)。從教師專業發展探討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許德田、張英傑(民91)。國小教師數學成長團體運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155-198。
許靜文(民91)。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以反省性思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郭玉霞、蔡因吉(民90)。驅動與平衡—一所國民小學的課程發展故事。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01-124。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頁80-99。
陳美齡(民93)。屏東縣公私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的現況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玉茹(民92)。教師專業發展之實踐—多元文化教師成長團體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黃政傑(民8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瑞琴(民8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惠雯(民93)。幼教教師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董素貞(民93)。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歷程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廖秀微(民89)。教師讀書會互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2000年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Ⅲ),785-798。
劉世閔(民84)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教師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劉仲文(民93)。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劉珀伶(民90)。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學校本位教學評量多元化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劉慈惠(民88)。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歐用生(民83)。 教師自我成長。國民教育,35,12。
歐用生(民83)。作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教師成長與學習。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民83)。國小教師進修教育的新境界—本會的因應與前瞻。教師成長與學習。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潘正德編譯(民77)。團體動力。台北:心理。
蔡敏玲(民91)。以團體討論為焦點的團體討論歷程:我和一群幼稚園老師的集體專業行動。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台北:心理。(原作Courtney B. Cazden 1988出版)
蔡惠貞(民9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教師專業成長:一個嚮導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謝水南(民85)。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13(6),17-23。
謝明杰(民91)。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會的實踐行動。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383-401。
謝瑞榮(民88)。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簡楚瑛(民86)。幼教教師在職進修的現況與展望。新幼教,14,16-19。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3。
英文部份
A.Paul.Hare(1995). Small group research a handbook. N.J,CA:Norwood.
Avalos, B. (1998). School-based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up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l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 3, 257-271.
Broachead P. (1995). Changing practice, feeling good: Prima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5, 3, 315-326.
Conle, C. (1996). Resonance in pre-service teacher inquir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 2, 297-325.
Diamond, C. T. P. (1992). Accounting for our accounts: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es to teacher voice and vision. Curriculum Inquiry, 22, 1,67-81.
Kain, D. L. (1996). Looking beneath the surface: Teacher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grading practic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7(4), 569-587.
Li-Ling Wang (1998). Early childhood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Taiwanese contex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ittle, J. W. (1982).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Work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 325-334.
Stake, R. E. (2000). Case studies.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435-454).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