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1213-1281)為南宋末年著名朱子學者,在繼承理學思想之外,還因應著時代的課題而體現不一樣的風貌,開創了東發學派,在學界既有的成果之外,本文試圖以道與道統掌握黃震所提出的躬行思想,一方面將黃震的思想架構勾勒出來,另一方面也試圖定位黃震在宋代學術思想上的位子。
本論文的重心在於「躬行」實踐如何影響黃震對理學道、道統之理解與認識,在以「躬行」為前提下,黃震如何加入己意地解釋、闡發理學道與道統的命題。首先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下,說明本文得以成立的原因,最後是研究方法與步驟,指出本文研究重點。
第二章〈黃震對理學道論的認識〉,首先討論黃震重視實踐的外在原因,當理學逐漸發展成形之後,開始產生學說僵化、混淆的情況,帶給理學乃至儒學一連串的危機,為了挽救眾多流弊,黃震試圖以「躬行」做為解決之道。然為何黃震提出「躬行」學說,乃是出自於對理學道論的認識,故第二節論述黃震對理學道論基本概念的認識,得出理論與實踐是「道」之一體兩面。然在流弊之衝擊下,理論與實踐失衡,故在第三節探究黃震強調實踐以作為解決之道。
第三章〈道統論〉,主要論述黃震對道統之概念、人物的認識。第一節描繪黃震以朱熹的道統論作為認識的前提,而在「躬行」實踐的要求下,黃震對於理學道統之「傳道」、「傳心」有著不完全相同的意見。因為重視實踐,故黃震對於道統人物的概念便有所鬆動,由此,黃震在安排理學人物與非理學人物便有著吸收、融合的趨向,只是尚未完全擺脫理學之束縛。
第四章〈躬行以自得--黃震對於道之追求〉,主要討論黃震實踐之價值的預設,從性論、聖人作為討論的焦點,指出黃震所謂實踐的概念,並不是在於心性功夫之修養,他採取的方式乃是回到北宋學術的樣態,以「誦書讀書」、「隆師尚友」作為根據,由此說明黃震學術之特色。
第五章〈結論〉提出本文研究之成果,以及未來可以繼續發揮的方向。
一、古籍(按作者時代先後順序)
(一)黃震著作
[宋]黃震:《黃氏日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其他古人著作
〔唐〕韓愈撰,[清]馬永昶校注,馬茂元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唐]柳柳宗元著、吳文治點校:《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
年。
〔宋〕柳開:《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64年1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宋〕朱熹撰,陳俊明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允晨
文化總經銷,200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呂祖謙編,陳榮捷註:《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3月。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蔡沈:《書經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
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二、今人專著(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市:高雄復文,2000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市:黃山書社,1992年8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尚書參《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
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
范立舟:《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張偉:《黃震與東發學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陳寅恪:〈論韓愈〉,《陳寅恪先生全集(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12月。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葉國良:《宋人移經改經改》,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80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葛榮晉:《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
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版,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4。
蔡方鹿:《中華道統發展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
錢茂偉:《浙東學術史話》,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年12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
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市:三民書局,1971年。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增訂再版。
三、單篇論文(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論文
小島毅:〈作為思想傳播之媒介的書籍--朱子學「文化歷史學」序說〉,收錄於
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儒家思想中的幾個極點〉,收錄於田浩編,楊立華、
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
月。
神林裕子著,張文朝譯:〈黃震的《四書》學研究〉,收錄於楊晉龍主編:《元代
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頁
685-704。
陳立勝:〈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收錄於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
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收錄於黃俊傑編:《東
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賈德納(Daniel K. Gardner):〈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關於「語錄」體的
幾點思考〉,收錄於田浩編,楊立華、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任鋒:〈胡瑗與南宋儒學的實踐意識〉,《漢學研究》第25卷2期,民國96年12
月。
朱仲玉:〈試論南宋浙東史學〉,《浙江學刊》第1期,1988年。
吳懷祺:〈宋代學術史著作和黃震對理學的總結〉,《史學史研究》第2期,1991
年。
李貞慧:〈「文從道出」的書寫實踐--以朱熹「記」與北宋「記」之書寫內容為
討論中心〉,《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
林政華:〈黃震著述版本敘錄兼述日抄體之影響〉,《書目季刊》9卷4期,1976
年。
祝平次:〈從「治足以為經到「統紀之學」--論葉適對儒家經典的看法〉,《中
研院歷史語言所究所集刊》第76本,2005年3月
張偉、徐方忠合著:〈黃震心理學思想探微〉,《心理學新探》第21卷第1期,2001
年。
張偉:〈從黃震的仕履看南宋後期的地方政情〉,《寧波師院學報》第18卷第2
期,1996年4月。
張偉:〈黃震史學探微〉,《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張偉:〈黃震生平及學術成就述略〉,《浙江萬理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01
年9月。
張偉:〈黃震的社會思想及改革觀〉,《寧波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2001年6
月。
張偉:〈論黃震理學思想的時代特色及其歷史地位〉,《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
1期,1996年3月。
黃紹梅:〈黃震的躬行之學〉,《鵝湖月刊》第22卷第10期,1997年4月。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
卷2期,2009年10月。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
月。
葉國良:〈唐代墓誌考釋八則〉,《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4月。
葛兆光:〈道統、系譜與歷史--關於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來源與確立〉,《文史哲》
第3期,2006年。
樊克政:〈黃震對程朱理學的繼承與修正〉,《中國史研究》第1期,1984年。
(三)學位論文
林政華:《黃震之經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林政華:《黃震及其諸子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林義傑:《黃震學術與躬行之學探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徐偉俊:《試論黃震躬行之學的形成》,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瑞麟:《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盧萍:《黃震的史學思想研究》,四川: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