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享憫
論文名稱: 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鄭世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品格教育繪本教學同理心
外文關鍵詞: character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empath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繪本實施「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兒童同理心量表」做為量化的主要研究工具,並以「單元回饋表」、「學生課後意見調查表」、「教學省思」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依據。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新竹縣石頭國小四年級生為實驗組,由研究者親自教學,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二節,為期十週共二十節課之教學活動。本研究結論主要如下:

    一、實施繪本教學後,實驗組明顯優於控制組未經上課的學生。
    二、由無母數統計顯示,繪本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同理心概念各層面成效達顯著差異。
    三、學生對繪本教學之活動感到滿意。
    四、透過學生學習心得,了解四年級學生對同理心繪本教學內容之關注焦點、面對事情或問題的看法,並透過事件進行價值的澄清或自我反省。
    五、學生對上「繪本實施品格教育課程」有很高的評價。喜歡正向、歡樂的故事甚於負面的題材。也有學生對每次都要寫學習單表示感到困擾。
    六、學生喜歡「享受聽故事的感覺」,並搭配「圖畫欣賞與分享」。不習慣團體討論及在群體中發表自己的想法。
    七、學生在上完課後比較會讀、會看、會寫,可以寫出比較多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比較有感覺了。
    八、學生回家後大多會和家人討論繪本教學;家人對實施繪本教學,大多持肯定的態度。
    九、學生對「同理心」繪本教學持正向的態度、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及學習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how to apply empathy in character education with picture books. Adopting quasi-experiments research, it takes children’s empathy scale as a main research instrument of quantification;moreover, its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basis of “unitary feedback scale”, ”children’s opinion questionnaire after class ”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Take the random sampling way, extracting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Hsin-Chu County stone elementary school to live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the researcher personally teaching, carries on once a week, each time two classes, ten weeks altogether 20 class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1.Aftering applying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perform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much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2.According to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the effect of the empathy concept of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is noticeable diversity.
    3.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4.Through students learning sentiments, researcher realized what the forth grade students focus on toward empathy in character education with picture books contents. And conducting value clarification or self-reflection throughout events happening.
    5.Students have high valuations toward “apply empathy in character education with picture books”. They like positive , joyful stories more than negative ones. But some students are annoyed by doing work sheets every time.
    6.Students like to enjoy listening stories with picture appreciation and sharing;however, they don’t get used to discus with others and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in the group.
    7.After the picture books courses, students could read better, write better.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s that they have more sensations.
    8.After the courses,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discuss the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their families, thus, most of their families take an affirmative attitude toward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vities.
    9.Students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have a strong acquisitiveness and be willing to learn.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意涵與教學……………………………………………9 第二節 品格教育核心價值中的「同理心」………………………………22 第三節 繪本應用在品格教育教學之探討…………………………………26 第四節 繪本應用在品格教育的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繪本為主的品格教育方案…………………………………………5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小四學童「國小兒童『同理心』量表」前後測結果分析………59 第二節 繪本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同理心概念各層面成效分析…62 第三節 學生對實施品格教育「同理心」繪本教學之看法………………65 第四節 教學省思……………………………………………………………9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95 第二節 結論 ………………………………………………………………100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109 貳、英文部份………………………………………………………………115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兒童「同理心」量表專家效度問卷…………………………119 附錄二 國小兒童「同理心」預試量表……………………………………127 附錄三 國小兒童「同理心」正式量表……………………………………131 附錄四 國小兒童「同理心」量表專家效度問卷分析結果………………133 附錄五 繪本教學活動設計…………………………………………………143 附錄六 各單元活動回饋表…………………………………………………163 附錄七 課後意見調查表……………………………………………………173 附錄八 教學省思表…………………………………………………………175 表次目錄 表2-1 各學者專家提出之品格教育核心價值一覽表……………………12 表2-2 各國教育機構實際運用的核心價值一覽表………………………13 表2-3 品格教育教學模式與策略…………………………………………17 表2-4 有效朗讀故事的指引………………………………………………36 表2-5 國內繪本應用在品格教育之相關研究……………………………37 表3-1 準實驗設計模式……………………………………………………45 表3-2 「國小兒童『同理心』量表」預試量表分析結果課程結構表…50 表3-3 實驗課程結構表 ……………………………………………………53 表4-1 實驗組前測分數統計表 ……………………………………………59 表4-2 控制組前測分數統計表 ……………………………………………59 表4-3 實驗組後測分數統計表 ……………………………………………60 表4-4 控制組後測分數統計表 ……………………………………………60 表4-5 無母數統計描述性統計量 …………………………………………60 表4-6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 …………………………………………61 表4-7 檢定統計量(b)………………………………………………………61 表4-8 實驗組總分前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62 表4-9 實驗組總分成對樣本檢定……………………………………………62 表4-10 實驗組各層次前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63 表4-11 實驗組三個層次成對樣本檢定……………………………………63 表4-12 學生上課情形資料繪整一覽表……………………………………65 表4-13 學生參與上課情形統計表…………………………………………67 表4-14 學生喜歡繪本內容統計表…………………………………………68 表4-15 學生「用簡短的話,介紹上課繪本內容」一覽表………………70 表4-16「看完老師所介紹的繪本,學生心得」統整一覽表 ……………73 表4-17「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或一個畫面」統整一覽表 ………………78 表4-18 學生對課程的歡喜程度……………………………………………82 表4-19 學生對各單元喜歡的程度…………………………………………83 表4-20 學生對同理心繪本教學課程各單元最不喜歡的程度……………85 表4-21 學生對繪本教學教學方式的喜好程度……………………………87 表4-22 學生對繪本教學印象最深刻的單元………………………………88 表4-23 學生對上課後之自我評價…………………………………………89 表4-24 與家人的討論情形…………………………………………………90 圖次目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43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大愛引航-靜思語(1999)。台北:慈濟教師聯誼會編著。
    天下雜誌 (2003)。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特刊---品格決勝負。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王智弘 (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484-485。
    王令宜、汪以任(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得魅力校園。教育研究月刊,45(113),134-138。
    王財貴(2002)。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台北縣:華山書院。
    王淑玲(2006)。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娟(2002)。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何三本(1998)。幼兒故事書。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
    余 昭(197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余碧玉(2007)。品德教育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侶萩(1995)。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概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琪明(2002)。道德社群之檢視:一所國中校園生活與氣氛之俗民誌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84-106。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9-23。
    李智華(2005)。全面實施品格教育。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11月2日。http://bible.fhl.net/sundayschool/sundayschool23.html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新鏘(1977)。卡克夫同理心訓練方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車教育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11月2日。網址:www.kingcar.org.tw/default.asp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為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欣怡(2005)。繪本導讀與應用。南縣國教,7。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盈呈(2007)。以「老人為主體」之兒童圖畫書分析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湫(1998)。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敏宜(2000、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淑箐(2005)。國內當前兒童對圖畫書全視之觀點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啟示。
    《中台學報》,3,17-27。
    吳惠娟(2002)。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
    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新子共讀圖畫書。臺北:台灣英文雜誌。
    施常花(1989)。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復文。
    周紫芸(2000)。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43-52。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洪雅慧(2006)。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84)。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討及緒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
    徐嘉政、陳薇后(2000)。童書翻譯之文化現象-以繪本的主題選擇為例。兒童文學學刊。4,174-190。
    面對廿一世紀研討會(198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永芳(2002)。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台中市。
    教育部(2004)。研商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會議。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10月17日。網址:http://epaper.edu.tw /006/index.htm#news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 95年11月 3 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陳正昌(2004)。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第三版。台北:巨流。
    陳明珠(1993)。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論文。
    陳秀梅(2005)。幼教工作者以繪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之省思。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研究月刊75 2007.04。p71-82。
    陳淑美(1999)。國民中學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國立台灣師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張美蘭(2006)。繪本在教學上的運用— 以「老人關懷」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莉莉(2006)。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討論活動分析--以「美德」主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湘君(1994)。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予文學刊,6,286-308。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燕文(2006)。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國立編譯館(1994)。生活與倫理教學指引。台北:國立編譯館。
    傅佩榮(2003)。約、述、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p22-34。
    黃雲生(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市:文津。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麗卿(1999)。兒童文學延伸活動-圖畫書方案教學的應用。成長幼教季刊,10,52-55。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隆‧克拉克(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台北:雅言文化。
    賀力行、林淑萍、蔡明春(2005)。統計學觀念、方法、應用。台北:馴程企業。
    福智文教基金會(1998)。落實國民小學德育教學推廣計畫四年級教師手冊。
    台北:圓音。
    新加坡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2007)。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10月17日。
    網址:http://www.moe.gov.sg/cpdd/doc/New%20CL%20CME_Pri_Syllabus.pdf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孝爃、李明政、趙碧華(1983)。社會統計學。台北:黎明。
    廖雲玉(2007)。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歐用生(199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
    劉冬梅(2001)。教育四要點。湖南教育。21,4-6。
    劉秋和(2007)。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劉素卿(2004)。幼兒對童話故事的道德理解之研究-以經典童話故事討論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尚志(18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小萍(1991)。國小五年級兒童「同理心訓練方案」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 蕤(1987)。幼兒故事教學法示例。幼兒教育年刊。1,68-77。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
    謝素菡(2004)。人際關係之繪本輔導方案效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敏華(2005)。繪本教學四部曲。南縣國教,7,30-32。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觀點談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載於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圖書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羅瑞玉 (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課程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

    貳、英文部分
    Albee,G .W.(1996) .Strengthen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 ED 396 838 )
    Allport, G.W.(1937). 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London:Constable.
    Barrett-Lennard,G.T.(1981).The empathy cycle: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8﹙2﹚,91-100.
    Beaty, J.J. (1994). Picture book storytelling: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 (2), 3-4.
    Brynildssen, S.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9929).
    Carkhuff, R.R. (1969). Helping and Human Relations, Vols. I and II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lark,K.B.(1980).Empathy:A neglected topic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American Psychologist,35﹙2﹚
    DeRoche,E.F.(1999)“Character education:A one-act play,”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Virginia: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Egan,G.(1975).The skilled helper. Monterey, CA:Brooks/Cole
    Gibbs, L., & Earley, E.(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back(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 12pnt_iv.asp.
    Hoffman,M.L.(1975a).Moral internalization, parental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11 ,228-239.
    Hoffman,M.L.(1975b).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 937-943.
    Hoffman, L. M. (1977a)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8,295-321.
    Hoffman, M. L. (1977b) Sex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 84,
    Hoffman,M.L.(1982).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motivation:Empathy and guilt .
    Hoffman,M.L.(1984).Interaction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mpath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Hogan, R. (1975). Empathy: A conceptual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5(2),
    Hogan, R. (1975). Empathy: A conceptual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5(2), 14-18
    Iannotti,R.J.(1974). Empathy as a motivator of altruistic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Ikemoto, T. (1998). Thesis research: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hi.ho.ne.jp/taku77/
    Kalliopska,M.(1983).Empathy in school student. Abstract from:Eric and 240423.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 429-439.
    Lickona, T. (1991). Education for character. New York: Bantam.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urphy, M.(1998).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n’s Blue Ribbon Schools. Lancaster, PA: Technomic Publishing
    Rusank, T. G., & Ribich, F. (1997).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76, 10.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an, K.(2003).Character education: our high school’s missing link. Education Week, 22(20), 48.
    Shelton, J. L. ( 1969 ) . The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levels of accurate empathy to rehabilitation outcome as measured by the Interaction scal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Utah
    Sipe, L. R. (2002). Talking back and taking over: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ve engagement during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Teacher, 55(5), 476-483.
    Truax, C. B.&Carkhuff, R. R. (1967). Toward effectiv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 Training and practice. Chicago: Aldine, 46 .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0(579), 55
    Williams ,L . k.(1996). Caring and Capable kids : An Activity Guide for Teaching Kindness , Tolerance ,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 (ERIC .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5 697)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