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碧月
論文名稱: <<東方雜誌>>之救亡思想言論的演變(1904-1937年)
指導教授: 陳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東方雜誌商務印書館救亡思想啟蒙民治政治民族主義民主政體日本帝國主義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不斷地受到西方列強的勢力的衝擊。《馬關條約》簽訂後,越來越多的知識份子開始警覺到,中國再不積極變法圖強將會滅國亡種。近代知識份子的時代使命為,把中國從清末那種衰弱落後面臨滅亡危機的悲慘境地中挽救過來,於是他們急切地想出各種「救亡思想」。為了釐清中國從清末至近現代這一段時間,知識份子所提出救亡思想的演變與轉折,筆者選擇了素有中國近代史資料庫美稱的《東方雜誌》,對1904年至1937年間的雜誌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透過這樣的探討,釐清這段時間現實的政治局勢與救亡思想的轉折與演變。
    本文的內容的第二章是先對《東方雜誌》進行概論性的介紹,探討雜誌與商務印書館的關係、主編、銷售量與讀者等。後面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救亡思想的分析主軸,將這三十四年依救亡方式的轉折分為三階段來探討,第一階段為一九○四年至一九一七年為支持民主政體救國;第二階段為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七年, 討論以民治政治救國;第三階段為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主張民族主義救國與反日本帝國主義。
    本文顯示由「經營層級」(商務印書館)與「編輯層級」(東方雜誌編輯)兩股勢力結合而成的《東方雜誌》,如何在既要顧及文化救國的時代使命,又要顧及現實的雜誌銷售量的情況下,如何去調和與折衷。再者,除了顯示輿論救亡的限制外,也看到了雜誌對啟蒙的努力。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東方雜誌》概論 14 第一節 商務印書館與《東方雜誌》 14 第二節 《東方雜誌》主編與編輯特色 28 第三節 《東方雜誌》讀者群與銷售量 38 第三章民主政體救國的嘗試(1904-1917年) 45 第一節 支持立憲運動的言論(1904-1910) 45 第二節 對民主試驗的討論(1911-1915) 56 第三節 對帝制復活的批評(1915-1917) 64 第四章以民治政治救國的討論(1918-1927) 69 第一節 支持地方上的聯省自治運動 69 第二節 對1918-1923年間中央政局的檢討 78 第三節 對群眾運動與民治政治的肯定 83 第五章 主張民族主義救國與反日本帝國主義的言論(1928-1937) 100 第一節 對北伐統一後國內政局的總檢討 100 第二節 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剖析與反對(1928-1933) 107 第三節 對一九三三年後國際情勢與中日外交問題的討論 121 第六章 結論 133 參考書目 136 附錄 142

    一、 期刊

    《大公報》(北京 : 大公報社, 1955)。
    《大中華雜誌》(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8)。
    《民立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1969)。
    《申報》上海書局影印本。
    《甲寅雜誌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7)。
    《東方雜誌》(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1973年)。
    《新青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求益書社, 1915)。
    《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1932)。

    二、 工具書、年譜

    丁文江《梁啟超年譜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987)。
    李立明,《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傳》(香港:波文書局,1978)。
    《東方雜誌總目》(北京:三聯書店,1957)。
    吳天任編,《民國梁任公啟超年譜》第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張人鳳,《張菊生先生年譜》(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三、 日記、文集、回憶錄

    王雲五,《談往事》(台北:傳記文學,1981)。
    方漢奇,《方漢奇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年)。
    呂思勉,《呂思勉遺文集》(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吳拯寰編,《孫中山全集》(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7)。
    周清霖編,《舊學新探 : 王雲五論學文選》(上海 : 學林出版社,1997)。
    胡愈之,《我的回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張元濟,《張元濟日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灣:中華書局,1960)。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史編,《孫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北京:中華書局,1981)。
    鄧九平主编,《談恩師上》(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0)。

    四、 史料彙編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 : 上海書店, 1984)。

    杜春和、林斌生等編,《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8)。
    張靜廬編,《現代中國出版史料》甲編(北京 : 中華書局, 1954)。
    張靜廬編,《現代中國出版史料》乙編(北京 : 中華書局, 1955)。
    張靜廬編,《現代中國出版史料》丙編(北京 : 中華書局, 1956)。
    張靜廬編,《現代中國出版史料》丁編(北京 : 中華書局, 1959)。
    張靜廬編,《現代中國出版史料》補編(北京 : 中華書局, 1957)。

    五、 單篇論文

    丁文,〈「搜羅豐富」背後的「選擇精審」─1904-1908年《東方雜誌》選報體例初探〉《首都師範大學》第2期,2007,頁64-67。
    王爾敏,〈清末知識份子的自覺〉《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期,1971年,頁1-46。。
    王爾敏,〈晚清士大夫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認識(上)〉《大陸雜誌史學書》,第2輯第5冊,頁193-197。
    王爾敏,〈晚清士大夫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認識(中)〉《大陸雜誌史學書》,第2輯第5冊,頁198-203。
    王爾敏,〈晚清士大夫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認識(下)〉《大陸雜誌史學書》,第2輯第5冊,頁204-210。
    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04,頁49-54。
    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立憲思潮〉《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3,頁57-61。
    朱浤源,〈清末新民叢報、東方雜誌和民報對立憲的意見上〉《食貨月刊》13:7/8 ,1983年,頁302-318。
    朱浤源,〈清末新民叢報、東方雜誌和民報對立憲的意見下〉《食貨月刊》13:9/10 ,1984年,頁424-442。
    沙培德,〈「利於君,利於民」:晚清官員對立憲的議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2期,2003,頁47-71。
    李靜,〈杜亞泉與東方雜誌〉《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07,頁195-199。
    李達嘉,〈民初聯省自治運動的發展及其侷限〉《實貨月刊》,14:11,第12期,1985,頁60-77。
    李安山,〈中國民族主義的催生與困惑─從《東方雜誌》看日俄戰爭的影響〉《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6,頁96-110。
    李明山,〈五四時期關於雜誌編輯的一場論爭─《東方雜誌》對《新潮》雜誌羅家倫批評的回應〉《山西師大學報》30卷第2期,2003,頁115-119。
    沈松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期,2002,頁49-119。
    沈寂,〈陳獨秀與商務印書館〉http://www.cp.com.cn:8246/b5/www.cp.com.cn/ht/newsdetail.cfm?iCntno=581。
    周武,〈論民國初年文化市場與上海出版業的互動〉《史林》第4期,2004,頁1-37。
    周武,〈為國家謀文化上之建設─杜亞泉與商務印書館〉《檔案與史學》,第4期,1998,頁43-49。
    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2001,頁1-3+5-66。
    洪九來,〈大戰中的熱烈與冷靜─民初十年《東方雜誌》民族觀評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3期,2006,頁60-66。
    洪九來,〈集權與分權─略論《東方雜誌》在清末民初政爭中的折衷觀點〉《山西師大學報》27:2,2000年,頁105-110。
    范永聰〈《東方雜誌》的重要性及其文化意義〉《當代史學》第8卷第2期,2007,頁42-47。
    范岱年,〈胡愈之和《東方雜誌》〉《出版史料》第1期,2007,頁4-10。
    韋慶遠,〈清末立憲運動與民初政局〉《國史館館刊》,第21期,1996,頁27-34。
    徐有守,〈王雲五先生與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復刊第七卷第一期(台北:東方雜誌社,1974),頁62-77。
    黃良吉,〈我所知道的東方雜誌〉《東方雜誌》,復刊第五卷第四期,1971,頁78-86。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二期,2004,頁1-38。
    郭太風,〈日本的文化侵略與中國出版業的命運─以商務印書館為例〉《史林》,第6期,2004,頁30-37。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醫事衛生顧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二期,2004,頁145-168。
    張明養,〈中國新文化出版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編輯》,第5期,2003,頁,84-85。
    張敏,〈略論辛亥時期的上海報刊市場〉《史林》第2期,2003,頁1-10。
    張朋園,〈立憲派的「階級」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 ,1993,頁221-296。
    張玉法,〈新文化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上),1984年,頁283-329。
    張之華,〈國際新聞的拓荒者─擔任《東方雜誌》編撰人的胡愈之〉《當代傳播業》,第5期,1996年,頁73-76 。
    張鳳英,〈論東方雜誌的文獻價值〉《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1,頁67-69。
    陳鵬仁,〈甲午戰爭後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歷史月刊》,第11號,2003,頁69-71。
    陸小寧,〈迷途中的文化探索─論《新青年》與《東方雜誌》的東西文化論爭〉《中州學刊》第3期,2000,頁127-131。
    葛飛,〈民國時期的東方雜誌〉《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3期,2001,頁71-73。
    章錫琛,〈漫談商務印書館〉《文史資料選輯》第43輯,1970,頁61-105。
    董錦瑞,﹤胡愈之與百年《東方》﹥《編輯學刊》,第6期,2004,頁44-47。
    趙志堅、李芬,〈五卅運動中的《東方雜誌》〉《編輯學刊》第4期,1997,頁83-85。
    劉潤忠,〈《東方雜誌》與五四前後東西文化論爭〉《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94,頁89-96。
    冀滿紅、李慧,〈袁世凱幕府與清末立憲〉《普陽學刊》第1期,2005,頁81-85。
    盧秀華,〈《東方雜誌》的史料價值─以中國經濟議題為例(1937-1945)〉《史匯》第7期,2003年,頁93-111。
    羅娟,〈孟森與《東方雜誌》〉《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9,73-76。
    鬱進,〈《商務印書館大事記》讀後〉《出版科學》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2004第1期,網站http://www.cbkx.com/。

    六、 專書

    王學哲、方鵬程,《勇往直前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
    王芝琛、劉自立等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2)。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台北:台灣商務,1973)。
    王洪鈞,《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中書局,1987)。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4)。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台北:政大歷史學系,2004)。
    王建輝,《出版與近代文明》(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1897-1987) : 我和商務印書馆》(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87)。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92)。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98)。
    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江蘇省出版史志編輯部編,《江蘇出版史(民國時期)學術討論會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古偉瀛,《清廷的立憲運動-處理變局的最後抉擇》(臺北 : 知音出版社,1989)。
    余也魯,《雜誌編輯學》(台北:海天,1986)。
    李明山,《中國近代編輯家評傳》(河南 :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3)。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 商務印書館, 1975)。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李焱胜,《中國報刊圖史》(武漢市:湖北人民,2005)。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 : 三民,1996)。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2004)。
    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及其他: 汪家熔出版史硏究文集 》(北京 : 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
    依田熹家著、卞立強譯,《日本帝國主義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林能士, 胡平生合編,《中國現代史論文選輯》(台北:華世,1984)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台北:國史館,2000)。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正中書局,1983)。
    胡繩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卷四─革命的成功與失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洪九來,《寬容與理性─《東方雜誌》的公共輿論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柯博文著、馬俊業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建構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侯宜杰,《20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北京:人民,1993)。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台北:臺灣學生,1999)。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馬驥伸,《雜誌》(臺北:允晨, 1984)。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4)。
    徐有守,《王雲五與行政改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北一出版社,1980)。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民初政局》(台北:聯經,1983)。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4)。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1)。
    張太原,《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3)。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台北: 聯經, 2007)。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黃良吉,《東方雜誌之刊行及其影響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1968)。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台北:稻鄉,1997)。
    陳鵬仁譯,《日本侵華內幕》(台北:黎明,1986)。
    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1962)。
    陳國詳,《新青年與現代中國》(台北 : 四季出版事業公司, 1979)。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台北:谷風,1986)。
    陳錫璋,《細說北洋》(台北 :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2)。
    陳儀琛,《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台北:聯經,1989)。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簡明中國新聞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董方奎,《梁啟超与立憲政治:清末政体變革与國情之論爭》(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1)。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樂炳南,《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台北:國史館,1988)。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1994)。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台北:五南,2001)。
    黎安友,《中國的民主》(台北:五南,1994)。
    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5)。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七、 學位論文

    王征,《《東方雜誌》在清末(1904-1911)的歷史文化身份》,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8。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盈慧,《抗戰前三種刊物對中日問題言論之分析─東方雜誌、國聞週報、獨立評論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唐富滿,《《東方雜誌》與清末立憲宣傳》,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張棋炘,《民族主義、排外與近代中國外交-以北伐時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1996。
    張杰,《論清末的東方雜誌》,河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年。
    黃綉媛,《民初的廢督裁兵運動(1916-192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
    楊成瀚所著的《感知配享與生命政治:1911-1929以杜亞泉及《東方雜誌》的論述為例》,此文為二○○七年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碩士論文
    蔣紅豔的《《東方雜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劉曾兆,《 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羅娟,《《東方雜誌》與新文化運動》,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
    Lo,Shuk Ying, 《Image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Eastern Miscellany 1928-1937》M.Phil. thesis,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

    八、 網站

    1.大陸商務印書館網頁http://www.cp.com.cn:8246/b5/www.cp.com.cn/。
    2.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59/2007_6_25/1_59_808_0_1182773095656.html
    3http://star.jzxw.cn/display.asp?Id=409。
    4.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10080/node10082/node63754/userobject1ai54002.html。
    5.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4%84%E6%B3%9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